<p class="ql-block"> 位于鲁西北的高唐县,截至2022年共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街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鱼邱湖街道办事处、 人和街道办事处、汇鑫街道办事处</span>)、9个镇(梁村镇、三十里铺镇、固河镇、尹集镇、赵寨子镇、琉璃寺镇、姜店镇、清平镇、杨屯镇),159个行政村、17个城市社区,户籍人口51.5万人,960平方公里。 </p><p class="ql-block"> 最近因为研读《高唐县志》对村名村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p><p class="ql-block"> 据《高唐县志》记载,高唐远在春秋前就有人在此定居,从事生产活动,接宗传代繁衍不绝。魏晋前生产发展,人口速增,故齐鲁之间以高唐为名县。东晋后受天灾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户口变迁频繁。明初战乱,因高唐地处南北要冲,受害尤烈,土著旧口大半荡然无存,总人口不足一万。后从山西洪洞县和本省登、莱、青各州迁来大量户口,从此高唐人口又逐渐增多,屯铺村落星罗棋布。明中叶后,植棉业在高唐县迅速发展,居民以此富裕起来,高唐遂成为鲁西经济较发达、人口较稠密的州县。 </p><p class="ql-block"> 成书于1995年《高唐县志》记载,当时境内共有743个自然村,以姓氏名村者居多,其次是因方位而得名,还有少数村庄是吉祥地名、事迹地名、植物地名、建筑物地名、人名地名及谐音转化地名等。 </p><p class="ql-block"> 据《高唐县志》来看,绝大多数自然村的建村年代是在明朝,其次是清朝较多。建村时间在明朝之前的才有二十二个。结合县志记载和现代网友对相关内容的整理让我们共同对此加以追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高唐县志》,我们高唐县境之内建村最为悠久的当属今天姜店镇的南镇村,建村时间为西汉,但那时候不叫南镇。南镇之名始于1912年。县志上说,今天的南镇在春秋时属齐国灵丘邑。汉置灵县。南北朝改称零县,唐称灵泉县。宋金改称灵城镇。明清称南刘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有历史遗址可证明的建村于三国曹魏时期的今固河镇的大华村。有网友据旧志云,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华歆葬于此地,其后人及仆人守墓定居于此,遂形成村庄,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有位于固河镇大华庄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封土高3米,直径7米,墓葬保存完整,上为圆形拱顶,底部呈八边形的《高唐州志》记载的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为证。 </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建村于南北朝时北齐的三个村:现汇鑫街道的十五里铺(原韩寨乡的十五里铺)、现梁村镇二十里铺(原韩寨乡的二十里铺)和现杨屯镇的夹滩村。 </p><p class="ql-block"> 关于“铺”的渊源,百度了一下,结果说这里的“铺”应该读去声,是宋朝开始,延及元明清等朝代递送公文、迎送往来官吏的驿站。这种驿站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名称叫做“邮”。从汉朝一直到唐朝都称“驿”,而且都规定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到了宋朝开始改为每隔十里就设一个驿站,又称为“铺”。元朝更严密,规定所有州县,凡十里均须设一“铺”,大事快马传驿,小事由“铺吏”步行传送。明清两朝继承这一制度,这就是至今全国许多地名中“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以及许多地方把十里路称做“一铺路”的由来。因为每个“铺”都要建筑房舍以供“吏”或“铺兵”居住和饲养“铺马”备用,而建筑房舍要选择合适地点,所以实际上“铺”之间的距离不一定刚好是十里路,所以又有“十三里铺”、 “十八里铺”的地名存在。</p><p class="ql-block"> 经过向曾工作于韩寨中学的张老师考证,十五里铺在南,二十里铺在北,应该都是从高唐县城算起。 </p><p class="ql-block"> 夹滩村在高唐县东南的徒骇河东。有网友考证,夹滩村与高唐州城同时建,原名夹滩镇,其夹氏祖先来此最早,又因此村建在河滩上,故名夹滩。《高唐县志》记载,此村建村年代从北齐算起,可谓历史悠久,也有网友说考证记载始于明代的。是明初由山西民众自洪洞县大槐树下迁于此定居。夹滩村东西方向狭长足有二三里的距离,南北布局紧蹙也就是半里路。