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天被电视广告词“阿拉宁波欢迎侬”的软语感召着,总想着要去宁波看看。于是就和宣姐相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十月下旬,宁波自由行走起!</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宁波,在唐朝时叫明州。那时的市域范围与现如今宁波城市格局相近。那时的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p><p class="ql-block"> 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 </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北方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融合发展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所以,宁波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月湖景色</b></p> <p class="ql-block">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宁波、绍兴自由行开启啦👌</p> <p class="ql-block">正值桂花繁花季,弥漫的花香令人如醉如痴。正道是:金秋丹桂远飘香,芳香缕缕遍街巷。让我这个北方人第一次吸足了这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p> <p class="ql-block">银桂,清香怡人。</p> <p class="ql-block">金桂,浓香醉人。</p> <p class="ql-block">夏去秋来色更绚,斑斑红叶报初秋。</p> <p class="ql-block">碧池落红叶,片片似红唇💋</p> <p class="ql-block">小普陀远景。</p> <p class="ql-block">别名“九月金桂”的宣姐,看着心心念念的最爱,心花怒放。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俩专程去颐和园赏桂花的那次失落,十一小长假担心人多,等假期过后才去,结果,桂花已凋零。赏花闻香落空,正是:满怀欢喜去,心灰意冷归。</p> <p class="ql-block">在北宋年间修建的月湖桥上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宁波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宁波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品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靑铜器、瓷器、竹刻、木雕、玉器、金银器、民俗等文物6万余件。</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因造型独特而闻名于世。建筑师王澍先生的这一作品,获得了普利兹克世界建筑最高奖,成为获得这个世界奖项的中国第一人。 瓦爿墙是江浙一带,就地取材的古老建筑方式。建筑师基于对现代城市快速拆建的忧虑意识,终于找到了现代和传统建筑材料融合的出路。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他充分利用了这些残砖破瓦,设计建造的这个有独特魅力的立方体和分割体建筑,它既保存了传统材料,又赋予了传统材料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很多人(包括本人)就是冲着看建筑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我特别感兴趣的民俗馆,各种情景模式的造型,反映了宁波的传统风俗,如婚庆、节庆和手工业作坊等等。通过这些风俗描绘出宁波独特的文化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建筑师在建筑风格和形式上,不同的处理都有一定的内涵,比如倾斜的墙体,犹如一艘大船,代表着宁波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港口城市。航运带给宁波经济硬实力。</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墙上使用了大量旧城改造时拆下来的旧砖瓦,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宁波的前世今生通过人文、历史、文化资料的展示和展品,一一展现出来。有河姆渡文化古文明、良褚文化改进和发展、国际港口的运通和繁忙、古宁波的繁荣和衰退、新宁波的崛起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了解了远古文明的河姆渡文化。</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1973年和1977年两次挖掘出土的河姆渡遗址距今有7000至6500年左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栽培稻谷、耕作农具、干栏式建筑遗存和家养牲畜遗骨以及原始宗教用骨以及原始宗教用品。这些遗址证明,早在7000余年前,宁波所在的宁绍平原东部已经有人类活动;这些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祥地,并且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泥制陶</p> <p class="ql-block">象牙工具和骨制用具</p> <p class="ql-block">充满智慧的工匠们,在制作原料和工艺上不断更新换代和研发,代入了新文化因素,为制陶业带来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画面映入眼帘。被能工巧匠们的技艺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疏密有致、精美绝伦的金箔、银箔“百鸟朝凤”。</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梳头桶长这样</p> <p class="ql-block"> 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对当地民众有较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明州的海上陶瓷之路及贸易通道一图见分晓👌这些地方是早期成熟的青瓷烧制产品及国外的热销产品等互换交易的集散地 ,外贸交易已成为当时经济区域的一大产业,同时也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地。