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偶得一段闲暇的时光,终于可以不再奔忙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可以闲庭信步般浏览地方历史,驰骋乡野故里。去到最多的乡镇当数访仙了,到访仙自然会经常见到那里的企业家沈中泉老先生,可出乎意料的是,身为董事长的沈老先生谈及最多的不是他的超力集团,却是访仙的七峰山文化,特别是讲到以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大才子为代表的江南文豪云集七峰的那段历史,更是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在我们这个地界,我一直为自己是季子后人而骄傲,也熟知吕凤子乱针绣等文化地标。却从未听闻有四大才子云集丹阳的文化盛景。我不由心生疑窦:估计是老先生在家乡情结作用下,对访仙历史文化的拔高吧。</p><p class="ql-block">沈老先生从我不以为然的神情中读到了什么,顺手拿了一本有关访仙历史文化的书籍给我,并引见了该书主创符志成老先生。于是,一段掩映于地方文化海洋里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太古造山之时,江南大地有一条宁鎭山脉,其余脉延至丹阳访仙桥地区,最北处有七座山峰,排列阵型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被当地人统称为“七峰山”,到了明代的中后期,这七座山峰才有了各自的名字:弘治、万历、大山(马鞋)、磨盘(长山)、西山、朝東和陳家。七峰山髙度不足百米,约在四十至七十公尺之间,但其玲珑险峻、山石嶙峋。山坡之上,古树虬劲、修竹成林、花草奇异,百鸟争鸣,随处可见石屋石帽、石床石洞。特别是神奇的石壁峰面平如鏡,宛如一堵髙大宽阔的墙壁。当年,浩浩长江就从石壁峰和另外几座山峰脚下流过,一江春水,千帆竞发,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到明代天顺年间,七峰山下的孙氏已繁衍五代,其中孙统一脉,已是“家大业大、富甲吴中”。虽然如此,孙统却仍然终年布衣蔬食、躬耕垅畝。但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名闻乡里。同时,他大兴土木,兴建楼台亭阁,完成了孙氏园林“七峰山房”。到弘治正德年间,其子孙育,继续增建馆房斋轩,使整座山房园林建筑达到了一百余幢,让七峰山的自然景观揉进了浓重的文化气息。来此的文人雅士,诗仙墨客,都把七峰山里的孙园比作海上蓬瀛、西天瑶池。</p><p class="ql-block">许多文化名士、大公巨卿都在七峰山房留下了足迹,其中有身为大学士首辅的李东阳、杨一清,有户部尚书靳贵、弘治状元钱福、弘治进士王韦、成化榜眼黄谦等百十位朝中重臣;有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吴中四大才子”,还有陈端甫、郑虚舟、马驸、桑悦等当朝知名文人。他们频繁聚会七峰山,形成了多部集的“西园雅集”。留下了天人合一的石壁峰摩崖石刻,集成了珍贵的《南山诗草》,成为留存访仙的厚重宝藏。相传乾隆下江南时,也在石壁峰留下御笔大字。</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五年,一股从海上来的日本倭寇,在洗劫了武进的孟河城后来到严庄,竟放火将七峰山房全部建筑烧成灰烬!孙氏后人,御史孙方之子孙楨,从灰烬中搜集了一些幸存下来的断碑残简、诗文杂著,写成《烬余录》,記录了七峰山房的昔日辉煌。</p><p class="ql-block">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大建设的浪潮中,以炸山取石为己任的“建山採矿厂”成立,石壁峰首当其冲,当年就被炸成了粉碎。随着打山向内深入,严庄西侧挖成採石河,七峰山成了炸山取石的主要作业面,承载着千百年深厚历史文化的七峰山,便日渐从地面上消失了。时至今日,七峰山除了几处不大的残迹以外,七峰山、石壁峰、七峰山房、严庄御史府、孙氏宗祠、石头牌坊、明代古墓群、文昌阁等都已不见踪影。人们不禁长叹:七峰山本天上来,下凡千载随云散……。