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阅千年,如梦回长安”——陕西西安博物院

东方君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有着丰富的文物收藏,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参观西安博物院,就好比是“一眼阅千年,如梦回长安”。</p> 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文物展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创意设计,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br><b>博物馆外部</b><br> <b>博物馆内部大厅</b> <b>博物馆的部分展品<br>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至4000年)<br>素玉瑗</b><br>玉瑗是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臂饰,扁圆而有大孔,即扁圆环形。<br> <b>玉壁</b><br>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br> <b>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br>勾连云雷纹大鼎(西周)</b><br>高85厘米,双直耳,三柱足,腹部上饰饕餮纹,下腹勾连云雷纹,在耳与足上也饰有夔龙与兽面纹,其体大厚重,铸造极其精美,是罕见的西周重器。<br> <b>兽面纹鬲</b><br>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铜鬲最早见于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发展而来。鬲侈口,唇边加厚,长颈,深腹袋状,下有圆缀形中空足,双立耳。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特巨,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具有高度的象征意趣。<br> <b>轺车模型</b><br>轺车,是一种由车轮、车轴、车舆和伞盖等组成,一马驾之轻便车。四面敞露,可四向远望,因车箱较小,车速较快,故又称轻车。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一般乘轺车。<br> <p class="ql-block"><b>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b></p><p class="ql-block"><b>西安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秦勾连云纹高足玉杯</b></p><p class="ql-block">秦勾连云纹高足玉杯在西安东张村秦阿房宫遗症出土。玉杯呈青色,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饰流云、如意纹。足似豆形,豆的腹部刻有丝束样花纹,玉杯上方与下方均有水银沁,余下多为黄香沁及铁锈斑。为秦代罕见的佳作。</p> <b>跪坐陶俑(秦代)</b> <b>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br>金饼(汉代)</b><br>金饼为汉朝的文物,每枚直径约6.2厘米,重227.6-254.4克。<br> <b>马蹄金(汉代)</b><br>马蹄金,西汉时期称量货币,正面为椭圆形,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马蹄金一般重250克左右,相当于汉代的一斤,也就是现在的半斤。<br>马蹄金一般用作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并不是流通货币。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仍需称量,因此也是一种称量货币。<br> <b>麟趾金(汉代)</b><br>汉麟趾金俗称为“麟趾金”,汉代黄金铸币之一。主要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存世稀少。<br> <b>鎏金羊形铜灯(汉代)</b><br>西汉鎏金羊形铜灯,整体为半卧羊形姿态,双角细长,向上绕耳卷曲。该灯最让人惊奇的地方在于,羊的后颈是一个活钮,臀部有提钮,向上掀起羊背,就是一个可以放在羊头的灯盘,而中空的羊腹则用来盛放灯油。在汉代,羊是人们的保护神,有吉祥的意蕴,而半卧姿态还寓意着儿女孝顺。<br> <b>鎏金彩绘铜樽(汉代)</b><br>鎏金彩绘铜樽,西汉,通高13.34厘米,直径13.83厘米。<br> <b>鎏金凤鸟铜锺(汉代)</b><br>鎏金凤鸟铜锺通体鎏金而光彩夺目,出土时,器身部分金衣褪却,遍留金斑。“锺”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计量容器,也被当作一种计量单位,另有《说文解字》释“锺”为酒器意。