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情怀

油田闲不住的人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1月清晨,我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我穿好棉衣,迅速下楼。</p> <p class="ql-block">不惧这雪的任性,踏着柔软的积雪,任飞絮扑满全身。我在工作生活48年的小区采风,拍摄,抒发对雪的眷恋和痴情。</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看雪,尤其是喜一边下雪,一边走在雪里那种静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想要感受雪,就要亲近雪,雪慢慢地下,我慢慢地走,任凭雪覆盖我的头发,模糊我的眼镜,抚摸我的脸颊,钻进我的脖领。</p><p class="ql-block">雪落在我的肩上,唤醒了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1975年12月5日清晨,雪慢慢的下着,在胜利油田济南办事处停车场,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石油工人。看他冒雪提着热气腾腾的水桶给汽车加水忙碌的身影,我赶紧快步来他身旁拿起水桶帮着提热水,一趟两趟三四趟下来,俺娘为我招工来“九二三厂”给做的新黑条绒棉鞋湿了个净透,心里真不是个滋味。</p> <p class="ql-block">着着他身穿"杠杠服“大棉袄,一会儿爬上车给水箱加水、发动机放水。爬下车,一会儿“盘车"(用摇手柄转动汽车发动机),随着馬达声汽车发动机发出轰鸣声,他拍拍身上的雪花,叫我坐到驾驶驶室里,给讲述了"杠杠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照片撷于网络,可删。)</p> <p class="ql-block">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油工人的冬季工服,棉服里子、面子,包括中间夹的棉花,统统压在一起被轧出一道道杠杠,因此,它也叫“杠杠服”。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那时的石油工人都是在和铁家伙打交道,上井场挖泥浆池、装卸水泥、打井架底座经常都要靠我们手拉肩扛,棉衣被划破是经常的事。当时布匹供应非常紧张,棉工服三年才一套,弄破了若是不尽快缝补好,非常耽误生产。于是,咱们石油人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缝制棉服时分割成一条条的,这样就算是不小心划破了,也就只有两条杠之间的缝隙部位进行缝缝补补……</p><p class="ql-block">“石油工人听党话,四处会战走天涯,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油哪安家。”己深深的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这位师傅给我留下了,“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他叫沙良贵,从部队转到胜利油田,在运输处直属1中队驾驶着编号“1029"解放车为油田建设运输生产生活物资。</p><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石油人节假日当礼服穿,穿着它有一种自豪感。我穿着它挨过了无数个严寒酷冬。1977年春天,根据滨南夺油上产会战的需要,我们成建制的从胜利运输处,调到滨南采油指挥部特车大队修保队。那真是“出车一条龙,二十四小时保前线,随叫隨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励我拿起笨掘的笔,赶写几篇“豆腐块"和"火柴盒"式的新闻刋登在《胜利报》上。</p> <p class="ql-block">石油工人那种“闻油而动,迎难而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大雪飘落的百里油区景致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我与雪花,有着深深厚厚的情缘。看着悠悠扬扬的雪花,我就想起当年采油工人在冰天雪地巡井、取油样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作为一名采油厂党委宣传科的新闻干事,及时反映石油工人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的事迹是我的职责。有几幅拍摄采油工人冒雪抢扶躺井的照片一直珍藏至今。</p> <p class="ql-block">一张照片,承载一份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发黄的新闻稿件"就是见证者。见证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优良的“八大传统”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八大传统:一是“丁是丁、卯是卯”。所谓"丁是丁、卯是卯”的传统指的是严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明的组织纪律。建队初期,一切都处在创业的阶段,老一辈五队人,在吃、住、烧、用等各方面都不完备的困难条件下,没有降低工作标准,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靠一个“严”字建队,以一个“细”字树立了良好的队风。</p><p class="ql-block">二是“不让一个人掉队"。老五队之所以取得一项项惊人的业绩,是与注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人人都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每一个五队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先进的集体里,决不让一个人掉队。</p><p class="ql-block">三是依靠一双手,丰衣足食样样有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改变环境。四是勤磨金钢钻、敢揽瓷器活。在五队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百问不倒”的青年女工王爱荣。当时康部长看到值班室墙上挂着一个“问题袋”,里面有许多问答题,康部长很感兴趣地取出来提问当班的王爱荣。一百多道题向了下来,王爱荣对答如流,一字不差,康部长满意地称她是“名副其实的百问不倒”。</p><p class="ql-block">五是争第一、创一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五队自创建之日起,就攒下了一股“敢为天下先”的劲头,样样工作“争第一、创一流”,绝不甘心落后,用我们五队人的话来说,这叫“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吃别人没有嚼过的馍”。</p><p class="ql-block">六是“领头雁,站排头"。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一种无声的命令。</p><p class="ql-block">七是“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难吓倒。五队人面对井喷,面对突发事件,面对严峻的工作,喊出了雄浑响亮的口号:“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p><p class="ql-block">八是“干群心相印、全队一条心。"团结就是力量,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全队拧成一股绳,这是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根本保证。</p> <p class="ql-block">雪仍在下着,空中飘逸着。望着雪给带来的美景,是一种无可替代美好。</p> <p class="ql-block">雪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思想,雪是资深和财富,同时更是孕育人们生生不息,战胜千难万险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9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的情怀》里有“石油缘”。</p><p class="ql-block">滨南采油厂党委组织科向科长,今年85岁,他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后转战胜利油田。滨南采油采油五队的前身他是亲自组建的“亦工亦农队"。他用心血和汗水浇铸采油五队辉煌。</p><p class="ql-block">向科长是真正的老石油。他撰写读后感里有石油缘石油情。 “让我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一、照片中那位头戴狗皮帽、身穿杠杠服的女石油工人,她竟然是我们大庆采油一部四矿采油五队的女采油工——曹娅藩。她是大庆油田油井分析能手。1965年,我在四矿地质室任地质技术员,曾经到采油五队帮助她整理油井分析资料,她要去石油部汇报。由于她汇报受到部领导好评,后来留在石油部油田开室工作。</p><p class="ql-block">这么巧,在你的美篇里又见到58年前的老熟人了!</p><p class="ql-block">二、你写的采油五队“八大传统”,这是我亲自参与组建的采油队,因此甚感欣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