</p><p class="ql-block">一个玲珑秀美的七峰山,不仅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宝墨,还有“总理级”杨一清大人常来常往,并亲笔题诗石壁之上,更有以江南“四大才子”为代表的顶级文人墨客齐聚欢饮、吟诗作画的旷世盛景,这等历史文化的巅峰,让我感到以往了解的丹阳文化在七峰山前黯然失色,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沈老先生对七峰山文化的钟爱不亚于当年的“孙统”,那我就学一回“孙育”,再造七峰胜景,为文化人梦回七峰修建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苏超力集团是一个以生产汽车电子为主体的大型企业,为多元化发展,在七峰山以南投资建设了占地千亩的“鸣泉阁”生态园,重点打造观光农业和餐饮旅游,沈中泉董事长怀着一份繁荣家乡的情怀,致力于让常年辛苦生活在“荒田里”的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沈老先生从小生活在七峰山一带,对渐渐消失的山头深感惋惜,而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去采石宕口抢下最后的七峰山石,堆放在生态园一角,以寄托七峰情怀。可是,久存于此的乱石与园区环境很不协调,因而集团就有了整理乱石堆,打造新环境的动议。在制定园区绿化规划时,考虑到安置这些石块,拟在东北角建一座微缩假山景观,意图是让这些来自七峰山的残石给人们留点“梦回七峰”的念想。</p><p class="ql-block">一个早晨,整理地形的工作悄然开始,时近黄昏,如意湖东侧的道路边已经堆起了蜿蜒错落的缓坡。沈老先生步出庭院,看着沿湖长高的土坡若有所思,来来回回地走着,忽然,他拉着我的手高声说:我见到七峰山了,这弯弯曲曲宛如北斗七星的状态,就是当年的七峰山嘛,这是苍天的指引啊,然后手一挥:就在这里打造七峰山,园区北角堆假山的规划放弃!园区地势低洼缺土怎么办,从外面拉。没有见过的七峰山模样怎么办,半个时辰里,乡里老者聚集现场,你一言我一语的画出了山体的走向。</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刚刚洒进生态园,伴随着卡车、挖机的轰鸣,十多辆满载黑土的大车鱼贯而入,“堆山”战场一片欢腾。一天下来,七个山峰的雏形益已显现,我心头一片欣喜。沈老先生却丝毫没有叫停的意思,说了句“明天继续”就走了。第二天的山坡长了一倍,显然很有山峰的意思了,沈老先生却说,土是松的,把挖掘机开上去压,于是,车行过后两条辙,眼见得高坡成土丘,两天拉土的成果几乎荡然无存。沈老先生看我不悦的样子说,明天下雨,还要下降哦。果不其然,一场与风雨的亲吻,让辛苦得来的土山更加惨不忍睹。沈老先生却不以为然,趁着下雨的间隙拉上我,驱车进山了,说是为了寻找那飞去的石壁峰。踏过泥泞的几个山头,终于在舟山水库旁的半山腰看到了一块三米开外的大石头,我很满意那个形制。沈老却没有停息脚步,径自来到山坡顶上,围着躺倒在地的一块巨石打转:“石壁峰,就是他了!”</p><p class="ql-block">拉土,压实,拉土,透雨,如此三个循环,土山终于不再猛降了,可以安排运石上山造景了。选了一个大日子,搬运巨石的机械就进了山里。一块四十余吨的大石爬在山坡上,只能两台大吊机同时起吊才能让其挪窝啊,在一阵机械的轰鸣中,这块主角石壁缓缓地进入生态园。如何安放这个大家伙,早就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沈老先生的意见是栽在土里自然下沉,斜靠土坡呈现石壁气势,以后再参照历史记载刻上文人诗抄。造景专家认为,如此巨石必须浇筑坚固底座,才能防止向下、左右、前后的不确定倾斜,再配以其他直立片石,形成石林景观。最终还是选择了沈老方案,因为这更加符合江南山体的本来面貌,但就方案进行完善,两边安置夹石,后背矗立靠背石,尽量避免因下沉而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做好了立石的前期准备,时间已近午时,沈老先生的电话一次次的响起来,那是赴日考察人员催促启程的集结令,那是一周前就确定的行程,沈老虽万分牵挂石碧峰的吊装,却也不得不匆忙离开现场。正午时分,庞大的巨石被直直的吊立起来,原来躺倒在地时感觉丰满的模样变得十分瘦削,锋利的石尖直刺蓝天,好不容易安放下来,又斜躺在土坡之上立不起来。我的心一下落到冰点,沈老上了飞机,连请示汇报的通道都关闭了。这时有人来报,还有一辆车在山上,还有两个大石块即将拉来。我一听,心里更烦。规划好的堆石方案,多了如何安排?不要小农意识,以为什么都是多多益善。说话间一辆大型平板车就到了,进来的正是我们第一眼看上的那块次大的石壁和一块如鳌鱼般的长条石。既来之则安之吧,那就在巨石后侧再放置这块石头,让其形成前后配景,不至于那么单调。