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鲜(二)蚬肉子

碧云天下

<p class="ql-block">串场河鲜(二)蚬肉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碧云天下-袁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没有一种河鲜是小城串场河系独一无二独一份的呀”,我想了想,似乎很难一下子回复这个好友的问话,有吗?理论上应该有的,176公里的串场河,从大唐盛世起泉泉流淌至今,千年成精的虾兵蟹将也许只是传说而已,基因变异的神话却不可不信,况且串场河南联浩浩长江北通京杭运河,沿途穿越斗龙港、新洋港、黄沙港等入海水系,百里平川,万千宠爱,不出些唯一的河鲜才怪了。</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或许真的是串场河系的唯一河鲜,一个极普通到小城人真的已视而不见的叫“蚬肉子”的河贝,别看它只有拇指盖大小,在这个串场河系里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原住民,而且小小蚬贝固执的很呢,只服这串场河百多里水土,量大惊人生生不息,多少辈子的捞蚬人,千百年来烫蚬子肉留下了蚬子贝壳,硬是将串场河沿岸的洼地填高了尺许,时至今日,这个小城河边人家的房前屋后,动土尺许仍会挖掘到累集的几成化石的蚬壳一层层。蚬肉子,这个神一样的唯一河鲜,小城人祖祖辈辈的口福,真不是吹的,大灾大难年,曾救过无其数的盐民渔夫小城百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小城人的血脉基因中,因为蚬肉子的传奇而得以传承百世不是吹的。</p><p class="ql-block"> 串场河穿越亭湖小城的26公里内,盛产蚬子的河段比比皆是。多少年前,我家住在老轮船码头旁的八卦阵里,近在咫尺的登云桥西小海滩上的原泰山庙后沿河边,就是一个沿续了不知多少年的小城渔民出蚬子肉的地方。傍晚时分,一条条小渔船枕着波浪沐着余辉,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从串场河水系的四面八方汇齐停靠在那条叫越河的南北岸边,几步一个用硕大老城墙青砖砖垒成的土灶,支上一溜子二尺八大铁锅,串场河里独有的白蚬子罱得一仓又一仓的,在滚热的水中炝熟,渔姑娘渔嫂嫂们哼着自编的串场河小调,就着滚滚东去的清晰河流,一大筐一大筐的漂尽刚出锅的青里泛灰的蚬贝壳子,于是成桶成盆的洁白的鲜蚬子肉出灶。这蚬肉子可曾经是小城人最实惠的时鲜了,一年四季三季多可吃到鲜蚬肉子,祖祖辈辈的小城百姓也将这美味的蚬肉子做成了极别至的美味佳肴,蚬肉子炒韭菜,蚬肉子炖豆腐,蚬肉子炒鸡蛋,蚬肉子肉元,蚬肉子冬瓜汤,蚬肉子芯水饺,小城人在那个猪肉豆腐都凭票供应的年代里可讲是把蚬肉子吃到了极至,吃出了名堂,这不新世纪里盛兴的小城农家乐里,蚬肉子肉元已成了串场河水乡特有的河鲜标配驰名小吃。</p><p class="ql-block"> 洁白的蚬子可不仅仅是小城母亲河串场河的河鲜特产,至今在南至东台北到阜宁的串场河沿岸人家仍流传着那些小小的蚬贝的传说:话说当年范仲淹修建范公堤时,坐在串场河边的工棚里办公,毛笔握在手上写字时,时不时向水面甩一甩毫尖,走到河边洗一洗端砚。而这些留在串场河里的墨星砚花儿在水里化成了一个个小精灵——一种拇指大小,壳和肉均为银白色的小动物~蚬贝。 故事里说这蚬贝蚬子因为为范仲淹点化的而只产咱这串场河,离开了串场河,哪怕是与串场河相通的水流里,沿河十里八里外就难觅它的踪影。 蚬子肉和蚬子烧的汤都鲜美无比,听老一辈的说叨,因为它繁殖得又多又快,灾难年景还真救过不少穷苦百姓的性命哩。小城的登云桥西小海滩上的这蚬子肉,在那个年代里,丰产时时常被渔民们放在苇子席上晒成了蚬肉干子,而后远销到本地及苏南各地的八鲜行里。白里泛黄的蚬子干,烧汤放上一撮,那个自来鲜,比美小虾米干,小城百姓的家常生活必便品,在那个味精尚没有大规模登堂入室时,有此一鲜,家常菜鲜味足以。</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这串场河盛产的蚬子算不算的上唯一的河鲜,因为人们的印象中,唯一的大都是稀少稀罕珍奇的,这个蚬子蚬肉子,就这一点不靠谱,千百年来,这产量海了去,纯粹的名不经传的再普通不过的小不点了,不过,出了小城,出了串场河系,走南闯北的几十年里,别的地方真的极少吃过,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的,应该改为一方河鲜养一方人。此时我在杭城,写着写着,口水都快流了出来,呵呵,鲜美的蚬肉子,真的好好想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