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p class="ql-block">——读《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西晋书 东晋书》</p> <p class="ql-block">曹魏历三世五帝,享国46年,都洛阳。西晋历二世四帝,享国51年,都洛阳。东晋公元317至420年,历四世十一帝,享国103年,都建康。</p> <p class="ql-block">曹魏立国只短短46年,倒有三之一时间并不姓曹。尽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终其一生也没禅让称帝。</p> <p class="ql-block">在王导深谋远虑下西晋皇族的远支司马睿,渡江移镇建邺(晋愍帝改名建康)。公元317年西晋亡,司马睿建康即位,东晋始。自此,东晋据江南,前赵据关中,后赵据关东,北方胡族作主,南方士族当家。</p> <p class="ql-block">本书以传记为主线,贯穿一部东晋史。王、庚、桓、谢四大家族,在东晋朝拥有绝对实力。“王与马共天下”恐怕是东晋初最真实的写照,王导一系列筹划,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从此有了客家人。</p> <p class="ql-block">王导内执朝政,王敦外掌兵权,但在王敦起兵后,王导却选择带子弟宗族跪朝请罪,虽被皇帝谅解,却也留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悔憾,让人们看到王氏兄弟的另一面。公元339年王导病死,终年64岁,后世誉之为“江左管夷吾”。</p> <p class="ql-block">提到琅玡王氏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书圣”王羲之,其才气深得两位堂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其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p> <p class="ql-block">陶侃出身南方寒门,为官后不忘孤贫时恩人之助,先得王敦赏识,后因战功卓著,引来王敦嫉妒而降任,但陶侃却坦然处之</p> <p class="ql-block">晚年深以自己的权位已达到极限而戒惧,不再干预朝政,送上辞呈后,将一切物品清点、封库、入册,并将朝廷赏赐的仪仗送还。其从戎四十一年,战功赫赫,且精勤于吏职,其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p> <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后其曾孙陶渊明出生,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少时陶渊明经常断炊,但骨子里祖上基因仍在,所以在面对督邮的刁难,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辞职归田,才有了“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 <p class="ql-block">“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女儿小时带她去南京秦淮河边的乌衣巷,现今只有一个小小牌子,如果不是刻意去找,恐怕很难发现。</p> <p class="ql-block">历史回溯到东晋,当时王家与谢家,是何等的显赫与荣耀。对东晋政权贡献最大的,就是王导与谢安,王导开创了基业,谢安保卫了它。谢安出身陈郡谢氏,多次拒绝朝庭征召。</p> <p class="ql-block">公元359年,为了家族利益不得不出山,此时他已经年过40。当时桓温权倾朝野,此公正是“大丈夫纵然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的作者。公元346年桓温出兵伐蜀,不到四个月灭掉成汉政权,公元356年北上讨伐姚襄,进入洛阳拜谒晋朝先帝诸陵。这是东晋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战绩。</p> <p class="ql-block">公元371年枋头之战失败,桓温觉有失颜面,为树威废黜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谢安洞悉桓温的野心,忠心匡扶朝廷。另为难能可贵的是,桓温死后,谢安执掌朝政,却没有趁机排挤桓氏,桓温之弟桓冲也深明大义,主动外任,将掌握京畿的要职让给了谢安。</p> <p class="ql-block">而谢安一生最大的成功,应该就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淝水之战,北府兵崛起和淝水之战胜利,使谢安威望达到了巅峰。后来名将谢玄、“才高八斗”谢灵运、“咏絮才”谢道韫都无法与其比拟。</p> <p class="ql-block">中原大地第一次沦陷在异族手里是偏安江左的华夏一族内心的痛,是怎样的无奈与苍凉。正是由于此,才有了魏晋风度,枭雄、奸雄亦是英雄,在读本书时,我也看了易中天老师《魏晋风度》也许“魏晋风度”就是: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p> <p class="ql-block"> 秋</p><p class="ql-block"> 2026.12.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