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十一月我去长沙旅游,来到了太平老街,参观了贾谊故居。贾宜故居坐落在太平老街28号(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迄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贾宜(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杰出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所著《过秦论》《治安策》等为历代帝王、谋臣必修之共籍,贾谊出任长沙太傅三年期间写出了《吊臣原赋》和《鹏鸟赋》,开汉赋之先河.毛泽东早年曾撰"平少峰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以赞变谊。</p> <p class="ql-block">贾谊在湖湘三年,开启了湖湘文化。他强调“内外兼修”“厉行节俭”,他主张“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彰显了他蛰居一隅却心忧天下,“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之伟大情怀,孕育了湖湘文化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尔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湖湘文化,造就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湖湘文化如湘江奔涌,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湖湘士子上下求索,立功立德立言,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赓续向前,无不受着贾宜开启的湖湘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太平老街的贾谊故居、贾太傅祠等,也被称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1983年10月,贾谊故居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贾宜故居,只见贾宜故居门头不大,灰墙黑瓦的古居门额有赵朴初书写的“贾宜故居”几个大字。我们进入贾谊故居后,见有一影壁墙,影壁墙上正面是贾宜故居简介,背面是钱币的模型。绕过影壁后,是贾宜故居的前院,在西墙壁边看见有一飞檐翘角小亭子,上面有“长怀井”三字。亭下有二眼水井,亭子起着保护水井的作用。此井被人称做贾宜井。据说贾宜井是当年贾宜挖掘并使用过,为贾宜故居的原物,历经二千多年,一至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前来故宅凭吊多对古井的歌咏,寄托对贾谊的思念。亭柱上悬挂一幅对联“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就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贾谊井边祭拜贾谊时所作诗句。“长怀井”是从杜甫诗中摘取的,所以贾谊井又名"长怀井"。</p><p class="ql-block">别小看这两个小小的井眼,它可是贾谊来长沙后所掘,是湖湘大地地面上所遗存的最古老的物件。贾宜故居有文献记载曾毁建达64次之多,屡毀屡建,每次重建都是以找到这口井为基准,所以贾宜故居绝对是贾宜居住过的老地点。</p> <p class="ql-block">在贾宜井旁有一条石,据说是贾谊石床。贾谊石床为贾谊曾用之物,是屈贾之乡长沙标志性文化遗产。历代记载详实,名流歌咏不断。清末,贾谊石床置于佩秋亭内,晚清名士陈宝箴、霍鸿襪、王文韶、王团运、熊希龄都曾在亭内茶叙,坐于石床之上。章士钊、蔡鄂参加在贾谊故居举办的时务学堂入学考试时,也在佩秋亭石床休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湖南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辛亥革命前夕,湖南革命党在佩秋亭议事,商讨反清大计。1918年前后,毛泽东、蔡和森萧三、罗章龙也经常在贾谊故居活动,佩秋亭更是他们滞留时间最多的地方,他们就坐在石床上,这个石床留下了革命者的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1938年"文夕大大",贾谊故居及佩秋亭毁于火中,石床亦下落不明。2017年12月,贾谊故居管理处在周边进行文物勘探时,在距贾谊井30米处民宅天井旁发现石床。贾谊石床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前院的南侧墙东边有古碑亭。这个亭子严格地说只是紧贴南侧院墙的半个亭阁,可以是庭院窄小的原故吧。</p><p class="ql-block">古碑亭内竖立着两方残损的石碑,左边这块为清乾隆元年所立,右边这块是清顺治七年所立的"屈贾双祠序碑"。二碑都是1996年在贾谊故居的夹壁内发现的。碑座于1997年故居前院地下出土。亭柱联为:"岳峻湘清长怀太傅,地灵人杰并驾三间。</p> <p class="ql-block">在前院北侧的正房,就是“贾宜祠”也称“贾太傅祠”。贾宜祠的前廊楹柱有对联:“绛灌亦何心辜负五百年名士沅湘犹为恨凭吊千万世骚”。.祠堂内部:祠匾额由赵朴初先生的所题,字体深沉而有古意,祠堂两边的楹联均是清朝时湖南巡抚所写。</p><p class="ql-block">祠正中供奉着贾谊铜像,由湖南省著名雕塑家钱海源先生设计,贾谊铜像英姿勃发,髻发而冠,右手执笔,目光如炬,一个古圣贤形象跃然入目。</p><p class="ql-block">贾谊坐像前的石碑,镌刻的是贾谊《过秦论》片段。在他身后的屏风上,是当代书法家沈鹏书写的唐代诗人刘长卿《长沙过贾宜宅》的诗。