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古村落(一)

宋宜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进济南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对中国的古村落感兴趣,喜欢古村的清新与宁静,喜欢古村的人文与历史,喜欢古村的苍凉与古朴,祠堂、庙宇、牌坊、门楼、古树、老街......,这些文化符号和建筑遗存无不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梦想。穿行在这些古村落里,仿佛徜徉在时间的长河中,看花开花落,品古色古香,自有一种惬意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来济南已经十一年了,每次外出都喜欢寻找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古村落的老建筑,因为这些老建筑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承载着浓郁的乡愁。2021年的一天,我看了钱欢青先生著的《古村落里的济南》这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济南古村落的情况,更加激发了我对古村落的兴致,决定要走遍书中写到的所有的古村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保护它们厚重的历史文化,再现千年古村落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为了完成好这部作品,我以《古村落里的济南》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上千个村庄中最终选定100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作为我的拍摄对象。我把作品定名为《走进济南古村落》,就是想带您去了解这些古村落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让您在欣赏古建筑风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宜宏</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章 章丘篇</p><p class="ql-block"> 一.官庄街道朱家峪村</p><p class="ql-block">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闯关东》、《老农民》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氏家族先祖朱良胜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名朱家峪。该村历史悠久,古文化底蕴深厚,自明初至今,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留了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桥和古道等建筑格局,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电视剧《闯关东》中主人公朱开山就来自朱家峪(虚构)。</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是进入朱家峪的必经之地,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主体工程全用青方石筑成,上建楼阁,下筑阁洞,浑然一体,古朴而壮观,被专家誉为“清代精美之作”。(拍摄于2013年)</p><p class="ql-block">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其身世有多种说法,但最为流传的是张亚子说。张亚子因英勇抗敌而战死,后被封为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合为一神。文昌帝君不仅被视为英雄,还是孝亲的楷模。他主管学业、事业、功名和晋升等美好祝福,因此深受学生党、上班族和公务员的喜爱。在古代,读书人常拜文昌帝君以求学业和仕途顺利。此外,文昌帝君常与“五文昌”一同被供奉,包括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纯阳帝君和文衡帝君,他们都被认为有护持文运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朱家峪古村街景。图片左侧为建于明嘉庆年间、基本保存完整、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而得名的古宅——进士故居。(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古村中的“立交桥”,分东西两座,东桥(后者)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西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拍摄于2013年)</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的四合院门头建于五级石台阶之上,彰显出主人的高贵大气。(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青石板路记录着古村的历史。(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朱氏家祠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倡议建造,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拍摄于2013年)</p> <p class="ql-block">山阴学校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四进院落,占地6.6亩。校门仿黄埔军校校门,以示"有世英才"之意。该校自建成以来,有山阴小学、淄博第六速师、章丘十中等八、九所学校先后在此办学,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现在学校已成为展示闯关东文化的场所。(拍摄于2013年)</p> <p class="ql-block">  二.