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四贤之一王佐

符若锋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就是享有“鱼米之乡”美誉和天下民间非遗文化人偶戏、八音、哩哩美、咙么哩等诸多眷恋的地方。说到海南的历史文化名人,肯定很多人会随口而出海瑞,对于其他人很少有人会知道。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海南著名诗人、海南四大才子(丘濬、海瑞、王佐、张岳崧)之一,尤以诗文见长,世称“吟绝”的王佐。</p> <p class="ql-block">  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宣德三年</span>,在临高县皇桐镇透滩村,王佐出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父亲王原恺因病去世,家中日子过得更为清苦。此后,母亲唐氏带他前往琼山,拜读当时著名的私塾老师冯源,后又师从外祖唐舟之女婿丘浚,王佐与丘濬年龄相差八岁,在政术、学问与文学方面,深受丘濬影响。王佐自幼聪颖,加上外祖与母亲的严格教导,他习儒读书,专注好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勤奋刻苦,考试</span>一直名列前茅。19岁到国子监读书,以文采出众而闻名。公元1447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20岁到广州参加乡试,文笔卓绝考中第一名,以举人的身份,进入京师太学国子监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才气誉满京都。公元1466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出任广东高州府同知(正五品官员),开始了仕宦生涯,曾赴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任职。到了晚年,思乡已成为心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深深眷恋着故乡,</span>时有诗作表白其思归之意,已变成落叶归根的企盼。公元1492年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五年,呈辞获准回归透滩村,专心从事诗文研究。70岁,环游海南,踏遍琼崖的山山水水,博览古今文献、乡土风情,撰写《吴川归舟》《信宜道中》《鸡肋集》《经籍目略》《琼台外纪》《庚申录》《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珠崖表录》等一批堪称经典的文集和诗篇,其中《鸡肋集》是他体察民生疾苦,充分反映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著作中的精华。《琼台外纪》记录了海南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地理山川,为琼台志的修定,初步奠定了基础,是海南地方志的先行者。他的《珠崖表录》,<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寻求海南的长治久安,</span>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澹庵井》《茉莉轩》《夜宿胡澹庵祠》等诗,在读书人中广为传诵。《菠萝蜜》《食槟榔白》《禽言九首》《鹧鸪媒》《桐乡夏景》《金鸡岭》《益智子》等诗篇,识者推为上品。一直以来,重教兴学是王佐的追求与实践,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也非常关心,四处奔波筹建桐乡书院,传授儒家文化,为临高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元1512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王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家中归老,享年84岁。 </p><p class="ql-block"> 在海南文学史上,王佐和丘濬、海瑞、张岳崧等人称为“海南四绝”及“琼州四贤”,无论是从文学或史学角度考量,都在海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在诗文方面的卓越成就,为后世学人所敬佩。虽然他已经去世五百年了,但是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惠政四方、政绩昭著、爱民如子、执政清廉,</span>为官廉明正直,留下众多卓著诗文,让琼州人民,始终将其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走进王佐文化公园,映入眼帘的前后两排石牌坊。“节孝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乾隆年间为纪念王浚极妻子符氏所立。</span>“礼魁坊”,公元1455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建立,表彰王佐的才华横溢,以昭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  王佐的一生,始终洋溢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奉行着务实笃行的理念,坚守着清廉自持的德行。诚然,王佐的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他所主张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等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百年来始终闪耀在海南历史的星空,依然熠熠生辉……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具有启示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