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岁上大学

喜欢散步

<p class="ql-block">(1978年秋,我刚入学时在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学楼前留影,学校现为陕西理工大学。那年我已经32岁。离我高中毕业整整12年了,那时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两个孩子大的五岁,小的两岁。)</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东西,你无法预知,无法把握,它在暗中控制你,左右你,这个东西就是命运…… 有一种东西,可以由你掌控、坚持,那就是勤奋、努力、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和毅力…… 这两种东西有时合,有时离…… 年过古稀经历了一些事,到底我悟出了这个理:你不能驾驭前者,但你决不能放弃后者。</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参加高考,怎么也像是发生在昨天,一切都那么清晰,可是确实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时间——你这个永远的小顽童,你天天和世人开玩笑,天天恶作剧,谁能把你怎样?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你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我们高中毕业试考完了(其实我们至今没有拿到过高中毕业证书,"文革"开始后就全乱了,没人给发,我们全班连高中毕业合影也没照),安康中学学校的墙壁上贴满了大学招生广告,我们的高考志愿书也填写了,眼看就要高考了。我已经做完了解放后历届高考的试题,对高考充满了信心,学校也对我们66级寄托了极大的期望。因为学校认为65级高考考得不错,66级从一进校就抓的很紧,高考一定比65级还要好。可是,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高考停止了。我在"大串联"、"大革命"中过了一年,就又回到了我的老家当了农民,这一当就当到了1978年。 我当农民的时候,正是"极左"愈演愈烈的时候。天天阶级斗争,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唱"语录歌"、"样板戏"……天天"革命",越革越穷,大家连肚子都吃不饱。我家成分不好,那时招工、当兵、推荐上大学,根本没我的份儿。我的大学梦破灭了,彻底破灭了!我在高中三年学习的书籍、所有作业在1966年就被安中那些"红卫兵"一把火给烧了!大学,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梦就这样被残酷的现实砸得粉碎,我认为自己这一辈子永远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 失望,郁闷,我那时排解苦闷的方法就是在老家的月河岸边散步。 可是,总不能老这样苦闷下去,我给自己说"振作起来",于是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写作。创作散文、诗歌(还编过小剧本在县上汇演过),寄给《陕西日报》、《安康日报》、安康县广播站,竟然也发表了不少。当然那些作品现在看来不可避免地带有"左"的烙印,但这种写作在当时有一个好处是它使我动了脑练了笔。 我在农村那些年,上过阳安铁路工地,割麦、插秧、打稻、挖苕、上山寻柴、推磨、推碾子……什么农活都干过。还当过生产队记工员、出纳、民办教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7年年底,国家恢复了高考,真是令人欢欣鼓舞!那时我的很多高中同学都参加了高考,那次我因为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幼小的儿女,总共有五口人吃饭),没有参加高考。我参加了那年年底 县上公办教师的选招考试,我考得很好,我满以为通过这次考试,我公办教师是当定了。可是到第二年三月,我却没有收到公办教师的录取通知,后来才知道又是家庭成分问题,我这次又陷入失望和郁闷中了。 出路在哪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闷彷徨之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参加1978年的高考。 谁能想到高中毕业12年后,在我心中早已熄灭的那个梦想,现在又重新燃起来了,这也是逼上梁山啊(当时,如果我考公办教师成功的话,我就不会再考大学了,我现在觉得我当时在农村呆的太久了,艰难的现实生活早已把我磨成目光短浅的人了)!我赶紧找别人借高中各科课本,赶紧复习。我那时白天在学校当民办教师教学生,带着一个初中毕业班,晚上在煤油灯下才开始复习功课。原本想考理工科的,可是看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化学、物理后,觉得忘得差不多了,重新拾起来时间不够。于是放弃了考理工科的想法,改考文科!我们因为是"老三届",放宽报考年龄,婚否不限。外语可考,可不考(免考),外语成绩作为参考,我那年没考外语(免考)。 1978年7月10日,我领到了高考准考证(这个准考证我现在也丢失了)。