官庄街道孟家峪村</p><p class="ql-block">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世代相传、万古流芳,而孟家峪村也因孟姜女而家喻户晓。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延续着一个悠久的民俗。即孟姜女与范喜良的爱情故事。每年正月十五,孟家峪村村民作为孟姜女娘家人到莱芜上王庄村(孟姜女丈夫范喜良的故乡)举办孟姜女文化联谊会,每年十月初一,村民则有自发去祭奠孟姜女的习俗。孟家峪村除了孟姜女故居,有一个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大部分为仿北京四合院建筑,由青石板铺成的古街道可以带你去探幽这个村子的前世今生。(照片拍摄于2020年)</p> <p class="ql-block">古村中的青石板路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沿街的老式四合院古朴气派,文革期间的标语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坊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孟家峪,两头尖,当中有个月牙湾,东边靠紧庙台子,西边凑紧蜘蛛山”。图为传说中的月牙池,后面为孟姜女故居。</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子里寻找孟姜女故居时,正好碰到现在的孟姜女故居主人、章丘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祚营先生,老人家带我们参观了故居并向我们讲述了孟姜女的传奇故事。图为孟姜女故居门楼。</p> <p class="ql-block">  三.官庄街道东矾硫村</p><p class="ql-block"> 东矾硫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步入古村,无不为其高端、大气、华美、精致所吸引,所有古建筑,墙体大部分用细凿方子青石砌成,大门装砌“门枕”、“腰枕”、“悬枕”,沿街墙面设有拴马桩,门面石块做工精细,雕刻花草和神兽吉祥等图案。街道也是整齐划一、井井有条,至今依然能够看出昔日的富贵、高雅之气。 两百年日升月落,东矾硫村也从繁荣逐渐走向落寞,静卧于群山间,坚守着自己的故事。(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东矾硫古村街景。</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宫氏家族在农耕积累的基础上开始经营店铺,经商发迹,盖了五座门楼几乎一样的宅院,称为“五福堂”。从其中一座“五福堂”的大门往里望去,小巷幽深,院中有院。</p> <p class="ql-block">李家自乾隆初年李可式开始,在以经营土地积聚原始资本的基础上,于清同治五年创立“太和堂”,经营酒店、杂货铺、药店、当铺、钱庄等,显赫乡里达百年之久,图为“太和堂”大门。</p> <p class="ql-block">残破的李氏保和堂大门,已难觅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东矾硫古村民居,山墙上的圆窗为建筑物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特殊氛围。</p> <p class="ql-block">  四.官庄街道西八井村</p><p class="ql-block"> 崇山峻岭环抱之中的西八井村古朴、自然、宁静。村中多为石屋石院,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大门楼一律高大敦厚,笨重的榆木大门,彰显着山里边自远古遗留下的古朴民风和村民的质朴与坚强。村南是刀刃子山,山上最奇特的是神仙门,传说当年八仙就是由此门东去。(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台阶拾级而上,村中的石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石屋石院、石圩石路。</p> <p class="ql-block">已经破败的石屋石院见证了古村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延续几百年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  村中龙王庙的院门没开,只好从高处俯拍个背影。</p><p class="ql-block"> 龙王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神仙形象,被视为掌管降雨和洪水的神祇以及海洋和天空的主宰者。在民间信仰中,龙王爷被尊为水神仙,掌管兴云降雨,消灾降福,象征着祥瑞。人们希望得到他的庇佑,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龙王爷还象征着吉祥,能够为家庭带来平安健康和财富。因此,供奉龙王爷成为了中国农村地区一种普遍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五.官庄街道石匣村</p><p class="ql-block"> 石匣村始于明洪武年间,地处章丘、莱芜和博山交界处,是章丘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的发源地。山村依山而建,青石红瓦,石屋草庐,错落有致。小小石匣村却有兴隆寺、报国寺、龙王庙、刘王庙、真武庙、西庙、山神庙、关帝庙等九处庙宇,这在山村中也算是一个奇迹了。(照片拍摄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兴隆寺位于石匣村轿顶山南麓。</p> <p class="ql-block">全部用石块砌成的院落及高大、精致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全部用石块砌成的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通过小巷残破的门框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古戏台及龙王庙。</p> 石匣村是章丘梆子的诞生地。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章丘讴、靠山梆子,源于山陕梆子,明朝时随山西移民传入章丘,在当地语言民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2019年7月在石匣小学原址上改造修缮完成了章丘梆子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宣传章丘梆子为主题的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六.