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赓续红色血脉:诠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p><p class="ql-block">——东华理工大学“双师同堂”用好“五老”资源探索推进立德树人之路</p><p class="ql-block">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堂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思政课在东华理工大学进行。两位教师在同一个课堂,共同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一章节内容。</p><p class="ql-block"> 主讲教师、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胜副教授从“客观世界能不能自动满足人类需要 ”讲起,通过材料分析以问题链的形式一步步引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需要是什么?”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特邀老红军后代、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罗合毅研究员从父辈传统与自身经历讲起,以《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烈士》《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烈士》等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唱起《苏区人民好作风》等脍炙人口的红歌,加上《活捉张辉瓒》等声情并茂的历史情节情景式演绎,把一段段党的革命史、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师生面前,让在座的学生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岁月,感受老一辈党员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和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配合默契、衔接顺畅,为学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学生听后纷纷表示,这样的授课方式十分新颖,两位老师就像古代的榫卯,相互配合又互为补充,让大家在更详细了解党史的同时,加深了对脚下这片红土地的感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冶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 东华理工大学大二学生黄和璧同学表示,听了红军后代讲的红军故事,如亲临其境深受革命精神感动,自己非常有幸能有机会走向讲台同两位老师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我更喜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了,也希望班上每位同学都有上讲台跟老师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厉雨婷在自己的“云游”作品中这样写道,“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时22岁;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牺牲时25岁……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20多岁,明知是赴死,为什么还毅然决然前往,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思政课堂探索开展“双师同台”“师生同台”“一课多师”等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一项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