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厚恩深永流芳

张现水

<p class="ql-block">  从郑州西行,约50公里处有一古村落,这就是巩义市新中镇的琉璃庙沟村。村子南眺巍巍嵩山,北濒滔滔黄河,依山傍水,幽静秀美,因村内有一琉璃瓦覆顶的古庙宇而得名。今山村声名远扬,是因村中的一座庄园,一座被巩义人称之为“西有康家(康百万),东有张家”的张氏庄园,即柏茂庄园,也叫张祜庄园或张诰庄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庄园现存建筑以明朝最早、以清朝居多、以民国最具特色,共有1<span style="font-size:18px;">3处院落,217间楼房,86孔窑楼,总体风格为</span>依山挖窑洞,临街盖楼房,中建四合院。其中最具特色的1、2号院,既具豫西的民居式样,又有江南的黛瓦绣户;既保留中式的雕栏玉砌,又嵌入西方的拱门石柱;既错落有致独立成院,又上下相连,洞洞贯通。堪称南北一体、中西合璧,风格别致,雄伟壮观,庄园于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抗日战争期间,张家积极支持抗战,为我八路军某部筹粮、筹款、筹措被服,腾出宅院供该支部队的首长和机关使用,成为该支抗日部队的驻扎之地,庄园因此被辟为豫西抗日纪念馆,成为郑州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拥有如此恢宏的庄园,张家自然是大户人家。他们开钱庄、挖煤窑,既经营有道,成为富甲一方的巩义东门富户之首,又承庭训、办教育,诗书继世,教子有方。祖上曾有举人功名,近代也英才辈出,成为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数以十计。当然在张家的群英之中,不只是昆山片玉的俊彦男子,桂林一枝的千金小姐也不乏见,其中的一位就堪作一表。</p><p class="ql-block"> 这位小姐生于1919年,天生丽质,眉清目秀,端庄淑雅,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先是跟着从北京高校读书归来、在乡里兴教办学的父亲习文识字,临帖作画。稍长又被家人送进私塾学堂,学念四书五经,受教礼仪诗书。另外还跟着母亲习针线、学刺绣,缝纫裁剪,一应俱全。得益于渊源家学和学堂教育,更兼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最终修得诗书画绣兼擅,德言容功咸备,多得乡邻和家人夸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岁那年,小姐遵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嫁得一有志青年。青年原是父亲的得意门生,生得气宇轩昂、英姿勃发。该青年家境虽也殷实,为一村首富,但与张家难以媲美,张家看重的是青年的人品才学和志向抱负。大婚之日,小姐由二位丫环陪嫁出阁,八抬大轿,彩绸飞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场面盛大,热闹非凡。当日运送嫁妆的队伍,人抬马驮,浩浩荡荡,绵延山道一里多长。嫁妆大到成套大件家具,小到砸核桃用锤,日常所需一应俱全,数量之多,新郎家偌大院落里也摆放不下。今天的乡里人提及这一盛况,仍津津乐道、啧啧称羡。</p><p class="ql-block"> 常人看来,小姐有如此富裕殷实的娘家、婆家,有如此品学兼优的如意郎君,她幸福地度过一生,是必定无疑的。婚后几年确也如此,她曾带着爱女,离开山村,到繁华的江南都市与丈夫团聚,相夫教子,其乐融融。谁知好景不长,命运骤变,人生仿佛从天堂坠入深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是丈夫为求发展,谋划带胞弟跨海远行谋生。正值青春又知书达理的她,若要求携女与夫同行,既得一家团聚,又可助丈夫一臂之力,实属合情合理。但是为了让丈夫安心事业,她深明大义,毅然决然地留下来,代夫持家侍候老小。哪承想这夫妻一别,竟是天各一方,音信全无,34年独守寒窑。</p><p class="ql-block"> 继而种种厄运纷至沓来。丈夫远行后公爹继而离世,家中落下年迈的太婆婆,年长的婆婆,患病的小姑子,还有年幼的女儿,全家都是女性,她成了唯一的“壮劳力”。这位出阁前从未干过粗活、重活、脏活、累活的文弱小姐,为了一家生计,此时摇身变得亦媳亦子、亦嫂亦兄、亦母亦父,里里外外,刚强地撑起一家。白天她上山耕作,下河洗衣;夜晚她纺线织绩,碾米磨面;农闲时她去矿山捡拾煤渣,担煤沿街叫卖。去石河道抡锤砸铁道用石子,换取钱粮;灾荒年她远赴他乡菜地捡拾剩菜叶,跑遍漫山荒坡采挖野菜。身心俱疲之下,她为太婆婆揉腿捶背、洗脚擦身,为大便干结的婆婆动手抠便,悉心尽孝;为四邻乡亲书写春联,为出嫁的姐妹做衣绣鞋,为亲朋新生的宝宝做褓制帽,尽己之能,行善友邻。她的刺绣堪称一绝,绣于女儿鞋上的五毒小虫,因栩栩如生,常引得小鸡扑来啄食,技艺之高,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不只是苦难艰辛,还有离别悲酸。太婆婆、婆婆病故后,她一面哭喊着丈夫大名,捶胸顿足地自责自己没能替丈夫养好二老;一面身披重孝,挨家挨户跪拜求助。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肩扛丧杖,边跪边行,嚎啕痛哭中送老人入土。在遭受凌辱折磨、生不如死的日子里,她坚强不屈,对天高喊:“我宁愿吃尽人间苦,也要保住一家的老和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劫波度尽,否极泰来,经过了34年的煎熬,终于迎来夫妻团聚、全家团圆。 丈夫深感内疚,深念其恩,将其接至香港安享晚年。只是她因长年操劳过度,心力交瘁、病魔缠身,在港短短七年中,虽倾力多方医治,终未能战胜病魔,带着对亲人和生活的无限不舍,郁郁而终,惜哉!悲哉!</p><p class="ql-block"> 其实,命运急转之时,她本可以重作选择,逃避三十多年里的各种不幸和苦难。但是,为了那句对天的誓言,她牺牲自己、忍辱负重、挺身担当,凭一己之力赡养老人送终,抚养女儿成人。她的自我牺牲,换取的何止是保住了一家的老小,更是成就了丈夫教育事业的辉煌,铸就了女儿省政协委员、大学董事长的身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蕙心纨质,</span>高风厚德,恩重情深,功莫大焉。虽千言万语,不能倾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位名门闺秀是谁?小姐姓张,名坤俊,字之千,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王广亚博士之发妻、荣誉董事长王淑芳之慈母。善书、善画、善绣,明义、明理、明德,能伸、能屈、能担,坚强、坚韧、坚贞。懿德美行,动人心魄,可歌可泣,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注:图片1来自网络,其余图片或作者手机拍摄,或来自学校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