官庄街道石门村</p><p class="ql-block"> 石门村依河而建,河岸两边是古朴的石头房子,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最奇特的就是进出这个山村的道路必须经过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里一边是平坦的道路,一边是潺潺的小河。(照片拍摄于2020年)</p> <p class="ql-block">来到石门村在路边把车停好,就向路边的一位妇女打听村里的二层石楼,正好她是村委会委员,很热情地领着我来到村委会大院,用钥匙打开大门,就见到了村中这座非常显眼的二层石楼。如今是石门村委会办公地,据说这里原来是一位村中地主的老宅。</p> 河岸两边的老房子及石砌围墙。 <p class="ql-block">  七.文祖街道三德范村</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村三德范,周围群山环抱,是齐鲁古道之要塞。村内溪流纵穿南北,村落始建于夏商时代,盛于明清,村内现有保存完好的玄帝阁、禹王庙等古迹,是国家级传统村落。(照片拍摄于2020年)</p> <p class="ql-block">禹王庙位于村南高台之上,是村里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因该村缺水,为祈雨,古村先人捐资建了禹王庙。庙内原奉有禹王神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是禹王的生日,村民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全村人都来祭拜和祈雨。</p> <p class="ql-block">玄帝阁太平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太平门,玄帝阁迎面而建,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六年(1824年)均有重修。玄帝阁分为三层:上层为殿,中层为洞,下层为桥,与南面的太平门构成“瓮城”,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堡垒,如今已成为人门凭吊怀古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文昌阁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拱券门。</p> <p class="ql-block">  八.文祖街道大寨村</p><p class="ql-block"> 烽火连天齐长城、大寨村中扎军兵、交通要塞通商旅、“七十二店” 聚繁荣。大寨村距齐长城锦阳关两公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南疆。该村传统建筑集中分布于村西北部,禁赌碑、七圣堂、长泰桥等古迹保留完好,村民建筑以清末及民国时期居多,房屋结构主要是木、石、土坯结构。保存至今的石墙、农家四合院、石板路、石台阶体现了传统村落的风貌。(图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长泰桥位于大寨村东西河上,为三孔拱形石筑桥,始建年代无考。根据记载,从明万历年代开始,清乾隆、道光年间均对桥进行过修葺,由此可见,该桥至少是明代以前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大寨村七圣堂原来是观音庙,和玄帝阁一起一西一东立于村中心长泰桥北侧,据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一块碑文记载,明初观音堂、玄帝阁就早已建立并修葺过,可见其始建年代应该早于明初。到了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观音庙旧址上修成了七圣堂,堂内有玉皇大帝、土地、牛王、观音、孔子、孟子、关帝,不过村人至今仍将其称作“大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寨村的禁赌碑,如今被砌在七圣堂的墙体中,作为文物可长期保存。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钦加同知御蒙阴县调署济南府章丘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乔:</p><p class="ql-block">为出示晓谕严禁,以安良民而端风化事,据明四里大寨庄民陈方美、孙发清、赵殿文、黄书田、张怀英、王和、王茂、闫佩福等呈尔:切身等庄,业习耕织风尚,俭朴由来已久。惟恐奢华之辈不事农业,设局赌博,此风一开,无弊不出,洵可为恨。身等公立条规,凡在庄中,无论老幼、贫富,不惟不准设局会赌,即掷骰、斗牌、些屑小博,凡称为赌钱之事,皆列禁止条内,一概不准,倘有故犯,定引送官治叩恳。 </p><p class="ql-block"> 仁台恩准出示勒石,以垂久远,均感无级,等情到县。据此,除呈批示外,启可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庄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勤厥职,徜有无耻之辈仍蹈前辙,局赌妄为,一经查出或被告发,定行按律究办。本县言出法随,决不宽宥,万勿视为具文,自罹法网,各宜凛遵毋违,特示。</p><p class="ql-block">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十四日示 </p> <p class="ql-block">七圣堂的山墙从下至上分别由石块、青砖、三合土土坯和彩砖砌成,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寨村已进行了城镇化改造,村中的老房子已经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  九.文祖街道郭家庄村</p><p class="ql-block"> 郭家庄青山环绕、植被丰茂、四季分明,有“避暑山庄”之说。彰显孝道的郭家庄张氏牌坊,由皇帝颁发圣旨,并为牌坊撰文书丹对联、题写字牌、御赐金匾,被誉为“山东第一牌坊”。每到秋季,碧云红叶灿烂如霞,郭家庄人与满山红叶共同演绎着经久不衰的孝道和红叶的故事。