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农耕博物馆

安存代

<p class="ql-block">&nbsp;&nbsp; 天水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均诞生于此。早在八千年前,天水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了北方旱作农业的先河。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的航天育种,勤劳勇敢的天水人,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书写了农耕文明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与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社会嬉变过程中,如何唤醒农耕记忆,续存乡村根脉,记住乡情乡愁,不仅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民族的情怀,更是时代的责任。乡村是充满泥土芬芳的故乡。</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天水农耕博物馆以"记得住乡愁"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几千年来天水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风情风貌,呈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p> <p class="ql-block">  伏羲氏一画开天,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结网罟、创渔猎、养牺牲、兴庖厨、制嫁娶、画八卦、制历法、造屋庐、蚕化布,引导先民从鸿蒙未启的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学会了种植庄稼和饲养离畜,懂得了观测风雨,建造房屋,纺纱制衣,从渔猎野物、采集山果的蒙昧生活逐渐过渡到农牧业和渔猎相结合的定居生活,用智和勤劳创造了农耕文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地湾遗珍</b></p><p class="ql-block"> 渭河上游地区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前后的天水大地湾遗址,就出土了黍(糜子)、油菜籽等碳化旱作农作物种子和驯养的猪、狗、鸡、羊等家畜家禽遗骸,为探索北方早作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距今8220--3900年的天水西山坪遗址,发现了粟、黍、小麦、燕麦、青稞、水稻、大豆、荞麦等八种碳化农作物,表明天水既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种植多样化基地,也是东西方农业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张家川疙瘩川遗址内,发现了仰韶晚期窖藏粟、黍标本。这些发现,不断地证明了天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区域范围为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地貌,土壤以黄绵土、黑扩土为主。黄河支流渭河横贯东西,长江支流西汉水流经南北。全市常住人口298.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64万人。耕地面积645.75万亩,其中旱地面积623.21万亩。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荞麦、洋芋等10多种,另有胡麻、油菜等20多种经济作物,是西北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水果和蔬菜最佳生产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