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文学|从南方长城到黄丝桥古城

刘义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文原载《中国校园文学》2023年第11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从南方长城到黄丝桥古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系列散文《放不下的凤凰》之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刘义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class="ql-block">沿柏油路从廖家桥继续往西南方向走五公里左右,右手边有一片满布石头的山坡,远近两公里范围内没有人烟。春秋天的雨后,这里偶尔有野生蘑菇捡。我经常和朋友开三轮摩托车经过这里,如果不忙的话,我们会停下车,走到那片坡地上去捡蘑菇,或者坐着发呆,躺着看天上的云。</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山海拔不高,都是石头山,只生长矮树、灌木和茂盛的草,很少见到参天大树。因为山上都是石头,土壤并不肥厚,所以不适宜大型植被的生长。因为草厚,可坐可躺,这里很容易让人陷入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沉思。偶尔放眼四望,阳光在山坡上灿烂地铺陈,微风拂过厚厚的草丛灌木丛,我们总会不经意地发现身边有很多长满青苔的大片青石块。青石块零乱地堆积着,中间垒出地面一两尺高,像一条小山脊,随山坡起伏着延伸到看不清的远方山巅。不远处,还有一些类似城堡遗迹一样的断垣残壁,也被灌木和茅草深深遮蔽着。那一片天空给人以既高远、纯净又神秘的感觉,让人时常想起粗犷、苍凉等词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多年后的2000年,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教授来此考察,盯着那些堆积的青石板和断垣残壁竟然如获至宝,他惊讶地发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方长城”的残迹,也被称为“苗疆边墙”。经考证,这条边墙南起于凤凰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就在我当年捡菌子的地方不远,北到吉首市的喜鹊营,最完整时全长达215公里。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其后多次加修,是明清王朝镇抚苗人,统治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浩大军事防御工程,直至1936年才被完全废弃。于是,随着旅游业在凤凰的兴起,不久后著名旅游景点“南方长城”就在这里轰轰烈烈地修建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南方长城建成开放之后,我已调离湘西,曾带朋友回去参观过几次。我惊讶地发现城墙上用的砖都是仿北方长城的长条大麻石,而不是我当年所见到的那种片状的本地青石块,其雄伟高大的规模也超出了我的预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公路继续往西南行驶七八公里,就到了阿拉营镇。过了阿拉营不远就是贵州铜仁的地界了。</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的阿拉营是这一片地方最大的集镇,镇上人口数千,房屋密密匝匝。这里还是四省边区最大的牲牛交易市场,著名的湘西黄牛肉质特别细嫩,主产地就在这一带。进入集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烂的牛骨头臭味。阿拉营赶场规模更大,更为壮观,每逢赶场日,随处可见各种苗族服饰,每个苗族女人的背上都背着一个竹编背篓,这是她们赶场的标配。阿拉营是一个苗族聚居区,当大人们在场上忙碌和交易的时候,正是年轻人寻找爱情和娱乐的好机会,湘西苗族有名的赶“边边场”就在这个时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离阿拉营镇约一公里外,往贵州方向,有一个著名的黄丝桥古城,后来也成为凤凰旅游的重要打卡地。</p><p class="ql-block">黄丝桥古城是一个近三千平米的方形石头城,里面住着几十户本地苗族农民。内有几条青石板小巷子,印象中青石板上经常这里一堆牛屎,那里一堆猪粪,农耕味道很浓。那个时候很少有游客光顾这里,只偶尔有几个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来此写生。</p><p class="ql-block">古城内居民的房子都是用青石块垒起来作为主墙,上半截则用木板或土砖砌到顶,屋顶上是整齐的青瓦片。四面的城墙用规整的巨大青石垒砌而成,墙面五米多高,两米多宽,十分坚固,有东西北三座城门。城墙上每隔两米有一个箭垛,两侧的石头缝里长着厚厚的青苔,墙内墙外生长着很多高高的核桃树。每到夏天,从核桃树叶间结出绿莹莹的圆果子,刚开始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有将青果摘下来,用脚将外面厚厚的那层表皮踩破剥掉,才能够看到里面脑髓一样白白的核桃壳。就因为这些高大而青翠的核桃树,每到夏天阳光肆虐的时候,行走在城墙上的人感觉总是沁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稍显平坦的台地上,黄丝桥古城显然是一个战斗堡垒和一处战略制高点。站在古城墙上向四周眺望,可以俯视周围的一切,看到远处生长的庄稼和袅袅的炊烟。城外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地下多石头,当地的苗族人温和而纯朴。事实上,黄丝桥古城正是历史上朝廷设衙门和屯兵以安抚和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处所,从唐朝始建,经宋元明清历代改造和完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经历过多轮战火的沧桑,目前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堡。</p><p class="ql-block">飘散了的硝烟战火,远去了的喊杀之声。站在古城墙上的我,有时不免发发幽古之思,恍如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眼前看到的是苍凉而壮美的夕阳,以及夕阳下劳作的农民和他们的庄稼,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深邃和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即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刘义彬,湖南长沙县人,曾用笔名刘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湘潭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选刊》《中国校园文学》《莽原》《湘江文艺》《湖南文学》《山东文学》《青海湖》《青春》《散文诗》《青年文摘》《海外文摘》《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百余家报刊,出版个人文集《情感天涯》等2本,散文集《时间的声音》即将出版,主编《中国当代校园散文诗选》《跨世纪散文诗丛》《再回首文丛》等公开出版物30多本,获第二届湖南文学新秀奖、第二届羡林杯全国生态散文奖、湘西州“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内文学奖项20余次。</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湖南省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新媒体协会副会长、湘潭日报社社长助理、湘潭在线新闻网总监总编辑、政协湘潭市第十二届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