(照片拍摄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二年四月(1777年),郭家八世郭云修去世,其妻张氏主动承担起了抚养年仅十七岁的儿子郭存龙及五个女儿的重任。张氏“持家甚勤俭,教子有义方,以母道兼父道者……”后来郭存龙官至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返乡乐善好施,为母亲张氏立牌坊。道光皇帝得知郭存龙的孝亲德操后,决定下诏予以表彰,并亲自撰书。图为张氏牌坊。</p> <p class="ql-block">  十.文祖街道西王黑村 </p><p class="ql-block"> 西王黑村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存着唐宋明清不同时代的古建筑,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传统古村落。保存完好的唐代宫殿,勤劳善良的水母娘娘,绘声相传的民间传说,西王黑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关于西王黑村水母娘娘的传说:水母娘娘是章丘枣园街道大站村人,叫刘三姑。结婚后婆母见她脚特别大,认为伤风败俗,就经常刁难她,让她用尖底的木桶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后来遇到一位神仙送给她一条能呼水唤雨的马鞭,她把鞭子放进缸内,一抽动马鞭缸里的水就自动满了,她再也不用去远处挑水了。婆婆看出了门道,说三姑是个妖精,便要派人杀她。三姑逃到了西王黑村时,又饿又渴昏倒在地,被该村靳老汉救起。刘三姑苏醒后,见这里久旱无雨、土地干裂、庄稼枯死,她便拿出马鞭伸进水缸,然后对天空挥动,随即天降大雨。随后三姑婆家的人马赶到,要将其捆绑。就在此时,一团云彩从天上落下,三姑飘然上升,消失在云层里。原来,三姑的勤劳善良感动了上苍,被玉皇大帝封为“水母娘娘”了。于是,村里人便在此处修建了水母殿,塑刘三姑之像供人们祭祀。刘三姑的生日为农历七月初三,每逢这天,枣园街道大站村的人们也前来上供,敬奉他们的姑奶奶。</p> <p class="ql-block">图为始建于唐代的水母娘娘大殿。</p> <p class="ql-block">水母殿山门。</p> <p class="ql-block">  关于望景楼的传说:1644年3 月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后,崇祯的太子和公主二人从宫中逃出,投奔到这里。家住西黑王村的山东九省(股)响马总头靳载章收留了太子、公主,将两人改名换姓,后又把公主许配给其侄,就这样,一个金枝玉叶的公主竟嫁给了西王黑村的农民为妻。靳载章收留太子、公主一事终被朝廷知悉,正值改朝换代之际的顺治皇帝为收买明朝官员,对靳载章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嘉奖赏赐,并下旨令济南府召集名工巧匠给公主修建了一座望景楼。</p><p class="ql-block"> 1646年,靳载章病故,为表彰他是前朝忠臣,且收留太子、公主有功,朝廷便下令给靳载章搭护体街棚,街棚从靳载章家门口直到其墓前,全长三里,街棚悬灯七日。之后朝廷又下御旨,该村每年元宵节皆搭灯棚以示永久纪念。从那时起,西王黑村就开始搭灯棚,作为一种纪念活动至今。</p> <p class="ql-block">我去拍摄望景楼的时候房主家中无人,后来邻居家的一位好心大婶把我领到她自己家的房顶上拍到了望景楼的顶部,也算是有所收获,以后有机会再来补拍。</p> <p class="ql-block">村中修葺一新的靳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老街上还能见到一些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  十一.文祖街道文祖村</p><p class="ql-block"> 文祖村地处鲁北平原和泰沂山脉的交界,为南北通衢之要道。境内山川起伏,丘陵连绵,地势险要,古往今来都是齐鲁重镇。旧时的文祖古村,有“一街二阁五庙八门七十二巷”,随着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大多数的亭阁庙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大士阁还基本保存完好。(照片拍摄于2020年)</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的大士阁为石砌券门结构,青石铺就的齐鲁大道从门洞穿过。门洞南面的正上方有石刻的门额,但字迹已无法辨认。</p> <p class="ql-block">门洞内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村中仍能见到装饰精美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691年)的准提庵(当地人称为小石庙),墙体和顶棚是由石头雕刻仿真构件搭建而成,单开间,分主殿和前出厦两部分,整个建筑小巧玲珑,虽小而神韵不减。准提庵供奉的是十八臂的准提菩萨,因而此庙被村民们俗称为十八只手小庙,目前其佛像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  十二.文祖街道石子口村</p><p class="ql-block"> 走进文祖街道石子口村,映入眼帘的是石头墙、茅草顶、蜿蜒小巷,石磨、石板、石瓮,一切仿佛都与“石”有关。再往深处,齐长城、锦阳关、齐鲁古道、古山寨等众多历史遗迹,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千年。(除锦阳关外,其余图片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老房子大都用石块干砌而成,同时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作“黄草”的茅草苫顶,既可防雨,又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全部用石头建成的小石屋散落在村子周边。</p> <p class="ql-block">在村西边的山顶上,还保留着春秋时期的一个古山寨(当地人称围子),据传这是当时守城的将士驻兵休息之处,也是一个烽火台,山顶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个出口,易守难攻。</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图为村子南面的锦阳关齐长城遗址,是齐长城全线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因为是齐国修筑的长城,从图中可以看出,左边齐国一侧有兵道,而垛口对着鲁国一侧。