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浙江省衢州府江山县(今衢州市江山市)保安乡人,生于1897年5月28日,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调查统计局副局长,1946年3月17日,因飞机失事身亡。</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国民政府开始组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个统计局简称为“军统局”,别名为“军统”。1938年8月,戴笠所领导的几班人马并入军统局,贺耀祖兼任局长却不管事,戴笠升任副局长并负责军统的实际工作。军统局实行军事化管理,军统内勤组织共设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设区、站、特别组。</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戴笠为主的中华复兴社特务处,以及调查局第二处等机构,早已开始了他们的特务活动。为了培训骨干特务,1937年冬天,戴笠到武汉指派余乐醒、谢力公等人,在长沙附近筹备特训班,军统湖南站站长李人士则选定了常德临澧县为班址,后来人们称其为“临澧特训班”,简称“临训班”。</p> <p class="ql-block"> 这个班最初的名称叫“军事委员会特别训练班”,但军委会却不认账,因而没有颁发过印章。当时戴笠兼任中央警官学校主任委员,于是1938年4月戴笠将“特训班”定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而军统局内部却一直叫它 “临训班”,学员有566人。毕业学生则列为中央警校特训班第一期,简称特训一期。戴笠决心要把特警最优秀的人才送到训练班当教员,培训出最优秀的特工人员,让这些毕业生成为其他军统的骨干。因此,基本上每期训练班都由他亲自担任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临训班第一批学生毕业时,戴笠亲自到临澧主持毕业典礼。他对临训班的学生“情有独钟”,甚至等不到他们正式毕业,先是抽调30名女学员打入江西的“战地服务团”工作;后又抽调100余名学生到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而后他又抽调100余名学生到忠义救国军工作。所有被抽调的学生,均必须接受戴笠的谈话和考察。</p> <p class="ql-block"> 临训班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参与了截获电文、破译密码、策反、暗杀汉奸等活动。他们中的一些学员后来都成了军统的骨干分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抗战形势的恶化,戴笠觉得把特警培训班放在临澧已经不再安全,为了继续培养当时急需的特警人才,戴笠决定将培训班迁往地处雪峰山下的黔阳县黔城镇(今洪江市黔城镇)。</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冬季的最后一个月,戴笠匆匆从长沙赶往临澧训练营地做了最后一次视察。参加毕业典礼后,就立即把特警训练班迁入黔阳县县城——黔城。</p><p class="ql-block"> 在训练点初建时,戴笠经常会任命自己的特警作为当地的县长,这既是为了掌握当地的情况,也是为了保护和隐藏培训班的存在。特警培训班迁来黔城后,戴笠将军统特警王湘调来黔阳县当县长,协助自己开办培训班。王湘,衡阳人,曾担任过军统特训班股长。1938年8月,王湘接任黔阳县县长,至1941年7月,历时近三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特训班转到黔阳古城开办时,国民党宪兵第十团也在黔城训练新兵,当地原有的房屋不够,双方多次发生争执,一度曾拔枪相向。县长王湘几经周旋,划定了圣庙、普明寺、文庙、城隍庙、简师学堂、下杨公庙、先农坛等处为特训班驻地,班本部设在黔阳简师(黔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特训班迁到黔城,又称“黔训班”,接着又招收了一些新生,多属江、浙、赣、鄂等省沦陷区逃难的青年,也有黔阳籍的,共有800余人。</p><p class="ql-block"> 特训班的组织机构是:设班本部,总管全盘。班本部设主任、副主任。戴笠兼任主任,副主任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少将吴琅。班本部下设秘书室及教务、政训、总务三处。</p><p class="ql-block"> 秘书室有中校秘书、中尉书记官、司书、译电员等人;教务处,处长陆遂初上校,另有中校、少校、上尉、中尉级的股长、教官、助教等人,专门负责训练特务技术。</p> <p class="ql-block"> 政训处,政训处设处长、总教官,处下设股长、指导员、助理员等人。政治教官和指导人员分别到各学生中队管理政治工作,监视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检查学生的来往信件,给学生灌输特务思想,国民党黔阳县党部书记长傅规杰兼训导主任。</p><p class="ql-block"> 总务处下设总务室、图书室、医务所。总务室设股长、副官、助理,负责全班人员的生活事宜及粮钱给养等事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全班为一个学生总队,直属教务处领导。学生总队设一上校总队长,总队副上校、中校各一人,还有上尉教育副官、中尉书记官、少尉副官、准尉司书、司号长等人。各中队设少校中队长一人,准尉特务长一人(管理生活),上士文书一人,上士军需一人。