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个记性不好的人,时常记不得年份,总之在老四小的时候,刚毕业的小王老师就跟着我,我叫她“琢琢”,那时候她比较不爱说话,应该说不善言谈,但我们呆得好,聊得来。从讲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在她的课堂上,如今离开我去到另一个单位也已过去五年,再次走进她的课堂,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当年她第一次上公开课,和我说:“姐,有你在,我就不害怕”。很多年过去了,在这次汇报课之前我们见面,她说:“姐,你也来听课吗?我有点紧张呢。”从有我在的“不害怕”到有我在的“紧张”,品味下来这过程间隔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成长。当年有我在,是给她壮胆儿,今天,有我在,她是给我“展示”。</p><p class="ql-block"> 想来我是有资格点评的。</p><p class="ql-block"> 全程两个多小时,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王老师。语言仍旧是原来的风格,不华丽,少修辞,实在而质朴,有个词怎么说?“珠玑不御”?是这样的吧。华美的辞藻永不是她课堂的亮点,要看学生,见作品,才能感受师者的魅力。琢琢的课堂,教与学是润物细无声的绵长,面面俱到的讲,不厌其烦的改,这一点她永远在我之上。</p><p class="ql-block"> 课堂程序简单,不花哨。回顾课业,出示考题,提出考试要求,学生进入考试模式,考试时长 60分钟,讲评作品。整体步骤严谨,有条理。考试方式不拘泥,有创意,符合区域学生能力特点。</p><p class="ql-block"> 课堂亮点在学生讲评环节,平时教学的积累是优秀作品展现的基奠。比如《熊猫吃火锅》一画,学生叙述画面语言有条理性,趣味性,印证了考试流程、环节的真实性,表现出学生超强的绘画能力和创作思维。教师点评、指导语言专业,到位。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学生艺术学习激情完美碰撞,成功的样子很美。琢琢给自己课堂的定位有点纯真,在快乐的氛围中作画,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的快乐——愉悦在心。</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什么好给的意见,只建议评讲环节用投屏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俩聊天,我们认识的时候2009年底,现在2023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工作了5年了,陪伴岁月同行的是成长。“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和琢琢特别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