</p> <p class="ql-block"> 宁波方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宁波方言系属吴语,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与吴语相同,后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如今魅力无穷的宁波方言。宁波方言源自于民间,它不仅是用来交流的工具,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的映照和世界各地宁波游子维系乡情的纽带。宁波方言中的歇后语、谚语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充满哲理和审美情趣情趣。比如解析过的方言:磨刀勿用力,天亮磨到太阳直;老大胆壮心勿慌,小船撑出大河江;长得俏来总是俏,打扮俏来惹人笑;作善天降百祥,作恶天降百殃。如果不经解析,用宁波方言讲,咱是一点也听不懂滴😅</span></p> <p class="ql-block">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既丰富又生动,很接地气。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那个小孩的神情好可爱👍👍</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包粽子。</p> <p class="ql-block">喜轿</p> <p class="ql-block">杂货铺</p> <p class="ql-block">食铺</p> <p class="ql-block">布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天一阁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 (1561—1566) 之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范钦退隐后,为了将毕生所搜集的书永久传递下去,建造了“天一阁”私人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酷爱藏书的范钦老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目前藏有古籍共计2.2万种,15.8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不仅是亚洲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公元1774年,乾隆皇帝为了收藏《四库全书》,要建造藏书楼时,天一阁已历经二百多年的历史,故派官员到天一阁取经。具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不但以编书为名征了天一阁600多种书籍,而且还仿天一阁藏书楼的式样建造了七个阁来庋藏 《四库全书》,至今尚存四座皇家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楼,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劫难,战争、被盗、失火等等,现今藏书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传承了十三代不绝,范氏子孙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每一代人都值得我们敬仰。</p> <p class="ql-block">凉晒藏书,是天一阁沿袭的一种传统保护古书籍的方法。每年在伏天来临之前,把书籍统统从书柜里拿出来通风晾晒,并做防虫防霉处理。工作量极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宁波老外滩</b></p><p class="ql-block"> 宁波老外滩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三江口,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也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外滩之一。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宁波也是唐宋以来最繁华的港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外滩逐步成为五方杂处的洋场,也是英法美侨民的居留区域。如今,老外滩已成为宁波的著名景观,并以其保存完好的欧式老建筑和充满情调的休闲区而闻名在外。是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是一个高档次、多元化的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 奔波了一天,晚上来老外滩一家“拾野家”小饭馆吃晚饭(网上推荐的)。的确不错,菜品丰富,而且少油少盐,色香味美。装修风格简约清新,有点北欧风格。价格还不贵。在宁波的几天,几乎每天晚饭都在这里解决。饭后夜市逛逛消消食。</p><p class="ql-block"> 夜市灯火阑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酒吧极具特色,外装和广告词彰显活力,繁荣的经济包容性很强。</p> <p class="ql-block">革命酒吧?想必店老板是个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的忠粉👍</p> <p class="ql-block">这广告词太直白了!</p> <p class="ql-block">喝酒人才培训基地?这招牌够大😂。</p> <p class="ql-block">温暖❤</p> <p class="ql-block">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的友情几乎变成了亲情,三年多的疫情限制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如今又能一起出行了。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时间允许脚步不停!</p> <p class="ql-block">圣母七苦教堂⛪(意思是圣母一生所受七种痛苦😣),是浙江等级最高的教堂建筑,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代的古城楼遗址—鼓楼。现如今商业氛围较重。星罗棋布的各种商铺灯火通明,来此旅游的人大部分是冲着看鼓楼建筑的,再就是逛街的年轻人。吃特色小吃的人还是人头攒动,我们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经不住诱惑,吃了外酥里嫩的烤五花肉、海苔麻花,相当解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绍兴安昌古镇</b></p> <p class="ql-block"> 古镇以河为中心,两侧均以各种小桥为纽带,穿梭在河两侧领略不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当地的各种熏烤制品,饭馆布满街边。