</p><p class="ql-block"> 区队设上尉、中尉区队长二至三人。各班班长均学员中挑选。一中队“参谋组”设普明寺,二、三中队“情报组”设文庙,其余会计组、报务组、女生队等分别隶属于四、五、六、七中队。</p><p class="ql-block"> 总队下设七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三个区队,共二十一个区队。每个区队下设三个班,共六十三个班。</p> <p class="ql-block"> 参加“特训班”的人员进班手续非常严格:一要写自传;二要填调查表,内有姓名、别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学历、经历、社会关系、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介绍人、与介绍人关系及本人对时局的看法和认识等;三要在蒋介石像前宣誓,并在印好的誓词上签名盖章;四要连同底片缴正面脱帽半身照片数张。</p><p class="ql-block"> 学员进班后,要受到严格控制和训练,时间为一年。前期着重政治驯化和军事教育;后期依照志愿,分为情报、行动、电讯、警政、参谋、外事等系,分门别类训练各种特务技术。另外,还学习《民法》、《刑法》、《违警罚法》、《行政法》、《总理遗教》、《领袖言行》(即蒋介石言行)、《社会学》等。</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晨都要作“朝会”,由副主任训话,星期四为“纪念周”活动。每次“纪念周会”和“四一大会”(军统特务处是1932年4月1日成立)或任何集会,都要唱“班歌”。歌词大意是:青年,快准备,智仁勇健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是领袖的耳目。青年,快准备,救国的责任,落在我们两肩。凡参加受训者,还需集体加入国民党。</p> <p class="ql-block"> 特训练班结业时,教官会依次找他们谈话,派遣工作,并发给工作费用、介绍信、差旅证明等。人员除择优安排在重庆局本部外,一般都安排在全国各地、各“省站”、“分站”、“组” ,担任基层特务组织的“通讯员”、“行动员”,有的分配到各地的“邮电检查所”、“办事处”等半公开组织。有的派往沦陷区,香港、澳门等地的学员则被派回原籍,也有的派往境外。实习三个月后,再按工作表现定衔,一般都是中尉衔级,特别突出者则衔级更高。</p><p class="ql-block"> 黔阳特训班从1938年冬到1939年冬,整整一年时间,举行结业典礼之际,军统局戴笠从重庆飞到芷江,在芷江宪兵司令谷正伦、常德警备司令唐生明、稽查处长沈醉等人陪同下,专程来到黔城。当时岗哨林立,刀光剑影,戒备森严,并在圣庙设宴庆祝。</p><p class="ql-block"> 军统第二期特训班在黔城结业后,日军节节逼进湘西,宝庆(邵阳)沦陷,战火已经烧到雪峰山。黔阳特训班随即迁往地处万山丛中的贵州息烽。</p><p class="ql-block"> 至此,军统黔阳特训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特训班的学生毕业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八年抗战时期,他们出于民族大义,开展抗日的特别工作,自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对敌后抗战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戴笠在黔阳古城办班期间,除了积极培训特工人员外,还参与了一些地方建设,他出资修复了黔阳古城的西门,并将西门改名为“中正门”,并亲自书写门名,门上方为蒋介石亲笔书写的“高瞻远瞩”四字。城门旁边有戴笠撰稿并书写的碑刻《修建黔阳中正门记》,至今尚存。同时将旧县衙和天主教堂及周边建筑改建为“中山公园”,公园内建有“爱戴亭”,公园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p> <p class="ql-block"> 修建黔阳中正门记</p><p class="ql-block"> 我革命校长蒋先生,于手创中央军政两校后,为储备建国人才计,复举办中央警官学校于南京。自抗战军兴,因首都之沦陷,故将警校西迁临澧,继迁黔阳。黔阳,山水之雄胜,甲于湘西。而民风亦甚诚朴。实一大好训练环境也。廿八年十月,笠因主持第二期学生卒业典礼,自渝来黔阳。感地方父老惠爱本班盛意,并以本班谋与战时之行都接近,将迁往川、黔道上与。夫见原有西门城垣之颓圮,而黔城,又缺乏公共场所。际此抗战、建国紧张之时,期为纪念本校校长、革命领袖蒋先生救国救民之苦心,与酬答地方父老之盛意起见,乃由全体官生兵夫,集资修建西门,额曰“中正”。以为设置图书、士女游息、儿童运动、公共会之用。更及于芙蓉楼前之“送客亭”,亦改旧观。异日抗战胜利、建国成功,登斯城而游斯园者,于以观、怀。河山依旧、景物一新,其崇仰领袖艰苦救国之丰功为何如乎?而我本班同学,不负校长之期望,更加贡献于抗战、建国,则黔阳之名,不亦扬于天下乎?</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八年十月</p><p class="ql-block"> 戴笠谨撰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①《黔阳文史资料》第二辑 1988年7月</p><p class="ql-block"> 《 “军统”特训班在黔城》 杨周震(军统准尉司书)</p><p class="ql-block">②《湖南档案》1990年第五期</p><p class="ql-block">《军统特训班在黔阳》 杨云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