</p> 离石子口村不远的锦阳关是齐长城的三大关隘之一,齐鲁两国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就发生于锦阳关与青石关一带。(拍摄于2020年) <p class="ql-block">  十三.普集街道杨官庄村</p><p class="ql-block"> 杨官庄村,鲁中山前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它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是我国古代村落选址的理想案例。走进杨官村的老街里,一条东西1000多米的大街,凡是没有翻建的住户,依然处处可见青砖梢瓦的大门楼,院墙或是山墙上青石、砂石的拴马石环随处可见。 (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袭家是普集镇杨官村里的大户,香火从明朝万历年间延续到现在。袭家大院坐落在村北首的东西大街上,建造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袭家第十七代孙袭肇远(老大)所建的大院占据上首居东,袭肇运的大院居西,两个建筑群体各有特色,其中西院保存较为良好。图为袭家大院西院的南楼及大门。</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袭家大院已被分割为多个小单元,除了二进院落居住的还是袭家后人外,其余的院子已经卖给了别人。图为袭家大院的北楼,如果站在二楼窗户处,可以与南楼对望。</p> <p class="ql-block">东西大街上残破的门楼和影壁墙,门楣上还隐约可见“文革”的痕迹“灭资兴无”。</p> <p class="ql-block">杨家五大门位于杨官村东西大街东部,为明朝武举人杨宝华、杨宝太兄弟所建,现存杨家五大门由杨道悦老宅、杨道慷老宅、杨道怡老宅、杨道犉老宅、杨道恕老宅五处老宅共同组成的一个传统建筑群,现有建筑面积约314.65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不过可惜的是几个门上的牌匾均已不见踪影,屋脊的瓦楞薄片也是略有缺失。</p> <p class="ql-block">杨家五大门前用长条石砌成的双通道台阶,下有拱形流水道,衬托出门楼的高大庄严。</p> <p class="ql-block">  十四.普集街道龙华村 </p><p class="ql-block"> 龙华村的历史有600余年,村中的古建筑一条街,现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落5处,古门楼十几座,都是翘檐立脊椽木支架、青砖小瓦,梢边有数个哈巴狗、张口兽蹲座。在刻有猫头的勾瓦檐下,镶嵌着精美的垂花木雕,大门两边墙上方用大方砖刻着蝙蝠花鸟和吉祥字,刻字如福、禄、寿、禧等,显得古典庄重、引人注目。(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兴龙桥坐落于龙华村南长白山冲沟之上,始建于明代,清雍正五年(1727年)二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修,石拱三孔,栏杆精美,号称古章丘城东第一桥,为古代通往县城、省会的通衢要道,目前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西大街清末大财主张秉桓的故居——致远堂的门楼,装修精美、庄重大方。</p> <p class="ql-block">清末龙华村大财主张秉荣的故居——致中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街上一处有年头的二层楼,只可惜已被改造的失去了原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十五.普集街道于家村 </p><p class="ql-block"> 百楼古村、翰墨飘香的于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于氏家族一世祖从河北枣强迁居至此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进入了鼎盛期,拥有九十九座楼,人称百楼村,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六处,代表建筑永和堂是古楼建筑的精品之作。与百楼村齐名的是教育名村,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产生了无数志士先贤。(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在于家村拍摄的过程中,正好遇见热衷于摄影和古建筑保护的于氏家族第22代孙于大为先生,他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老宅参观。他家老宅是于家村“五大门”之一,一个两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图为老宅的门楼,高大气派。</p> <p class="ql-block">这是于先生老宅的二进院,还有一栋二层绣楼。</p> <p class="ql-block">在于家村,百行孝为先,孝是儒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氏族人躬身践行,几百年如一日。高大的门楼上悬挂着族人为百岁寿星于开邦老人敬赠的“寿登期颐”贺匾。(这段叙述源自于大为先生提供的《百楼古村、翰墨飘香》一文)</p> <p class="ql-block">深宅大院内的二道拱券门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p> 村中的高大门楼随处可见。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一处废弃院子里拍摄的一幢精致的二层小楼。在于家村像这种情况还不止一处,建筑产权都是个人所有,但大多数人不愿意花钱去维护,因为没有回报,所以积极性不高,这也许是当前农村地区古建筑保护存在的普遍问题。</p> <p class="ql-block">村东头一棵明代的老槐树见证了古村的沧桑历史。</p> <p class="ql-block">  十六.普集街道博平村</p><p class="ql-block"> 博平村距章丘城区约8公里,古属齐地,春秋设博陵邑,汉初置博平县。这里曾坐贾云集,行商辐辏,为典型官道上的农业村落,是一座距今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村。村内东西走向的古官道,宽约4米长约200米。