徒骇河横跨夹滩村的土地。仿佛是村中有河,河穿村庄。也有一说夹滩村名由此而来。在陆路并不发达的古代,夹滩地处徒骇河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度成为水路码头,并逐渐形成了餐饮、住宿、贸易于一体的村镇。随着在此定居的人口越来越多,夹滩拥有了张、王、赵、刘、于、付、穆等姓氏,人口也达到了二千多人。 农历每月的四、八是夹滩的开集之日,人们川流不息,土特产品应有尽有,地道的“夹滩饼卷肉”传承几百年在当地有口皆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建村于唐朝的两个村庄。一个是现清平镇的吕庄,另一个是现清平镇的小马厂村。 </p><p class="ql-block"> 吕庄原名平房吕庄,一个小视频上的老先生介绍,是因为吕才告老还乡之后,在家乡建筑平房居住,村人纷纷效仿而得名。解放后叫吕庄。老清平县志载:唐代贞观年间的吕才(606-665年),擢累太常博士 ,系吕庄人,吕才墓今在吕庄南边儿。一九五八年挖干渠时曾挖出两只石羊。 </p><p class="ql-block"> 小马厂村,县志也说建村于唐代。在咨询了当村村民和网络查询之后,得到这样一种说法:说此地曾经是唐朝大将李克用及其子后唐皇帝李存勖的马场,那就是曾经的皇家御用马场,后马场演变为“马厂”而得名。现今小马厂罗氏宗族乃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之前已有小马厂之名,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村年代在宋朝的村庄就多了起来:高唐西南的清平、梁村镇的北镇、尹集镇的四新、清平镇的皮庄、桑庄、仓上、东大官屯、西大官屯、西小官屯、刘善仁、三十里铺镇的石门村、赵寨子镇的东小官屯、姜店镇的石庄,《高唐县志》上说这些村的建村年代都是宋代。 </p><p class="ql-block"> 其中,据《高唐县志》明确记载,清平镇建村年代为北宋。镇驻地原名“明灵寨”,宋元丰年间清平县治所迁此,1940年县治所迁往康庄,始称旧城。1956年清平县撤销改属高唐县,历为乡、镇政府驻地,1984年建镇,为旧城镇,1991年9月,改称清平镇。 </p><p class="ql-block"> 梁村镇的北镇:网搜结果:据传说是穆桂英摆的四大阵之一,方向在北,叫北镇。 </p><p class="ql-block"> 尹集镇的四新网搜结果:本村建于宋朝,当时有四户人家凑钱修了一座庙宇,故名“四股庙”,因“股”“古”同音,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提倡破四旧,立四新,故改名四新。 </p><p class="ql-block"> 清平镇皮庄,据一位老先生解读,该村以皮姓命名,在明初移民之前就已存在,可以远推至宋元时期。 </p><p class="ql-block"> 清平镇石门村,因村东南建有元朝中书左丞王懋德墓(元统元年所建),墓正中有一石门,故此村得名石门。但据旧志记载,村内王氏家族,系宋朝初期由琅琊郡迁来,因此该村成村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根据《高唐县志》行政区域编高唐县自然村庄统计,元代建村的有两个:一个是原来韩寨乡的谷官屯,另一个是原来韩寨乡的李化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外,据网上信息,琉璃寺镇琉璃寺村也是历史悠久,可溯至北宋。据传,该村在北宋建寺之前已有人居住,村名无考。北宋时期建一寺庙,其建筑全部为一色的绿琉璃瓦,《高唐县志》还说,寺内还有8盏琉璃灯,远近群众都称其为“琉璃寺”,久而久之,村名改为琉璃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有梁村,也应该历史久远。村中古迹“唐塔宋槐”足以为证。据《高唐县志》行政区域编介绍,梁村原名九曲寨,因寨墙九曲得名。后因军队在此屯粮称“粮村”,因谐音后称“梁村”至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高唐县的历史是悠久的。(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p><p class="ql-block">本文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高唐县志》(山东省高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p><p class="ql-block">2.华为手机自带浏览器搜索引擎</p><p class="ql-block">3.张老师、闫老师提供了咨询服务。</p><p class="ql-block">4.罗同学提供了小部分信息咨询。</p><p class="ql-block">在此一致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