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见共富带头人》</p><p class="ql-block">文/申屠梅祥</p><p class="ql-block"> 自2015年参加作协以来,曾参与了N多次各种采风活动,印象最深,规格最高端的采风活动非这次“浮玉杂志社作家采风团浙西天路行”莫属。</p><p class="ql-block"> 且不表国宝级的昌化鸡血石 ,全国闻名的临安山核桃,和风光旖旎的浙西大峡谷自然景观,这些天然的资源要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老百姓有获得感,关键因素是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最值得大着笔墨的就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潘青青”她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是法国留学的“海归”是临安区侨联副主席、区留联会会长、临安相见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凭潘青青的家庭背景无须“折腾”完全可以过的比一般人优越安逸的生活。她的父亲潘庆平便是浙西大峡谷景区的开发者,“浮玉杂志”的创始人。2006年,潘青青受父亲委托,接任景区总经理,管理这片景区的日常运营,这一接手,就是十二年,使其学习的理论得到实践锻炼。</p><p class="ql-block"> 在运营浙西大峡谷的过程中,潘青青察觉到了景区观光型旅游的局限性。也无法施展其一心响应乡村振兴与乡亲共富的抱负。她说:年轻人逐渐成为旅游的主力军,他们更向往体验式互动式的旅游,必须从简单传统的景区型观光旅游转向具有深层次体验和互动的乡村旅游,融入乡村生活场景,并将内涵延伸到文创、艺术等领域。为此她 去了一趟台湾,向那里吸取 互动式旅游的成熟经验。回来后经多方考察她将目光落到了浙西大峡谷中处于山巅位置的相见古村,作为实施共富抱负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在老一辈旅游工作者的眼中,乡村的老房子根本就不会有人花那么多钱来住,且相见村的客观条件较为一般,人口少,此前也没有农家乐存在。人口少就意味着可用的劳动力和年轻人少,而房子要改造到高水准的民宿,则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p><p class="ql-block">彼时,乡村旅游开发只是一个雏形,不比如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热度。相见村在那个时候,也少有政府项目的资金支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靠自己去解决。再加上父亲坚决反对,迫使她与相见村的相遇,放慢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也是代沟所致,老年人总想稳步发展 ,不愿冒风险。但是潘青青是见过世面留过洋的高端人才,她不可能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p><p class="ql-block">父亲那边反对,那就撸起袖子单干,先把成绩做出来。她拉了同学入股,紧锣密鼓的筹备起来。潘青青对于乡村旅游的看法非常超前,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方法论据,她从民宿入手,打造自己理想中的相见村图景。</p><p class="ql-block">虽然相见村的资源禀赋稍有欠缺,劳动力和年轻人都有限,但伴随着这些一同存在的,是别处成熟的旅游开发区找不到的纯真。她看中的,就是这里绰约的风姿和独一份的原生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相见村相对偏僻落后,在白纸上画画才能显示其艺术功底。相对贫穷才需要共同带头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她把原生态作为相见村的形象标识,以此为基础开发了茶酒吧、手作工坊、高山农场等项目,于传统文化、人文艺术、自然力量、美学精神等角度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在民宿的运营上,潘青青有她独特的理念:民宿只是引流入口,自己的定位并非重资产、封闭式的投入,而是整村开发,为其他资本的进入打基础、搭平台;同时用一系列活动来聚集人气、打响名气,提供各个主体都需要的公共服务。所以她开发的项目,往往带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兼具一定的社会价值。儿童节时分推出的以大地田埂为课堂学习知识的“点亮乡村,乡野四时计划”;汇聚浙西区域农业品牌主理人、合力推出的”新米飨宴“。这些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也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正向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父亲也不再反对而是利用其毕生的经验默默地帮助她实施心中的理想。</p><p class="ql-block">相见村成了当地乡村振兴全民共富的相板,相信相见村模式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成为可复制的样板。所以笔者认为:乡村振兴全民共富的关键还是共富带头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