街上有数十处古典雅致的门楼、建筑,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刘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2023年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图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沿村内老街随处可见的“大宅门”。</p> <p class="ql-block"> 保存较好的院落是李家街一号、被村民称为“地主大院”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曾经是当年村里的名门望族刘连权的宅院,刘连权颇懂医术,尤其精通针灸,远近百里,十分有名,前来求医者多。经过多年积累,大兴土木,兴建了这些院落。这里曾经是大队部和村委会,可惜大门紧闭,没能拍到院内的样子,有机会再来补拍。</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连权四合院内部情况,除了正房是两层楼外,东西厢房也都是二层建筑,属于典型的“三合楼”建筑,感觉有点像山西的乔家大院,这样的建筑结构在山东实属罕见。(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博平村刘氏的祖先刘汉臣于元朝大德年间,从直隶巨鹿县迁移至此,至今已700多年了。始祖在博平城边立庄,后其子孙迅速繁衍开来。现存刘氏宗祠基本保留完好,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图为刘氏宗祠门楼。</p> <p class="ql-block">商号永德堂门楼。</p> <p class="ql-block">博平村文昌阁是建在一座东西河道向南拐弯的上面,底部是单孔桥式结构,拱环是雕刻精美的梯形石块组成,与其他桥孔不同的是此桥孔顶部是尖形,最顶端的拱石石刻形似太阳,周边则像火焰。在其上方的长方形石头上刻楷书“文昌阁”三字。</p> <p class="ql-block"> 十七.相公庄街道梭庄村</p><p class="ql-block"> 梭庄村为中国传统村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古村落,2019年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明村。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尤其是李氏曾有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之奇迹,由此也可初窥该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位于梭庄村西,现只剩郭门。门洞内南侧壁上镶石碑,记载文昌阁修建经过、修建地基范围等,年代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西侧门额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拱形门下的石块上浮雕麒麟等神兽及荷花等吉祥花卉。整座建筑用料讲究,严谨规整,保存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元音楼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历经四百年仍保存完好。虽称为楼,但乍一看是一亭,东侧立面上有匾额,上书“元音楼”。元音楼内原来悬有一架大铁钟,名为“启瑞钟”,清末此钟不存。早年,元音楼逢节必有好戏,一曲《穆桂英挂帅》刚开唱,便引来十里八乡的村民竞相观看。</p> <p class="ql-block">药王庙,中间供奉药王孙思邈,两边是华佗、李时珍、扁鹊等十大名医。庙内全部为石头券顶构建,无寸铁、寸木。外部用砖石建出房屋的山、脊,顶部覆黑瓦。券门立柱上两侧各有一石雕,正面为龙腾云中,侧面为麒麟回首,形态少见,雕工精细。</p> 这家门楼上的匾额上写着"种德锄经"四个字,意思是通过学习经典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p class="ql-block">庄严肃穆的李氏宗祠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宗祠正殿坐北朝南,六根木柱支撑屋檐,上盖黑瓦,由砖石结构砌成,共五间。院内堂前右侧尚存一棵梭椤树,是康熙年间梭庄举人李滋等重修宗祠时自南方移栽的树种。宗祠部分建筑已破败,但几百年来,梭椤树枝繁叶茂,每到秋季满树红叶徐徐飘落,守护着李氏宗祠。</p> 李氏宗祠南面的二层建筑像是一个老戏台。 <p class="ql-block">  十八.相公庄街道寨子村</p><p class="ql-block"> 寨子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现在已进行了城镇化改造,但在村后街广场东侧,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安然静卧,这里深藏着章丘最后一位进士张肇铨的故居。(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张肇铨在山东近代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20岁中秀才,27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任过贵州遵义知府。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携眷回家乡亦官亦商,民国初期任山东省银行总经理,财政厅长。图为张肇铨故居大门。</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老街。</p> 老街上的雕花门楼是古村历史的见证。 <p class="ql-block">  十九.相公庄街道桑园村</p><p class="ql-block"> 好像每一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灵魂。而桑园村的“魂”,似乎都凝聚在一棵千年古槐上。这颗古槐因生长在清代翟中策故居的大门口,而翟中策父子先后中进士,因而有“一门双进士” 的佳话和“桑园古槐育进士”的传说。(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如今仅保留一座阁子门,二层的建筑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相传村中的这棵古槐种植于宋代,已有上千年历史。