地上跑的、河里游的、天上飞的,都变成了人们囊中之物。烟熏火燎气充斥着街边。</p> <p class="ql-block">当地特色卤鹅,味道一般。</p> <p class="ql-block">河的另一边是茶室、牌室、旅游纪念品网红小店等。人间烟火和文艺清新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时髦的围炉煮茶,好像看到的都是年轻人在享受。</p> <p class="ql-block">静谧的水乡,摆渡人摇着船桨。游客悠闲自在地欣赏着十里尘烟,体验着江南特有的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古镇中,一座座小桥真正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如果没有这一座座小桥桥,只能是隔河相望了。</p> <p class="ql-block">到安昌民俗博物馆转转,看看南方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那时、那地儿,结婚时的婚房。</p> <p class="ql-block">哔叽布,在那时算是高级布料了。我们上学时能穿上哔叽布做的衣服比过年穿新衣还满足。</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土布,现如今又成时尚人的追崇了。</p> <p class="ql-block"> 九斤姑娘十只桶是什么意思?原来这是有故事的。</p><p class="ql-block">九斤姑娘是当地民间故事的主人公。相传九斤姑娘是箍桶匠的女儿,母亲早亡,自幼和父亲相依为命,勤劳能干、聪明智慧,小小年纪就敢于和财主斗智斗勇,帮助父亲解决不少生意上和生活中的难题。她不仅传承了父亲的手艺,能箍十种类型的桶。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夫婿家的赏识,结下美好姻缘。</p> <p class="ql-block"> 幼儿在这“桶”里没有自由哦😲想必和北方炕上栓根绳子,把幼儿固定在一定范围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还是让宣姐这个南方人给详细介绍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私人银行</p> <p class="ql-block">当过出纳的宣姐,打个算盘过过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书法圣地</b></p> <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一直被历代书法家称为行书范本,也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作品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聚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p> <p class="ql-block">兰亭序释文</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p><p class="ql-block">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p><p class="ql-block">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 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元代赵孟睿……几代书圣相继问世。</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走出教室参观兰亭书法博物馆,为此点赞👍在历史活化石和典籍里寻找文人们的足迹,是对学生有着深刻教育的最好教学方式。</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跟着学生们的脚步踏入书圣之地,跨越时空,见识几代书圣们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祝嘉《书学史》附录一列东晋书家一百十三人,其中琅琊王氏家族成员有二十人,约占整个东晋时期百分之十八,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更成为此后历代书法家摹写的样板。</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从小师从于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帖)。</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叔父也是他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时代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与王献之,后人并称之"二王"。他们推陈出新,奠定了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王氏父子书风有明显的差异:王羲之用笔"内撅",王献之用笔"外拓"。王氏家族书法的鼎盛期,前后约五十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王献之</p><p class="ql-block">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人称王大令,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献之幼负盛名,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法秉承家法,后又学张芝,变通古法,进一步改变了汉魏朴实书风。《中秋帖》被清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法帖之一。</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终确立独尊的"书圣"地位,不是"王书"开始盛行的东晋,而与唐太宗的极力推崇有关。唐太宗独尊王羲之,在登基之初,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弘扬王氏书法,并亲撰王羲之传论,不惜重金搜求其墨迹三千六百纸。由于他的大力提倡,确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影响了从唐至今一千多年的中国书坛。</p> <p class="ql-block"> 从真迹到摹本</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朝,《兰亭集序》的境遇发生了重要变化,改变其命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把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推向书法的圣殿。