该鎏金铜锺肩部、腹部均饰有凸起箍纹,腹部两侧有鋬(pàn)环,供手提,盖顶铸有一只口中衔珠、昂首翘尾的朱雀,造型挺拔灵秀。<br>这件鎏金凤鸟铜锺是国内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鎏金铜锺,出土时锺内储存了26公斤的西汉美酒,酒香浓郁,是迄今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经测定,美酒的酒精含量为0.01%,是中国考古界、酿酒界以及科技史上的重大发现。<br> <b>玉杯(西汉)</b><br>玉杯在杯外有3组9圈凹弦纹,材质细腻,工艺精湛,杯体制作规整,抛磨光洁 。据考证是西汉宣帝御用。<br> <b>双身兽面蒲纹壁(汉代)</b> <b>北周(557年—581年)<br>贴金彩绘观世音石立像(北周)</b><br>这件贴金彩绘观音像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中,为北周都城所在地。造像通高95厘米。观音菩萨高头戴化佛冠,宝缯顺肩下垂,发辫垂肩两侧,大耳,戴环状耳饰。上身半裸,斜披珞腋,下着长裙。颐饰项圈,胸佩繁缛华丽的璎珞,臂着莲花纹花钏(chuàn,类似镯子),腕戴花镯。长巾搭肩下垂,至腹部横向两侧上搭于双臂,然后下垂至仰莲花座两侧。右臂从肘部上举,手执柳枝;左臂下垂,手提净瓶,跣足(赤脚)立于仰莲花座上,世俗化倾向明显。下有方形覆莲座,四角各有一蹲狮守护。造像的雕刻手法以圆雕为主,加以浮雕、线雕、施彩与贴金。<br> <b>立佛石造像(北周)</b> <b>石佛头(北周)</b> <b>史君墓石椁(北周)</b><br>2003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长246厘米,宽155厘米,高158厘米。<br>石椁整体为中国传统歇山顶殿堂式建筑。四壁分别浮雕有四臂守护神、祆神、狩猎、宴饮、出行、商队、祭祀和升天等题材的图案及史君墓志。西、北、东三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的11幅浮雕场景,推测应是表现史君的出生与成长、史君夫妇的日常生活与死亡,以及亡灵升入天堂等内容。浮雕人物面部、服饰、身上配饰、器物、山水树木和建筑构件等部位施有彩绘或贴金。石椁底部有基座,外侧四面浮雕有大角翼羊、四臂神、飞天、瑞兽及狩猎等图像。雕刻内容与风格带有十分明显的西域特色。<br> <b>唐代(618年—907年)<br>鎏金铜铺首(唐代)</b><br>1972年西安市新城区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两件。圆形片状。主纹为兽面纹,兽首睁目蹙眉,阔口大张,利齿毕现,舌卷铜环,面目凶恶狰狞。兽首的背后为分叉式铆钉,用于插入门壁,尾端横折固定铺首。铺首纹饰锤揲而成,表面鎏金,应为某座宫殿大门上的构件。<br> <b>金铤(唐代)</b><br>扁体长方形,类似现在的金条。<br> <b>鎏金西方三圣铜造像(唐代)</b><br>唐代,铜,通高24.3厘米。<br>西方三圣是指接引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被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故又称“阿弥陀三尊”。该造像由结跏趺坐于仰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高8.1厘米)、观世音菩萨(高6.7厘米)、大势至菩萨、一枝一梗三茎枝叶繁茂的莲花枝、一个舟形镂空背光(高10.9厘米)、两个桃形镂空顶光、一层海棠形高床和一层莲花形高床等九个部件铆接组成。<br>这种造像可灵活自如地装卸,各部件精美细致,造型优美,装饰性强。该造像整体饱满敦实,造型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佛显得含蓄而又庄严,菩萨头微俯,显得温柔、文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加之制作工艺精湛,不愧为唐代金铜佛造像中的精品,1996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二级文物。<br> <b>仕女俑(唐代)</b><br>1988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基建中发现了一座唐墓,墓内出土随葬器物43件,最有特色的是体量硕大的彩绘陶俑,其中有16件侍女俑,高度在80公分左右。原涂有粉彩,现均已脱落。女俑体态丰腴,发髻各异,动作表情各不相同。由于没有发现墓志,依据相关考古资料及女俑体态丰腴,发式多为博鬓抛髻的特点判定此墓年代应在唐玄宗至代宗之间。<br> <b>高髻女立俑(唐代)</b> <b>高抛髻女立俑(唐代)</b> <b>高抛髻拱手女立俑(唐代)</b> <b>高髻女立俑(唐代)</b> <b>莲花冠拱手女立俑(唐代)</b> <b>高抛髻拱手女立俑(唐代)&nbsp;</b> <b>双髻拱手女立俑(唐代)</b> <b>高髻拱手女立俑(唐代)</b> <b>蓝釉点彩驮骡(陶,唐代)</b><br>l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出土,通高26.5厘米,长33厘米。