因这棵古槐生长在翟中策故居门口,民间遂有“桑园古槐育进士”之说。</p> <p class="ql-block">这是桑园村中街72号院落,在清代曾经出过“一门父子双进士”,父进士翟中策,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了第三甲44名进士;然后是他的第五个儿子翟登峨,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又中了第三甲97名进士。</p> <p class="ql-block">刘氏祠堂旧址,另一说是刘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二十.刁镇街道旧军村</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一九五六年12月7日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说:“历史的名字要保存……瑞蚨祥一万年要保存”。一代大商孟洛川从这里走出,创建“祥”字号商业王朝,这里就是旧军村。旧军村汉置猇国、元明清置镇、民国置区,“世族名流、毂击肩摩”,有“小济南”之称。清代建十里城墙并有护城河环绕,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胡同布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环境整洁优美,人民崇儒尚学,民风淳朴。(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孟氏古楼:孟氏八大祥之一“谦祥益”的东家孟养轩住宅“进修堂”的正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修堂”的前厅。</p> <p class="ql-block">孟氏故居原房主为旧军孟洛川孟氏本族,分支堂号“崇和堂”,曾为“瑞蚨祥”烟台分号的掌柜。故居院落坐西朝东,包括西侧正房、南北厢房及东配房,修造精细,保存较好,现为旧军乡村博物馆暨孟洛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图为孟氏故居正房。</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刁镇街道柳塘口村</p><p class="ql-block"> 柳塘口村既是河口,又是渡口所在。明代小清河为运盐河道,曾设码头于此。旧时商贾云集、人烟密集,清代遂在此设镇,称柳塘口镇,为章丘十八个重镇之一。村里以纪姓为多,纪氏祠堂仍保留至今,并以纪晓岚所题匾额和楹联而远近闻名。(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据说乾隆年间,纪晓岚到了河北。有一天,他满怀心事地来到一家客栈喝酒。这家店的老板见他一个人独自喝闷酒,便上前与其搭讪。一问之下才知道眼前这位竟是大才子纪晓岚,而更为巧合的是店老板也姓纪。难道是一家人?老板说自己叫纪龙彪,是山东章丘柳塘口村人。纪晓岚高兴异常,在颠沛流离的外地能巧遇本家人,该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一件事啊!</p><p class="ql-block"> 两人促膝夜谈,各自续了家谱,发现果然是一家人。纪晓岚是河北献县人,纪龙彪则是从胶州莱阳迁到章丘的。两人都是一个老祖宗。纪晓岚像捡到珍宝一样开心,立马挥毫泼墨写成一副对联。上联是“锡姓自南阳溯当年水土功勋华胄遥遥望并姚姬著族”,下联是“迁居近东济庆迩日宗支汇合披图沥沥派分沭泗清流”,横批为“九两之一”。</p><p class="ql-block"> 后来,纪龙彪回到山东,于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纪氏祠堂”,并把纪晓岚写的对联裱刻出来挂在正厅堂前。</p> <p class="ql-block">图为村委会院子北侧的纪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门廊两侧墙上,还分别刻着一个“忠”字和一个“孝”字,字体浑厚有力,十分典雅。据说这里两个字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雪蓑所书,但其中那个“孝”字曾经被盗,后来又有人给补上的。祠堂内最有名的,当属纪晓岚写的牌匾和对联。这牌匾和对联都十分独特,牌匾上写的是“九两之一”四个字,对联字数很多,上联是“锡姓自南阳溯当年水土功勋华胄遥遥望并姚姬著族”,下联是“迁居近东济庆迩日宗支汇合披图历历派分沭泗清流”。遗憾的是大门紧闭,没能欣赏到纪晓岚写的牌匾和对联。</p> <p class="ql-block">  二十二.绣惠街道茂李村</p><p class="ql-block"> 茂李村是章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宗祠家庙、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特别是村南的李氏宗祠,是章丘辖区内唯一被列为济南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建筑。(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位于茂李村村南,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宗祠,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埠村街道东鹅庄村</p><p class="ql-block"> 东鹅庄是章丘知名的古村落,村里居然藏着一座道观,名叫常道观,相传春秋时期,由鲁班在一夜之间建成。梁思成在其《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一书中专门撰文对常道观进行了详述:“章丘常道之直棂窗,在棂内衬以木板,板上并作圆洞,与直棂相映成趣”。东鹅庄同时也是明代藏书家、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的故乡。(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镇化改造的进程,东鹅庄村已改造成了鹅庄社区。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常道观(当地人称作大庙)的位置,它在一所老学校里,目前正在修缮,不对外开放,只好隔着院墙拍了个房顶。现存的常道观,应该是明代早期重修,其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又颇有元代遗风。