天下书法唯王独尊,不仅让王羲之牢固确立了"书圣"的地位,而且让《兰亭集序》在后世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获得真迹后,一边亲自临写,一边命揭书人广为复制、命擅书大臣临写,使手稿一纸而化身百种,产生五个最为重要的《兰亭集序》临摹本。同时,在《兰亭集序》诞生296年后,唐太宗以一已私欲,将千古名迹带入昭陵,兰亭真迹就此终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这个书法“盲人”,但看着这几代书法圣人们的字贴也挪不动脚🦶</p> <p class="ql-block">这一提一按间,跌宕起伏,俊健婉美。</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不愧为是书圣,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对他的书法也是情有独钟,康熙皇帝御书《兰亭集序》并立碑于兰亭,乾隆御书《兰亭即事诗》。并刻石于康熙帝《兰亭序》碑的背面。祖孙俩人同刻一碑,在古今是十分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真迹的命运终结于公元650年,这一年唐太宗辞世。从萧翼赚《兰亭》到天下摹《兰亭》,再到书葬昭陵,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作用之下,《兰亭集序》在初唐演绎了一段传奇。书葬昭陵并不是《兰亭集序》生命的终结,而是《兰亭集序》的重生与兰亭文化的全新开始。</p> <p class="ql-block">宣姐也比划比划。</p> <p class="ql-block"> 沈园是沈姓人家的私家园林,虽然随着时间的更迭几换主人,但始终属于姓沈。自从有了陆游的“钗头凤”之后,沈园因陆游而名声大起。如今在这所沈家园林里,除了楼台亭阁等古建筑外,难觅有关沈氏家族的印记,却处处闪现着诗人陆游的身影。参观了沈园的陆游纪念馆,对陆游生平事迹有了一定了解。</p><p class="ql-block"> 陆游,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p><p class="ql-block">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陆游不仅是文学家、爱国诗人,还自修中医,经常到乡村无偿为乡亲们看病开药,积善积德,在古代诗人中他的寿命最长,活到八十多岁。</p> <p class="ql-block"> 沈园位于浙江绍兴越城区,是少有的保留完好的宋代园林,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颇具江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 陆游与表妹唐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人结婚后整天耳鬓厮磨,深陷儿女情长之中。陆母觉得是唐婉导致陆游不思进取,影响了陆游的仕途,又因唐婉一直未孕,被陆母所不喜,逼陆游休掉唐婉。陆游不从,陆母以死相逼。最后,陆游被迫屈服,一纸休书,两人天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 唐婉离开陆家十年后,在公元1151年春日,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独自游沈园,却意外地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后,两人相处了半天,之后陆游就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钗头凤》,第二年唐婉儿再游园时,看到陆游所做之词,也提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之后就一病不起,没多久就香消玉殒。留下了千古绝唱的凄美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 已经步入老年的陆游,已经把沈园看做是唐婉的“化身”。在这个离别之地留下了许多诗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依然。”“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怎么也忘不了四十年前与唐婉在沈园的一别。</p> <p class="ql-block"> 陆游82 岁那年,或许自知距离大去之日不远,陆游特别思念唐琬,写下怀念唐琬的诗句:“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飞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其实,自从唐琬离开陆家,陆游便成了一只夜半哀鸣的“孤鹤”。这种刻骨铭心的爱伴随陆游终身。</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道八字桥直街东端,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街巷里,认真读书的老先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周恩来祖居</b></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祖居是一座拥有古朴外观的砖瓦房,极具明代建筑风格,祖居共三进,每进三间房,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生父母照片。生母万冬儿三十岁时因病去世,因生前没有照片,参照周恩来找人画了一张画像(因为家族人都说周长得像母亲)周父随身携带,在奔波中将画像丢失,后又按照周恩来的长相画的此画像。</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养母(周生母去世后,过继给八伯父、八伯母,他们是实际抚养人)。</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绍兴乃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周恩来所属的宝佑桥周氏,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在五位举人中,有四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即周和鼐、周嵩尧、周嘉琛和周嘉英。周氏家族的突出特点是有外出当师爷的传统,推崇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发达。</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日理万机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深得全国人民的热爱,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亲历了周总理为国为民终日操劳的点点滴滴。