忽然感觉有个声音从山顶飘来,应该把这块石头支撑于后,形成合力之势,才能使石壁峰不再后仰。一阵忙碌,另一块石头牢牢地抵住了巨大的石壁,呈现出万古千秋的稳固之势,我的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待我退后远眺,奇迹发生了,正面看,那个瘦削的刀锋由于后石的陪衬显得非常圆润。绕到侧面的别墅看,双石合璧,恰如两只大手合拢相拜,待我回眸一看,径直向着别墅东首的观音堂,我心头一暖:若不是菩萨指引,哪里得如此风水。化锋利于圆润,成就了一片拜佛山景。其实,早在决定重铸七峰山的那刻起,我就有了一块心病,按照常理,主人宅邸东南首是不宜堆山的,然沈老先生决意在此起峰,不可能再有改动。只得请教懂点风水之高人,寻求化解之法,得到的答案都是无解,问得多了,就只能含糊其辞、笑而不答了。而今拜佛之象的形成可谓吉象天成、神佑善良。面对这高大俊朗的石壁峰,我忍不住拿起手机,给老先生发去一阵感怀:七峰胜景天上来,恰似璇玑落人间。严庄楼阁绕云雾,山房聚首不羡仙;经世百年多磨难,踪影难觅说变迁;商孙后人情难舍,魂牵梦萦石壁岩;地起石飞风云急,如意湖畔祥龙现;重铸史迹有奇功,斗转星移鸣泉轩……。当飞机降落在日本大阪的那一刻,沈老先生就得到了石壁峰成功落成的好消息。</p> <p class="ql-block">七峰山的排列形同北斗七星,斗筲之处四峰比较集中,早在石碧峰之前已经堆成雏形,峰顶一块大石是沈老先生钦定放上去的,由于石头形制奇特,看似不很协调,又有不稳之虞,追求尽善尽美的我,便生了等老先生出发日本后再换下来的念头。晚间,我又打开七峰山史料如痴如醉的恶补,忽然间发现,七峰山之第三峰竟然名曰“马鞋”,次日一早我就来到山前,这个想换掉的石峰不正是一只活脱脱的“马鞋”吗?那鞋尖,那毛茸茸的鞋帮子,真是天意所为之马鞋峰啊。</p><p class="ql-block">造山之初便有闲言:堆土成山,下沉堪忧,搞得热火朝天,最终留下来的不过是几个土坡坡而已。这话倒是给我提了醒,因此,我设计在进得山门的第一峰,就要形成悬崖峭壁,用震撼力给人以山石雄伟的气势。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得在园区内现有的七峰山石中选择最大的放到山顶。这块石头个头上虽与石壁峰相去甚远,却方正敦实,分量上三十吨左右。七八十吨的吊机从理论上讲是完全能吊起的,而要伸长吊臂往山头上送却勉为其难了,那就两台吊机一起上。好不容易把石头拎到山头,还未来得及扶正摆好造型,操作工就慌忙下钩,一块大石头便斜搁在山顶上了,我提出返工重来,吊机师傅很疑虑,有“和事佬”说,边上配点石头,栽点小树也能成景。可我咋看咋不爽,重新找来新的吊机师傅返工。两台机器轰鸣着,小心起吊,重扎钢丝,终于将那块巨石方方正正地立在山顶之上。</p><p class="ql-block">最后吊装的山头,是要将一块貌似蘑菇的圆形石作为峰顶,由于石头重心偏于一侧,于是就不断的填土、填土、再填土,终于扶正了置于山顶,那份玲珑雅致十分秀美。可是傍晚时分再看,不断填土的外侧因为土软而下沉,石头向路边倾斜,而这种倾斜还是继续。这时的机械早已离开,调整已不可能,那只能带着忐忑等待天明了。次日来到山前,倾斜加剧,大有蘑菇压顶之势。请教专家,只能用吊机重新来过,或者用大挖机向里侧推正,再以石块加固。可是联系多家机械均没有空闲,只有一台平整地形的小挖机在现场,驾驶挖机的年轻人轻声说:我来试试吧。说完就开着小挖机从后山爬上了山坡,一下、两下、三下……,大石头在小挖机的“坚持”下动了起来,慢慢的往里侧倾斜,危险隐患终于消除,我望着蜿蜒扭动的七个山峰,心头真是百感交集,原来做个文化景观也那么艰辛。</p><p class="ql-block">完成了泥土与石头的联姻,七峰山的秀美已现倪端,大家都对这重新归来的七峰山充满了期待。土山加石块,山体变得有骨有肉了,如果再加以绿色的调和,那才叫万木葱茏,如梦如幻,山体山头种什么成了新的话题。为了更符合我们当地山头的特征,我们驱车到留有山头的周边地区实地察看,最终决定山头以松树为主,山坡以低矮绿植为主,因为过分高大的树木就影响山头的视觉高度。第一批山东来的油松上了山,峰味立刻浓郁起来,逐步上山的雪松、黑松、冷杉、罗汉松、五针松更让七峰山可圈可点。山坡上漫山的杜鹃花也悄然开放,把七峰山装扮得分外娇艳。我仿佛看到了将相诸侯穿梭其间,文人墨客踱步山头,云霞飞瀑如梦如幻,鸟语花香恭贺太平。</p><p class="ql-block">正是:七峰北斗从天降,携风带雨落鸣泉,松石险峻待草生,满目芳菲说梦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