同时,这座仅存的大殿为庑殿顶样式,在各屋顶样式中,属于最高等级,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山东泰安岱庙的天贶殿用的都是庑殿顶。无法考证的建筑年代和皇家建筑才有的样式,让这座建筑充满了谜团。</p> <p class="ql-block">李开先(1502~1568年),明代藏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鹅庄村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先后在户部、吏部为官。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为官严守法规,不愿阿附权臣,曾上疏抨击朝政。明嘉靖二十年,以40岁壮年,引疾辞官,归里闲居近30年,在棋、酒、诗词、戏曲中度过余生。图为传说的李开先故居。</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鹅庄村南的李开先墓。</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埠村街道埠东村</p><p class="ql-block"> 埠东村曾用名步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周边小村的合并,逐渐形成一个大的村庄。由于该地位于南北官道的重要位置,商业活动繁荣,车马往来频繁,如同商埠一般,因此得名埠村。在元朝末期,埠村正式定名。解放后,埠村被划分为南、北、东、西四个村,埠东村由此而来。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埠东村已整体改造,回迁安置小区的楼房已经封顶,相信不久的将来村民们便可搬入。(照片拍摄于2024年)</p> 三清观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到明朝洪武年间,三清观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地方圆百里的一个道教中心。1934年,隐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一行21人赴胶东乳山考察,归来途经章丘,还在三清观住了一晚。后来,三清观逐渐败落,至修复前仅存大殿。修复后的三清观现为章丘区党性教育基地。 中共章丘县委旧址由四组院落及两栋二层古楼组成,原为当地民居,始建于清代。1939年11月中共章丘县委员会成立,在章丘南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由南部山区迁至埠村,县委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对国民党军队工作部,1953年搬离埠村。修复后的中共章丘县委旧址现为章丘区党性教育基地。 望鲁门的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据传,此地南部20公里处是齐长城,越过齐长城便是鲁国。古人登上此门远望,可眺望鲁国,故得名“望鲁”。这一名称不仅揭示了埠东村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去拍摄时,望鲁门和郭家祠堂都处在埠东村回迁安置小区的工地内,保安大哥严格遵守工地的安全管理规定,婉言谢绝了我的请求。无奈之下,只好放飞无人机航拍,郭家祠堂拍到了,望鲁门由于处于新建的住宅楼之间,再加上地势太低无人机无法拍到,以后有机会再来补拍。(图片来自网络) 郭家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面积约千余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正房和东西厢房。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它曾作为埠村公社小学校和大队部的所在地。 <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双山街道三涧溪村 </p><p class="ql-block"> 电影《地道战》神奇的地道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在2009年的一场大雨过后,三涧溪村中心的石岗子广场上塌陷了一个洞口,惊现了深埋地下几百年的地道网,它揭开了一个村庄的地道传奇。</p><p class="ql-block"> 有着400年历史的石岗子广场,呈现九宫八卦状,广场北面是马氏祠堂,青石铺路的富荣古街,路边散落着石磨、石槽、石瓮,两旁古绣楼、马家古楼飞檐翘角直刺苍穹,上马石、拴马桩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生药铺、金店、奇石根雕苑、铁匠作坊展示着百年前的三涧溪兴旺胜景。</p><p class="ql-block"> 以三涧溪村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三泉溪暖》,乡村奔小康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观众。(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富荣街见证了三涧溪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桑园胡同充满了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的马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处有人家。</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一处老式阁楼。</p> <p class="ql-block">三涧溪古地道以西涧溪石岗子为中心,东到东沟沿,西至交通壕,北达北沟边,南抵南门外,全长5000余米。三涧溪三个自然村在地下联成一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蜿蜒曲折,立体分层,在山东省内是独一无二的。图为古地道石岗子广场入口。</p> <p class="ql-block">  在济南市境内,传统古村落民俗和风貌均保存较好的区县当属章丘。限于篇幅,以上只是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二十五个古村落加以介绍,欢迎大家有机会去目睹一下这些古村落的风采,体验一下古村落的风土人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