祠内东墙上的竹书《鵩鸟赋》、祠内西墙上的竹书《吊屈原赋》。在祠内还有贾宜祠简介和贾宜家族族普。</p> <p class="ql-block">过了贾宜祠就是中院,中院建筑主要是太傅殿。太傅殿是贾宜居住的地方。太傅殿前廊行书对联上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联: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殿门楷书对联上联:千年祠宇巍然在。下联:多少文人拜下风。</p><p class="ql-block">这二副对联均为清代胡啓爵撰书。殿内还有贾宜像、贾宜简介、贾宜的思想体系1、2和贾宜的任职表和贾宜的大事年表。</p> <p class="ql-block">由太傅殿向前行便是贾宜故居后院,后院主要建筑是寻秋草堂,寻秋草堂是一栋 二层的小楼。据说寻秋草堂为清代修的一处纪念贾谊的场所。因唐代刘长卿有"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诗句而得名。清以来一直为文人聚会,吟诗作赋之所。民国后又为讲书、品茶的公共场所。辛亥革命志士们都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现在对外不开放。</p><p class="ql-block">草堂后是古碑亭阁碑廊。碑廊陈列了历代修复贾谊故居后,湖南巡抚及重要名士所撰写的碑记和历代名流参观贾谊故居后留下的诗词, 总共有三千多篇,这里就有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二十一篇。</p> <p class="ql-block">在后院东墙下有一个附壁亭子,亭额“佩秋亭”。佩秋亭始建清光绪三年,亭内原陈列贾宜石床,现亭内复刻的《大汉敕刻》碑,碑文为右起竖排。佩秋亭是当年革命者经常活动的地方。佩秋亭有对联:“石床柑树跡云组故宅犹存贾大夫”。</p><p class="ql-block">在西厢房山墙上是石刻壁画是“大观”图,光绪二年.湖南巡抚王文部倡修贾宜故宅,请画家绘贾谊故居图样,此图反映贾谊故宅内大观楼景观,对面为岳麓山风光。</p><p class="ql-block">西厢房明间墙上有"贾谊名句选"。此外贾宜故居遗址考古还发掘出金砖、玉器、瓷器、陶器、银元等文物,其更说明贾谊故居其历史之久、文化内涵之丰厚。</p><p class="ql-block">贾宜故居从头到尾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贾宜的政治思想。</p> <p class="ql-block">贾谊公元前200年出生于今天河南洛阳孟津邙山的梅窑村。家族显贵、家境优渥、从小好学的贾谊未入仕时就因学识渊博很快"闻于郡中",20岁时便被汉文帝刘恒诏以为博士。一年之中,三次升官,做到太中大夫,得到文帝的高度信赖。</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所作《过秦论》无疑为其扛鼎之作,而且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直到今天,该文收入高中教材之中,其影响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汉文帝二年,贾谊上《论积贮疏》,主张重农。贾谊的上疏不仅被文帝采纳,而且之后,汉文帝首创籍田躬耕以劝百姓(即皇帝亲自躬耕),"皇后亲桑以奉祭服",由此确立了耕桑的礼制,为后世君主们效仿。贾谊的上疏及文帝的一系列政策,给汉帝国经济复苏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由于文景时代雄厚的粮食储备,为汉武帝后来征战匈奴,解除北方长期的军事威胁奠定了物质基础。贾宜的《论积贮疏》也被选为高中教材。</p><p class="ql-block">汉文帝二年,贾谊又向文帝提出了"列侯之国"("之"即 到"之意)的建议,即让封为王侯者回到封地去。他因此受到权贵们的排挤和打击。</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7年即文帝二年,贾谊任长沙王太傅。</p><p class="ql-block">贾谊于文帝二年年底,从长安出发,沿着古老的驿道 经汉水入长江,再入洞庭,然后溯湘江而上达长沙。到达汨罗时,他登岸以吊屈原,撰《吊屈原赋》,是屈原去世之后,最早提到屈原并纪念屈原的人,贾谊的作品,成为了后世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重要来源。他和屈原有同样的抱负,也有着同样的命运,贾谊作《吊屈原赋》,既是在吊屈原,也是在吊自己。这篇被全文记录在《史记》和《汉书》中的文赋,更因其开汉赋之先河而被历史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贾谊留下的著述并不多,但所写的多是国家大事,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提出了踏踏实实的解决方案,启发现代年轻人要脚踏实地,踏实肯干,贾谊所表现出来的心忧天下、勇于献身和经世务实的精神,成为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p><p class="ql-block">贾宜不仅构建了长沙城的骨架,更是构建了整个汉王朝的骨架,所以汉武帝在贾谊死后多年,还特赐"大汉敕刻贾谊纪功碑",以表彰其功业,并开始保护其故居。</p><p class="ql-block">由于贾谊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及二千多年湖湘人民保护故居的非凡经历,因此,贾谊故居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老城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吸引着千百万人前来观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