对总理有着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 class="ql-block">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p><p class="ql-block">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蒋氏故居</b></p> <p class="ql-block"> 蒋家源自浙江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p><p class="ql-block"> 蒋氏家族,是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堪称近现代华人第一大家族。蒋氏家族也是中国近现代唯一统治过海峡两岸的家族,也是中国最后一个能“家天下”的家族。</p><p class="ql-block"> 对于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功过是非不加评论。但蒋介石的母亲—王彩玉,还是挺让我敬佩的 。</p><p class="ql-block"> 王彩玉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世家大族之中。在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婚姻,虽然婚后的生活都很甜蜜,但好景都不长。第一任丈夫和儿子在瘟疫中丧生。因此,情绪低落一直走不出来,步入空门当了尼姑。几年后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蒋介石的父亲),两人一见钟情,还俗后便结为夫妻。生了二个儿子,一个女儿。后因丈夫染病,小儿子和女儿被传染,相继离世。经历了两次丧夫,三次丧子的王彩玉,没有被多舛命运打败,她依然坚强、勇敢地活了下去。为了让蒋介石能够出人头地,王彩玉用心教导,把蒋介石培养成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位历史枭雄。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伟大的,不仅作为一位女性是伟大的,作为一位母亲,她更是伟大的。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 蒋家祖辈以经营盐业为主,酒、米等为辅。生活富足。蒋介石父亲过世后,母亲既操持生计又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妥妥的女强人。</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母亲不仅重视儿子的教育,还重视家乡的教育。在遗言中明确规定:“所遗家产之半自办义务学校,教授乡里子弟之因贫失学者。为家乡培养农业人才”。随后,蒋介石遵照其母遗命,筹资二十万,在家乡奉化溪口创办了武岭学校。学校按照法国乡村教育模式设幼儿园、小学部、农业职业学校(后改中学部),并附有农场、林场、医院、工厂、公园、电厂、民众教育馆等。蒋亲自担任校长、筹划校舍、过问校务,倾注了不少心血。使该校成为当时一流的,有影响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武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鲁迅故居</b></p> <p class="ql-block">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当他出生时,他的家庭已处在衰落中,但仍可称之为小康之家。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以及家长和塾师的严格培养,鲁迅在少年时期便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国学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家中发生的两大变故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93年秋,当他12岁的时候,正在做着京官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全家都有被株连的危险。鲁迅随母亲到亲戚家避难,竟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同族的长辈也看不起他们,甚至加以欺凌。翌年冬,父亲周伯宜又患了重病。作为长子的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当铺和药店。父亲于在1896年秋天亡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b>《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上学时都学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笔下的寡妇祥林嫂,一个勤劳并干活不惜力的女佣,一开始受到雇主的认可。后因第二任丈夫和儿子也死了,变成了一个絮絮叨叨不招人待见的“疯女人”。封建迷信认为她是一个不吉利的人。处处遭到雇主及全村人的白眼和种种不待见。最终成了封建迷信和礼教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鲁迅主张文学为民众提供精神武器,以改造国民精神,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国人的觉悟。他的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犀利、风格独特。当初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有傲骨的文学家。为了这个情怀,来绍兴一定要到鲁迅先生的家看看。可赶来时已是傍晚,只是走马观花一圈。</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既做官又经商的大家族里。在鲁迅出生时,周家已分居三处 ,彼此照应,俨然是富足大户。</p><p class="ql-block"> 鲁迅12岁至17岁在绍兴有名气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是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在韩岭“遇上”日落。</p> <p class="ql-block"> 在绍兴品尝了梅菜扣肉(和在北京吃的味道有点差异,做法也不同)、咸肉竹笋,还有正宗烧鹅。只是吃货一枚🤭,(没有拍美食的习惯),以后改正😅</p><p class="ql-block"> 吃喝玩乐行样样俱全✌ 轻松愉快的自由行告一段落,各回各家各找各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编辑:心若向阳</p><p class="ql-block">图片:心若向阳</p><p class="ql-block">文字:心若向阳、度娘</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