这年的7月20——22日,我在安康县五里中学参加了高考,三天考五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在三天考试时间里,我借了别人一只闹钟。每天早早起床,吃早点,我爱人给我打两个荷包蛋,她说"吃了荷包蛋门门考满分"。吃完早点,步行十多里路到考场。上午考一场,中午在那里吃一点自己带的馍,喝一点自带的水,下午接着考。那一年我已经满了32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考完后, 接着是焦急的等待,初选通知了,再等待正式录取通知,直到九月三十日下午我才收到了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我很快又考虑起家庭的困难了。因为那时是集体生产,我在家时家中都是缺粮少柴、缺穿少戴、缺钱少物,我要是去上大学,家中生活就会更困难。上,还是不上?我又为此苦恼着…… </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考上大学的消息令乡亲们兴奋不已,那段时间我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我终于登上了开往汉中的列车,开始了我的大学学习生活。我成了我们村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那年我们五里区(现在改为五里镇)高中老三届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这年,跟我同时考上汉中师范学院的有我安中同级的杨博谊同学,他是数学系的;还有一位是我的亲戚张涛同学,他是从安中高一(15岁)考入汉中师范学院的,他是化学系的。他19岁大学毕业,回母校安中教了一年书,又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硕士研究生,接着又在那儿读博士,又在英国做了一年博士后。他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1982年夏大学毕业时,我和张涛(左)合影,当时他19岁,我36岁。大学毕业后,他回母校安康中学教了一年书,就去读硕读博,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初,我与高中同学王人法(右)在我家屋后合影。当时他在县广播站工作,来我村采访,我在村上当民办教师。</p> <p class="ql-block">我与我班班长张本正在汉中汉台合影。张本正是现役军人考入汉师院中文系的,他毕业后在西安政治学院工作。曾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西安政治学院院长,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1982年初夏,我和班上同学在汉中武乡中学实习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班部分同学在汉中南湖。</p> <p class="ql-block">1982年毕业时,我与本班安康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班毕业照,前排站在张成川老师(左)和李锐老师中间的小男孩儿是我班宋令坚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在大学的第一学期一点儿也不适应,一是离开学校的学习生活12年了;二是我考虑家庭困难太多。我在大学第一学期晚上常常失眠,经常想这四年的学习时间我能坚持下去吗?甚至一度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在老师和同学、亲友们的鼓励、支持、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安心了。从第二学期开始,我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充满自信的新时期的大学生了! 我们那个班有59人(只有8个女同学),两代人,年龄最大的33岁,年龄最小的15岁(高一考上的)。百分之六十有了老婆孩子,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他当年已是满头白发了!他在汉师院的一次运动会上跑三千米时是最后一名,当广播播出他是中文系78级的某某某,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这个班,有一位现役军人,是从部队考来的张本正,他是我们的班长(他在上学期间依然拿部队津贴,依然保持部队的作风,他毕业后在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工作,曾任那个学院的院长,少将军衔);我们班有北京知青;有剧团的美工、演员;有工厂工人;有文化馆的创作人员;有公办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还有的同学连民办教师也没当过,就在生产队当社员。我们这个班在创作上起步最早的是田涛,他在汉师院读书时就在《诗刊》发表过诗歌,得过五十六元稿费,他现在是华为集团的顾问;陈军在校期间就创作小说,毕业后成了专业作家,在《十月》上发表过小说;在学术研究上起步最早的是王晖,他在校学习期间就在《辽宁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古代汉语方面的论文。