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广胜寺景区,用过中餐,到达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已是13点17分。</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内,是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间祭祀圣地。景区内有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树根、广济寺、移民浮雕图和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移民:①起因。主要因元朝末年战争、灾荒导致人口大减;②时间。从北宋末年宋朝南迁开始,明朝洪武、永乐达到高潮,此后延续到清朝中叶(从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至公元1821年<清嘉庆25年>约700余年的时间)。其中,在明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大范围、有组织、有计划、长时间(50年)的迁移达18次,涉及1230个姓氏,迁往各地移民后裔数以亿计;③移民来源。晋南最多,其次晋东南和晋中数县;④去向。分布在河南、山东和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⑤大槐树出名的原因。大槐树寻根地源于明朝,当时,移民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并由此出发,因此,在这里办理手续的移民即洪洞大槐树移民。由此迁出的移民中,绝大多数并非洪洞县人,甚至不是山西人。</p> <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昌盛,孜孜不倦的艰辛劳作,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也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它是景区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张仃老先生书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介绍</p> <p class="ql-block">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高5米左右,宽1米之内,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隶书“纪念”二字,碑正面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两边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开拓疆土筚路蓝缕启l山野,</p><p class="ql-block"> 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p><p class="ql-block"> 备注:①筚路蓝缕,喻开创艰难。筚路,柴车;篮缕,破旧衣服。②铭功昭德,铭功,赞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或团体,昭德,激励启迪人们。</p> <p class="ql-block"> 千年槐根,此槐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据今1000年左右,远在明清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部约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颗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共三组:</p><p class="ql-block">①移民国策</p> <p class="ql-block">②移民惜别</p> <p class="ql-block">③移民迁徙</p> <p class="ql-block"> 移民浮雕图共三组:①“朝堂决议”,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移民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朝堂决议图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②依依惜别。在大槐树下老人与后辈话别。</p> <p class="ql-block">官员正在为移民办理相关手续</p> <p class="ql-block"> ③讲不完的故事。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移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姓氏苑主要展示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和发展演变。11969个姓氏,记录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在这里你将欣赏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姓氏图片①</p> <p class="ql-block">姓氏图片②</p> <p class="ql-block">姓氏图片③</p> <p class="ql-block"> 当年办理外迁移民事务的官员,就是在广济寺山门左侧的大槐树下办公。移民之时,人们记住的是“广济寺大槐树”,现在人们记住是“大槐树广济寺”。真是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句谶语。r</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景区牌坊</p> <p class="ql-block">牌坊简介</p> <p class="ql-block"> “解手”的传说(无据可考):为了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移民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接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