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洋油灯,顾名思义,靠点燃洋油而照明的灯。</b></p><p class="ql-block"><b> 所谓的“洋油”主要指煤油,凭票供应,三毛三一斤,一人一年半斤。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也去生产队仓库大院偷柴油,大人嫌丢人,小孩子脸皮厚。还有种靠轧蓖麻籽而出的油,叫蓖麻油,这种油烟最大,虽然是自种自制不花钱,出油太少不实用。煤油和柴油用的最多,这两样燃料,一律叫做“洋油”。煤油不大冒烟,灯头亮,三毛三一斤是天价;柴油不花钱,冒烟大,呛死人不抵偿,也不是哪家都能偷来的。那年头儿,李四光给找着了大庆油田,我们上学一直没在地图上找着大庆在哪里,大国贫油论的帽子一直在头上戴着。既然是贫油国,七八亿人得点灯,点灯得烧油,烧油得进口,进口的油就是洋油,洋油点的灯就是洋油灯。</b></p> <p class="ql-block"><b> 洋油灯的制作简便易行,我们小孩子平生第一次大制作就是洋油灯了。</b></p><p class="ql-block"><b> 先找一个不漏的瓶子,最好肚大口小,剪一块园铁皮作盖子,盖子中间打孔穿铁皮套管装灯捻子(灯芯)。灯捻子主要用棉纱或棉线搓成,下面沁在洋油里,铁片盖子上露出头来。灯头大,火头就大,火头大灯光就亮,灯光亮就费油。我们小孩做的洋油灯,大都是用墨水瓶,拣个瓶子盖儿,砸平打孔穿灯芯子。</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青州广大农村的照明,大都是靠洋油灯。</b></p><p class="ql-block"><b>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一斤洋油就是天价,无是无非的随便乱点个灯,还不被左邻右舍笑话个眼去。只要摸黑能干的事儿,绝对没有一家点灯才干的。为了能省下那点儿油钱,落黑之前就得吃晚饭,要不你就摸索着吃,反正饭又吃不到鼻子里去。天一擦黑就进被窝,小孩可以闲拉呱,还必须在奶奶的讲故事声中才能睡去。大人就得算计好明天干那些活儿,怎么干?家什儿准备好了没有。如此以来,一月能省一灯油,一年可就省大发了。</b></p> <p class="ql-block"><b> 必须晚上点灯的人家,也是一家一盏灯,人在哪屋端哪屋。做饭端厨屋,干活端堂屋,端灯堵鸡窝子,端灯查看磨顶酱盆,端灯检查门口墙头是否安全……</b></p><p class="ql-block"><b> 最好的时候是这一切家庭琐事都处理完了,一家人围坐在那盏洋油灯下,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的情形啊。一旦提笔要写成文字,立即活灵活现在脑海里面了。点燃的洋油灯,灯头儿拨到最小,半边黄豆粒大的灯头,散发着微弱的灯光,最多能照两挓近远。父亲坐在远远的明式椅子上,不紧不慢的点燃一锅一锅的一庹长的烟袋,轻烟浓烟不时飘过洋油灯头儿。娘纺着花,姐纳鞋底,我们上学的小孩儿趴在灯下写字看书。我一直纳闷,那种情况下,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很少有人近视眼呢?岂止是没有人近视眼,简直锻炼成了三里路能分苍蝇公母的火眼金睛呢。</b></p><p class="ql-block"><b> 洋油灯下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啊,那岂是一个“曼妙”了得!你看吧,家里一切杂物忙活完了,在最小的孩子们的请求声里,点着了洋油灯。洋油灯照耀下的小屋当门,顿时变成一片“诗”的海洋。朦胧的洋油灯光下,抽烟袋的吧嗒声,纺车的嗡嗡声,铅笔的沙沙声,读课文的朗朗声,低吟小调的哼哼声,互相交织着,像极了不同声部的小合唱。在这寂静的夜里,洋油灯微弱的光,把夜色衬托得更加寂静了。</b></p> <p class="ql-block"><b> 老人们常说:落黑就睡,荣华富贵;不叫不醒,生就的穷种。那年头儿,好多都为了省点儿油钱,特别爱串门。大概就为了省自家的钱,费别人家的油。坐人家聊天,咋提示就不走,直到油尽灯枯,这样的人被称为熬干灯,哪村都有。</b></p><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抠门也不稀奇,《儒林外史》里早就有了。严监生,家资充盈,生性抠门,弥留之际,口已不能言语,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b></p><p class="ql-block"><b> 最后还是他的老婆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才“长舒一口气,竟也死去”。</b></p> <p class="ql-block"><b> 张旗庄上是1985年后才陆续的通上了电的。刚开始,靠近村头的几家几户联合从村头的电线杆上接电拉线,凑钱买线,每家一个灯泡;村中间的路途太远,买不起电线,还得要点洋油灯;直至进入九十年代,村里才统一整理,家家拉上了电灯。</b></p><p class="ql-block"><b> 七十年代末,我们上初中时,就有了高考的信息,为了早日吃上公家那白面馒头,开始了上早晚自习。早上一个小时,瞪眼珠子看书到天亮;晚上两个小时,全部都是洋油灯。你看吧,偌大的教室,人手一盏洋油灯,举着的,端着的,一律小心翼翼的样子。洋油灯也五花八门,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使用罩子灯,这种灯的亮度比较大;没钱买罩子灯的同学,用各种瓶瓶罐罐制作洋油灯,火头有大有小,样式五花八门,灯光有明有暗。很多同学家里买不起洋油,只好偷生产队的柴油,老师推门乍进教室,根本受不了。如果你附近有一盏或几盏点柴油的洋油灯,算叫你讨着了,晚上回家又不洗脸,早上就成了熊猫,手蘸凉水洗不动,鼻涕擤出二尺长的黑油管儿。</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洋油灯,只剩下一个人死了以后点在头顶的那盏长明灯了。</b></p><p class="ql-block"><b> 洋油灯的故事,记录那个贫穷的年代,它告诉我们,一定要更好地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b></p> <p class="ql-block"> 【癸卯十月.于抱月斋灯下.心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