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读硕读博,现在是陕西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杨晓安、高芳夫妇现在日本任教授。我班同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在校学习期间,从我班同学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课余常常几个人在郊外散步,大家背诵古典诗词、散文名篇,交流学习心得;我们还利用一个星期天,一伙同学步行几十里到汉中的南湖游览。汉中的汉台、褒河古栈道、勉县武侯墓等我都游览过。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还从陕西师大、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请来一批学者给我们上专业课。先后有薛瑞生、焦文彬、马家骏、孟昭彦、张华、蒙万夫、仝延生等先生。我那时学习劲头十足,非常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时光,一门心思要把"四人帮"耽误的光阴补回来。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连体育也不含糊。我记得有一次一位二十多岁的女体育老师给我们上跳箱课,她讲了要领,做了示范后,让我们练习。我们很多同学跑到跳箱跟前就退缩了,不敢跳。轮到我时,因为我在高中时练过这跳箱,所以我一次就跳过去了,这女老师还表扬了我。课余我还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看,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年冬天我的双手都冻破了,但学习劲头不减。 汉师院那时伙食很好,我那时从贫穷落后的农村来,在家哪有这么好的饭菜?在汉师院一天米饭、馒头、油条、面条、面皮、有炒菜、有肉吃,逢过节还会餐,吃得更好,我觉得天天像过年。我一个月国家給21元助学金,除去伙食18元,还有3元零用。不足部分,想买书的话,妻子养猪卖的钱寄给我一些。我自己给《汉中日报》、《安康日报》、《汉中银行储蓄报》、《汉中师院报》、汉师院广播站写稿,还能挣一点稿费,贴补一点。我记得《汉中银行储蓄报》一位工作人员到我宿舍找到我,给我送来了一张《汉中银行储蓄报》和五元稿酬,那时五元钱可顶用呢!我买的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5月版)一本410页才0.86元 。我在汉师院还兼任了两年半的学院广播站站长。组稿、写稿、改稿,我们的广播站还自己改编播出了广播剧呢!我在汉中师院当过三好学生,各门功课学习成绩都很好,教育实习成绩优秀,毕业论文成绩优秀。 </p><p class="ql-block"> 我在汉师院读书期间,有一次坐火车回家,列车员查我的学生半票一共查了三次。还要看我的学生证,仔细端详。我知道他们那是不相信这么大年龄的人还是大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查其他人的票"?他们回答"这是抽查"。是啊,我要是列车员,见到30多岁持学生半票的,我肯定也要反复查问呢! 我在汉师院学习的那四年,家中有我爱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奉养老人、养育儿女。她是初中66级毕业生,她一面参加生产队劳动,一面教孩子们识字。除此之外,还要养猪喂鸡种自留地。她每次写信没有说过自己的苦处难处,总是鼓励我……在我上学的最后两年,土地承包到户了。她有一次一个人用了九天时间拿挖镢挖了一亩多坡地,撒上了麦子,第二年麦子获得了大丰收。她为了养猪,一个人用架子车到安康缫丝二厂拉了350斤蚕蛹,来回80里路;她一个人到恒口用架子车拉500斤石炭,来回50里路;她自己学会了撒谷种撒麦子,掌握了科学种田的基本知识。土地承包到户以后,粮食收的多了,家里生活比以前好了,我一到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时就请假几天回家帮她收种。有一年我们夫妇二人一天割了两亩田的小麦呢!有了我爱人的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我上大学的四年里,我家里大人孩子平平安安,有力地保证了我安心学习。 我在四年的大学学习时间里,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坚持学英语(俄语我有基础,一直坚持自学 )。我刚入学时学了一个月英语 ,由于我初高中没有学过英语(我初中没学过外语,高中三年学的俄语),所以我的英语跟不上那些过去有基础的同学,后来我就放弃了英语。这几年我探亲到了五次美国,由于不懂英语,无法和美国人交流 ,真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我在大学学习的日子里,现在最后悔的是我最不该在第一学期胡思乱想,耽误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光!</p> <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我重访母校——陕西理工大学,在南校门留影。这次距离我1978年刚入大学时已整整四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博文楼前的紫荆花开得多艳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