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font><div><font color="#ed2308">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商品票证。据统计,全国有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过各种票证,一些较大的厂矿和学校也曾自行印发过紧俏商品的各种票证。中国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大,都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这些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font></div><font color="#ed2308"> 粮票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第一票”,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和划拨粮票等数种。<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 那时,省级地方粮票只能在省内流通,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全国通用。如果有人要出差,还必须要持单位证明去粮食部门换取一定数额的全国粮票。 从1953年10月开始,百姓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票证时代”。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证凭票,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市县,堪称“世界之最”。</font></div><font color="#ed2308"> 直至1993年,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使命。</font><div><font color="#ed2308"> 这些票证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吃穿到住行几乎无所不包。粮票的面值从1市两到25公斤,油票最低至0.02克,只有两滴。各个地方的票证的图案一般选取当地的标志建筑物或著名风景,也有选取人物的(即工农兵形象),还有选用毛泽东手迹题词的、有“最高指示”的。粮票里面分得较细,名称有“细粮”、“粗粮”、“面粉”。除全国通用粮票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粮票有少数民族文字,还有飞机、火车、轮船的专用粮票以及军队的专用粮票。</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板凳、灯泡、火柴、肥皂、手表、自行车、卫生巾、棺材、糖、肉、布.....等票证,是哪个计划经济年代特有的产物。今天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我们仍不能大手大脚,浪费各种资源。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们,要了解40年前中国的历史,要让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作为一个入口大国,每个人的一点点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要居安思危,让这样的票证岁月不再重演!<br></font><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