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幅画的曲折经历</p><p class="ql-block"> 祖父孙奎,正直谦和、学识渊博,其书画清新淡雅,俊逸潇洒。可惜祖父离世较早,与我们姐弟皆不曾有生命的交集,而遗留下来的作品在上世纪“十年红色运动”中,几乎被搜查殆尽。虽有两幅画暂时幸免于难,但朝夕难保,说不定啥时候又是“一阵风”来,那必将彻底被席卷而去,那样的话,我们不单是没见过祖父在世的容貌,就连他隽秀的作品,恐怕也只能偶尔听听一些传说罢了。</p><p class="ql-block"> 1967年,我家第一次被红卫兵专政队突然搜查,虽没有掘地三尺,但祖父遗留的藏书以及他的书画作品,都被当作封建毒草而几乎悉数收缴,只有两幅画,父亲在情急之下不知塞到哪里而侥幸没被发现。因此家里人一直是心有余悸。总是为仅剩的两幅画如何保藏而忧心忡忡,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 一天,奶奶心一横,牙一咬,将其中一幅画的上下空白处剪下几只鞋样,而画面与题款保留着,然后随便一叠似不经意的直接放在针线簸箩上。可另一幅画不忍再剪或弄残缺,可又别无他法……</p><p class="ql-block"> 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挚友熊老得知此事后,向我父亲提出:“老兄,若信得过我,令尊最后那幅画放到我家,我替你后代保管着,适当之时我定奉还。”我父亲求之不得,感动不已。是日,画就悄无声息的转移到熊老家潜伏下来。</p><p class="ql-block"> 果不出所料,在一个暗无月色、气温微凉,万籁俱寂的子夜时分,我们一家突然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只听门外一声紧似一声的催着:“快开门,快点快点……”父母亲立马披上外衣,急急忙忙点亮昏黄油灯将门打开,只见五、六条蹭亮的手电筒光柱在屋内交织照射,他们手里红白两色的千钧棒也忽闪着幽冷逼人的寒光。此时有人喝令着:“所有人都起来,站到一起别动,也不要说话”。声音虽然不炸,但严厉得足以叫我们小孩胆战心惊。我第一次体会最深刻,领会最透彻的学到了一个成语——不寒而栗。我母亲把我们兄弟几个搂在她的身旁,战战兢兢的站在天井旁边,不动也不敢吱声。这时我奶奶的房里也亮起了灯。见状立刻有人质问到:“那房里是谁”?我父亲急忙答到:“那是我母亲的房间,她年纪大了,又小脚,行动不便”。那人又说:“赶紧叫她起来把房门打开”。我奶奶刚打开房门,便立即有俩人跨了进去,其中一个人说道:“你坐在床边别动”。奶奶无声服从。两人在房间一处不落的搜查着……当从针线簸箩上拿起那幅被剪了鞋样的画时,问我奶奶:“这是什么”?我奶奶平静的答到:“那是我用来剪鞋样的废纸”。他们展开一看,果然有被剪鞋样的痕迹,也就随手放下了。其他人把另外两间屋子上上下下也是地毯式的梳洗了一遍。这次他们仍然没搜到丁点反动的东西,但把我父母平时写的生活或自然景观的诗稿卷走了。因为那上面有一行行的文字,加之我父亲的字很多人认不出几个,他们自然看不懂,但他们有着极高的无产阶级斗争觉悟,因而是绝不会轻易丢下眼前地主分子且又是臭老九写的这些认不得的文稿。所以他们要带回去交给政府领导好好审查审查。</p><p class="ql-block"> 奶奶虽没有文化,可她凭着果断的智慧挽救了祖父的一幅遗作,尽管有些残缺,但曲折的经历更显的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另一幅画自转移到熊老家的五十一年后,即2018年,熊老信守诺言,郑重的完璧归赵。熊老这一诺千金的高尚品德,令我家人永远感念于怀。相信熊老与我父亲在天堂重逢后,一定交往更深,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纵情把酒吟诗赋,快意挥毫洒墨香。熊老也不用再担心别人说他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阶级立场不分,跟一个地主分子交往甚密了。</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我们见过我祖父的画只有四幅,一幅现存南陵县博物馆,一幅现存我祖父当年同僚的后人家,再有就是我家自己保存的一幅完好、一幅残缺的画。</p><p class="ql-block"> 风雨沧桑,时事变迁,多少人和事都不可逆转的经历了些许是非曲折,留下了一串串酸甜苦辣、啼笑皆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将四幅画贴出以飨诸友。</p> <p class="ql-block">一,这幅画现由南陵县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二,这幅画现完好的为我家保存着。</p> <p class="ql-block">三,这幅就是我奶奶情急生智,用剪刀挽救下来的画。后来父亲将其装裱,并在下面空白处题到:“人曰是金无足赤,画残如此亦常情。先父遗墨,残幸存其全貌,装裱之余,题句纪感”。</p> <p class="ql-block">四,这幅画为绢本,系祖父早年为其同僚母亲八十寿辰所作并敬赠。当时只题穷款,画面上的字是他人后题。</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赏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