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12.22. 格物班学习体悟记录✍️。《写给自己的学习家书》</p> <p class="ql-block"> 十二月,银杏叶的叶子落了一地的金黄,脚踏在叶子上有很松软的感觉,季节已步入冬藏的时节,自然卸下盛装,只留下最简单的枝桠,回归静寂,远离喧嚣,自然的本真亦是宁静。</p> <p class="ql-block"> 银杏叶的金黄褪去,冬日的色彩还在吗?步入山林,梅香淡淡,腊梅花初绽枝头,又寻得盈盈如蜡灿煌的色彩,冬日的色彩依旧在,不必有任何的怀疑,就像你本真的心,纯粹,真诚,与天地连接,与万物相连,自然,怡然,释然。</p> <p class="ql-block"> 《答刘内重书》</p><p class="ql-block"> 书来警发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内重为学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虚来意之辱,辄[zhé]复书此耳。</p><p class="ql-block"> 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p><p class="ql-block"> 进入格物班之后,老师在第一周给我们安排的课程,依然是关于励志的学习。老师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定目标,一定要定高目标,一定要立下圣贤之志,定下高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外界的是是非非,一定会让我们的心有所牵累,从容淡定的做一个印证者,担当者,从容的在因上下功夫,果上抵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坚定目标不偏离。强化自律,在觉知和良知上下功夫,每天都让自己进步,驱除好胜傲慢😤😤😤之心,带上觉知,不断自省,不执着于果。真正的接纳别人,理解别人,从而可以真正支持别人,接纳才是改变的开始。路径的开阔,其实是心境的开阔。</p><p class="ql-block"> 听博仁老师的导读,老师在导读中提醒大家一定要坚持学习,做到真正的致良知,依良知而行,不去标榜,不傲慢😤,不评判,不指责,不抱怨,不期待,不依赖,沉下心来,惟精惟一,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心不为其所累,放下自私,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放下别人对我们是非毁誉的执着,放下是非毁誉,只管去做。做什么是什么,给什么有什么,内化成自己的力量。不在是非毁誉上浪费时间,不断的放大心量,迈开步子,向前进!严以律己,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完全无条件的接纳,当我们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宽了,烦恼自然就少了。道理不是讲给别人听的,通情达理,不执着与情绪。今天听到通情达理这个词有了新的认知。通情才能达理,情不通时,在情绪中时,这个理是通不下去的。因为人在情绪中时,理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只有从情绪中出来,心平气和的和颜悦色的说理,理才能说通!这是对于我而言,认知层面的一个新的提升,感谢老师的分享,感谢老师的引领。</p> <p class="ql-block"> 依良知而行,才不会被外物干扰。是从心而发?还是向外所求?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从心而发,会充满力量热情 ,持续的时间会很长,直到达成目标。而向外所求的,终归是匮乏的,而且也是不能长久的。就像人出生时赤条条的身无外物。生命终结时,同样是赤条条的离去,带不走任何的外物。唯一能留存于世的就是你的精神,还有你精神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文化或是意识的传承。这些都是从心而发的产物。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将心与浩瀚广袤的宇宙连接,就会心无挂碍。或来或去或留或走皆是顺其自然。心即万物,万物即心。</p><p class="ql-block">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p><p class="ql-block">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p><p class="ql-block">明理、立志、践行、印证</p><p class="ql-block">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想要寻一处清静的去处,去到山里,静静的庭院,腊梅初绽枝头,有一丝清幽的香气,腊梅树下的🐱猫咪静静的沉睡,轻轻地靠近它,近距离的看着它,猫咪静静地,一动不动,我禁不住感叹,猫咪也是👀看过多少众生,它只和自己在一起,静静的安睡。</p><p class="ql-block"> 生而为人的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谁?为何而来?为何出发?去向何处?在滚滚红尘里湮灭成一粒尘埃不断的在尘世中飘摇,无处安放自己的心❤️。</p><p class="ql-block"> 《大学古本序》</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p><p class="ql-block">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p><p class="ql-block"> 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已,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p><p class="ql-block">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p><p class="ql-block"> 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p><p class="ql-block">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zhuàn] 而益离。</p><p class="ql-block"> 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品读圣贤的文章,清醒明觉的心路不必外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良知之心就是吾心。繁华三千,我心光明,当所有的照见皆成光明,五蕴皆空,光芒显现,既是心归处。</p> <p class="ql-block"> 繁华世间,你想找回那份内在的宁静吗?那份宁静不在外面,不在远处,就在你的心里。开启智慧人生,在学习中不断的体悟人生,把心的静谧和沉静带给自己,在定静中升起智慧,定静中的智慧来自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成长。邀请您一起来学习公益课程,邀请您的加入,请微信扫码关注,加入致良知公益学习平台,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加油,一起进步,来吧!来吧!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