<br>该蓝彩骡短耳直竖,作低头负重前行,踩踏于长方形踏板上。背上有鞍鞯,鞍上驮一沉重行囊,捆绑有绳结。骡嘴微张,似在长途跋涉中稍作喘息。骡体施蓝釉,间有褐色斑纹;行囊施黄、白、蓝三色釉。富有马的神态,肌肉健壮的腿部雕刻得细致传神。唐三彩马、驼类常见,而驴、骡类极为少见。此件蓝彩骡是罕见的实物精品。<br> <b>三彩披鬃鞍马(陶,唐代)</b><br>1990年西安市霸桥区半坡村出土,通高56.5厘米,长58厘米。马首向左后方回望,两耳直竖,鬃毛左披,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特别是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马全身以白色为地釉,鬃毛为白、绿、褐三色相间;马鞍及垂于两侧腹下之毛织物为绿色釉;额前的当卢、耳鼻际的辔饰、胸前及尻上的革带及杏叶形垂饰均为黄、绿、褐三色釉;马尾为褐色。与一般唐三彩马相比,此马的釉色别具韵味,缺少大片鲜艳的红、黄、褐等色,而以素雅的白、绿色为主要色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造型骏捷、匀称,是唐三彩中罕见的精品。<br> <b>彩绘塔式罐(陶,唐代)</b><br>塔式罐又名塔形罐,因其外观形似塔而得名,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器形,其功能是用作陪葬的明器,亦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丧葬观念融合的产物。<br> <b>玉鹰首(唐代)</b><br>玉鹰首,唐代饰品。1979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近似长方体,雕出鹰首和前半身,长11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青玉,玉质温润细腻。<br> <b>元代(1271年—1368年)<br>关中元代陶俑</b><br>西安地区发现的元代随葬陶塑作品主要出土于汉族官僚和中小地主墓葬。以灰陶为主,有男侍俑、女侍俑、仪卫俑、骑马俑、牵马俑、胡人骑驼击鼓俑、牵驼俑等。这批元代陶俑,以艺术手法写实、造型比例匀称而著称。<br> <b>明代(1368年―1644年)</b><br> “五子登科”带卧牛座铜镜(明代)<br>明代“五子登科”铭带牛座铜镜,牛呈伏卧状,牛回首看向后上方牛背上的铜镜,其形如“犀牛望月”。铜镜上有四字铭文“五子登科”,是一种吉祥的祝福。<br> <b>彩绘仪仗俑群(陶,明代)</b><br>彩绘仪仗俑群是明朝时期的一组文物(300多件),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墓主人是明第七代秦藩王秦简王朱诚泳。这组俑群表现的是一个出行的仪仗队伍,原本他(她)们手中都拿有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或乐器、花灯、团扇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都已腐朽,幸好在他们的脚踏板下用墨书写着各自的站位、所司职务等,为我们了解这批仪仗俑的分工提供了很大方便。<br> <b>陶房屋(明代)</b> <p class="ql-block"><b>  西安博物院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唐代三彩胡人腾空马(陶)</b></p><p class="ql-block">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制药厂唐墓出土的文物,通高38厘米,长52厘米。</p><p class="ql-block">此造型由两部分组成:胡人骑马俑和腾空飞奔之马。骑马俑的头发中分,在两耳上各梳一髻,面部丰满,身前倾,双拳作控马缰绳状,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腰束革带,带上系囊,足蹬光头靴。腾空马上的蓝衣少年,无疑是丝绸之路的使者。.</p><p class="ql-block">马的体形彪悍,作跃起腾空状,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之后有白、绿、黄三色相间的袋囊。马通体施黄釉,前腿上部釉色浅白,其上黄釉流淌非常明显。马是唐三彩动物俑中塑造最为传神的一种,喜爱骏马是唐人的传统,在石刻、陶瓷、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皆可看到唐代骏马的形象。制陶工匠们抓住了马的内在精神,以强劲膘肥的外形体现了骏马彪悍勇猛的性格。</p><p class="ql-block">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仅见的精品。唐代三彩胡人腾空马作为国宝级文物,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b>三彩胡人腾空马雕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