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制片人:老胡同志</p><p class="ql-block">视频制片人:WXY</p> <p class="ql-block">万二村地处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始建于明代末年,该村已有400 多年历史。其中王姓是万二村最大的姓氏之一。村落四面环山,古木参天,竹木茂盛,形成天然的防风屏障。整个古村落呈梯状分布,二十余条街巷全部由青石板铺就,横贯全村。全村分布有明清、民国以及现当代的徽派建筑,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0%。以前农户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p> <p class="ql-block">小路弯弯,弯过山路,弯过山涧,弯过小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弯过山岗,弯过梯田及茅屋,弯到停车处。</span></p> <p class="ql-block">停车处</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皖南布达拉宫,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首先要做的是,架好三脚架,留下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走起</p> <p class="ql-block">白墙黛瓦,徽派建筑,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触摸历史,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在肩挑人扛的时代,这些台阶也算是庞然大物啦</p> <p class="ql-block">万二村的宁静和美丽吸引了许多寻求逃离城市喧嚣的人们。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没有繁重的工作压力,生活的节奏相对宽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可是,如果逃离城市喧嚣的你,能在这里呆上多少天?试想:世代定居在这里的人的生活的物质来源?支撑生活用的钱?出行靠两只脚爬,沟通招呼靠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往台阶迈进的时候,有人已在凝视着这群不速之客。</p> <p class="ql-block">左手猛吸着他自己的香烟🚬右手夹着我们请他吸的香烟🚬</p> <p class="ql-block">想在他这里得到一些二万村的一些相关信息,因聊天沟通费劲而作罢。</p> <p class="ql-block">踏着远古时期的路。</p> <p class="ql-block">这处台阶约30级,垂直往上延伸,可惜没进入镜头。</p> <p class="ql-block">建筑垃级从高处往下挑,难道高处山边地角都堆放不了吗?</p><p class="ql-block">老奶奶后面的石窟曾经是养猪的地方。上方是房子。</p> <p class="ql-block">生产资料还是扁担、担柱与簸箕。</p><p class="ql-block">神情很有疲累感。</p> <p class="ql-block">肩膀扁担担柱簸箕穿梭在一级一级又一级的刀耕火种时期的石阶中。</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历经沧桑了多少年的村中石阶。</p> <p class="ql-block">游人眼中的工匠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方火红年代留下的:共产党万岁</p> <p class="ql-block">往上爬一级惊叹一级感慨一阵。</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等你们上来,还在下面的人已气喘吁吁。</p> <p class="ql-block">感慨不已</p> <p class="ql-block">摄取历史,铭记历史,敬畏历史。</p> <p class="ql-block">爬坡爬累了,休息休息。</p> <p class="ql-block">穿梭在山村弄堂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肚子饿了,出门转个角就可以挖个蕃薯摘个南瓜来充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追寻探究别人生活过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这里造了水泥结构的新房子,造这个房子没有路可以让汽车等交通工具送达建筑材料,在这里建房,挖基、砌堪、用工等等建造成本之高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中间这幢建筑是祠堂,规模不小且保存精美完好的祠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此巨大的石柱从哪里来?是用什么工具运到这个上面来的呢?还有这些庞大的石条、石板、房顶上如此之大的木头大梁.....。</p> <p class="ql-block">大石板</p> <p class="ql-block">选举村带头人的历史印迹</p> <p class="ql-block">房子层层叠叠往山顶延伸</p> <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有一个共同点,窗户开的都比较小,这也许是防盗防偷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广播嗽叭,在这个崎岖不平的山村,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当时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些应该是就地取材的黄泥墙</p> <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说住在这种地方怕摔跤</p> <p class="ql-block">两年长的两夫妻,在修建美丽乡村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拍摄这张照片的当天是立冬日,大家穿的衣服一般是单衣加外套,她已用上了炭火篮烤火取暖,我有所不信,触摸了一下火篮子,真暖烘烘的,也许在曾经的年代,秋收以后,到寒冷的冬季这里的人们,也就与这种火篮相伴的一种生活状态吧。</p> <p class="ql-block">有了网络不寂寞</p> <p class="ql-block">世人只叹景色美 谁知农夫苦与愁</p> <p class="ql-block"> 一圈走过来,没看到有本村的小孩子和年轻人,看到的也就是几位留守老年村民,相加也就10来个人,还有两张麻将桌,几只鸡。小采访了一下,村民基本都外出务工挣钱去了,以前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茶叶,也就两三千元钱.....</p> <p class="ql-block">旅游过程中的眼中,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好玩、好看、山水真美,在这里,我想的更多是:先民当时为什么在这里选址?走出门口就要走台阶,生产生活资料来源?能够建这么精美徽派建筑的基础是什么?(小采访中没有得到过答复曾经有大官富豪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万二村“徽州版布达拉宫”,已被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村基本以传统的徽派建筑为主,白墙黛瓦马头墙,也有少许红泥土楼,房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一幢比一幢高,布局一直往山顶延伸,房基、小巷、台阶用青石砌筑,精湛的石砌工艺让人赞叹不已。走进村中小巷,略显清静少人气,年轻的人都在外打工挣钱,偶遇几位也是年长的,这个时间点已烤上木炭火蓝取暖了,日常生活中,到目前为止,村中道路无法使用现代交通工具,连最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都使用不了,只能爬坡走台阶,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还是肩挑人扛.....。</p><p class="ql-block">虽然“徽州版布达拉宫”村庄的建筑风格让人流连忘返,但同时也感慨生活在这里的人过日子的清苦和不容易,同时还留下了许多不解:为何先民要劳此苦力、费其繁功在此依山建房?那些巨型石柱石条石板是靠什么运上来的?还有还有许多许多的不解......[疑问][疑问]🏃🏻♂️🏃🏽</p><p class="ql-block">到达时间:2023.11.8.午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