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永兴坊</span></p><p class="ql-block">永兴坊,位于西安城墙东侧中山门内,为唐代一百零八坊之一,是唐代丞相魏征府邸的旧址,2007年,西安市实施“皇城复兴计划”进行了复原性建设,后被建成全国首个以“非遗美食文化”为主题的街区,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p><p class="ql-block">永兴坊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主要以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形式建造,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古里坊式布局,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依托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历史、彰显人文,进出有序、错落有致,内涵丰厚、做旧如旧,内敛外聚、动静分离等风格特色上,实现与古城墙历史景观系统的高度和谐,不仅将里坊文化的建筑作为保护重点,更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发掘和保护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西安中山门,是在西安城墙东侧的一座城门。于1926年由冯玉祥主持修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中山门,群众俗称小东门。附近街道亦泛称中山门。中山门共有南北两座门洞,南侧门洞名为东征门,北侧门洞名为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北院门是古都西安的一条旅游休闲步行街,位于西大街东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华门大街,长560米,宽15米,为明清建筑风格。清代时,与此街南口相连的竹笆市以西,有被称为“南院”的陕甘总督部衙门,而位于此街北口的巡抚部院衙门相应地被称为“北院”,“北院门”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北院门原为唐皇城一部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与光绪避难西安时的行宫所在地;宋代京兆府、元代奉元路、明清西安府、清代陕西巡抚衙门、民国时期的关中道,建国后的西安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机构均设在辖境。</p> <p class="ql-block">西羊市处于回民坊。的核心地段,是外地</p><p class="ql-block">和外国游客来西安旅游时品尝古都小吃美</p><p class="ql-block">食的最佳去处之一</p><p class="ql-block">西羊市街东临北院门,西临北广济街</p><p class="ql-block">东西长400多米。它是西安城内一条传统的</p><p class="ql-block">历史古街,具有600多年历史,元朝时即已</p><p class="ql-block">形成,最早叫羊市,以进行羊只和羊肉交</p><p class="ql-block">易为主。目前西羊市已经形成了东段旅游</p><p class="ql-block">服务商业,西段原住居民、原真生活区的</p><p class="ql-block">格局。居民以回族居民为主,有着浓郁的</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西羊市处于回民坊的核心地段,是外地和</p><p class="ql-block">外国游客来西安旅游时品尝古都小吃美食</p><p class="ql-block">的最佳去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市热闹的回民街里,有一座明清时期的高家大院。这座大院位于鼓楼北侧约250米,北院街与西羊市交汇处西南角,被称为“北院门144号民居”。2008年9月16日,这里被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高家大院坐西朝东,大门紧邻北院门街,周围被各种商业店铺包围起来,门口两侧竖立着一块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碑和一块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碑。</p><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以后,迎面是一座照壁,表面装饰着龙纹砖雕。向南绕过照壁,便是院落主轴线,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在前院正中间,为院内的客厅,被称为“迎紫厅”,取“紫气东来”的寓意。当时,主人在这里接待宾客,还会举行重大的活动。</p><p class="ql-block">穿过迎紫厅,走进中院内,对面便是凝瑞厅,上方悬挂着“静远”二字匾额。实际上,这里只有一座过厅,南北两侧没有厢房,也被称为“退厅”。当时,男主人在前院接待宾客,女主人在这里静静等候。据说,此厅内的柱子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之意。</p><p class="ql-block">穿过凝瑞厅,走进后院内,便来到大院的核心区域。这里中间是正房,乃主人居住之地,被称为“在中堂”。正房分为上、下两层楼,下层的大厅被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会客厅,南边是餐厅,北边是卧室。上层的房间收藏珍贵的古董字画,被称为“文宝阁”。</p><p class="ql-block">在正房北侧有一座独立的院落,被称为“北院”。这里中间是书房,紧邻正房的卧室,东边正对叠翠轩,北侧是画楼和省室。这座省室是犯错误的人进行反省的地方,体现了当时社会非常严格的家规和家法,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如今,省室被改造成为厕所。</p><p class="ql-block">在大院内东北角,前院北边的院落,有两座南北相连的庭院。其中,南边是私塾,环境幽雅清静,乃家中孩子学习的地方。私塾对面是养心阁,供教书先生饮食起居;北边是宗祠,家族地位最高,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宗祠对面是守祠房,专门有人在此管理宗祠祭祀的日常事务。</p><p class="ql-block">古代,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重视教育,尊敬祖先。私塾和宗祠并肩而立,修建在地势最高的地方,寄托着主人对家族事业的继承和对子孙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曾经是高岳崧的故居。他是清同治十年(1871)进士,殿试御赐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相传,高氏先祖以经商为主,明崇祯十四年(1641)开始在此地修建宅院。</p><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主体建筑修建于清乾隆年间(1821—1850),东西长约63米,南北宽约42米,占地面积约2650平方米。除了以上建筑外,在中轴线的南侧,有戏楼和佣人居住的南院。在北院的北侧,紧邻北边墙壁,有一座狭长的花园,分布着竹林和古井。</p><p class="ql-block">清朝末期,高家衰落。在“文革”期间,这里收归国有。1985年,西安国画院等单位入驻高家大院,并且对院内几处房屋进行维修。2003年,这里正式被改造为民俗博物馆,成为西安回民街上的一张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西安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西安小吃街区。回民街所在北院门,原为清代官署区。90年代末,部分回民在此街租房经营餐饮,莲湖区遂改向餐饮街方向,北院门遂成为回民街。</p><p class="ql-block">西安回民街作为西安风情的代表之一,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在钟鼓楼后。</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p><p class="ql-block">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