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源山位于福建泉州市北郊,俗称“北山”,因峰峦间常有云雾缭绕,亦称齐云山。相传,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至此,见山上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不禁用铁拐捅地。不料用力过猛,将铁拐戳进山石中,拔出后清泉涌出,所以后改名清源山。</p><p class="ql-block"> 清源山是泉州第一个5A级景区,可以算是泉州的标志性景点了。山并不高,海拔500米。所以大可不必把清源山的行程当做爬山之旅,可能用休闲锻炼来形容会更加合适一点。</p><p class="ql-block">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所以景区内有着“儒、道、释”三家的各种旧迹,可以一一体会。</p><p class="ql-block"> 清源山大山门</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在福州游览了两天后,于第二天上午乘坐高铁来到泉州,到了泉州已经将近中午了,入住酒店后吃完午饭,就出发了,泉州市没有地铁,只能乘坐公交车,但是非常方便,我们提前下载了一个微信的乘车卡,刷卡乘车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在清源山风景区标识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20公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距离泉州市区3公里,吸引了众多游客。</p><p class="ql-block"> 我们因为前面游玩比较紧凑,到泉州后有点疲惫,所以我们只是在清源山景区的主要景点看看,有众妙之门、老君岩、元元洞天、无尘台、弘一法师舍利塔、弥陀岩、第一山、千手岩、欧阳书院等,没有爬到山顶。</p> <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口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 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 以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立意,山门面积53平方米,入口前庭117平方米。构思上以泉州石建筑文化为载体,并突出道学及道教元素;从山门前庭可窥见其有太极图。山门的墙体采用的材料是一些毛脚石,主要是花岗岩、辉绿岩和铁锈石;窗是以花岗岩仿榕树树根造型镂空雕刻而成的,一方面体现清源山文化像榕树一样繁荣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意寓清源山的多元文化是有根可寻的。</p> <p class="ql-block"> 孔子问礼老子</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其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p> <p class="ql-block"> 榕树</p> <p class="ql-block"> 老君岩</p><p class="ql-block"> 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坐落于古泉州城中轴线上,老君岩的老君像位于山西侧的罗山和武山下,又名羽仙岩,是宋代石雕艺术的佳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像。</p><p class="ql-block"> 整个石雕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因老子之道的精髓在于“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所以清源山的老君像髯瓢胸前,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神采飞扬,少了神佛的高深莫测。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 在“老子天下第一”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老子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老子石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老君岩在山林怀抱中</p> <p class="ql-block"> 涵宫</p><p class="ql-block"> 又名趣味迷宫,原用于古人读书休闲,现改造成休闲健体的养生园林。道家认为人是由形体和精神组成的因此养生就要神与形并养,趣味迷宫则体现了道教的养生之道,形成“智由养而生”的道教文化,在趣味迷宫中有“福、禄、寿、禧”四个出入口,分别代表着“幸福、富贵、长寿、快乐”。</p> <p class="ql-block"> 见龙台</p> <p class="ql-block"> 元元洞天</p><p class="ql-block"> 元元洞又称玄元洞,是清源山三十六洞中最著名的石洞之一。这座石洞由两座大石架空组成,外形象一个倒扣的元宝,因此又叫“招财洞”。</p> <p class="ql-block"> 太公云台</p> <p class="ql-block"> 玄武</p> <p class="ql-block"> 道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朱雀</p> <p class="ql-block"> 俯瞰泉州市区</p> <p class="ql-block"> 道根</p> <p class="ql-block"> 无尘台</p><p class="ql-block"> 是智慧天阶上道教与佛教的分界线。“无尘”二字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寓意为一种无欲无刚,超然度外的境界。当年“无尘台”是道长、和尚休闲、论道、品茗下棋、悟道暝思的最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无尘台上眺望</p> <p class="ql-block"> 无尘台</p> <p class="ql-block"> 俯瞰泉州市区</p> <p class="ql-block"> 一组石刻</p> <p class="ql-block"> 休憩台</p><p class="ql-block"> 念佛不忘救国 弘一法师石雕</p><p class="ql-block"> 1928年夏,一位粗衣芒鞋的大师走在杭州到厦门的路上。在途中,他突然发现了一座在刺桐花海中的石头古城。不知是灿烂的刺桐吸引了他,还是古城人纯朴的笑脸感染了他。这位大师决定改变自己的行程,来到泉州修行。而这一次的不期而遇,让弘一法师与泉州结下了14年的缘。</p> <p class="ql-block"> 晚晴廊</p> <p class="ql-block"> 觉苑·广洽 广净法师之塔</p> <p class="ql-block"> 智慧</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坐像</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塔内正面壁上的辉绿岩上雕刻着大师的形象,这是曾师从大师的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所作。因为这幅画是用泪水为墨所作,所以又被人称为“泪墨画”。</p> <p class="ql-block"> 塔顶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弘一大师石碑</p> <p class="ql-block"> 石塔对面的摩崖石刻上有一幅对联:“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为赵朴初先生所题。14年前的一个念头,让大师永远留在了这座古城。而现在,古城中的一林风月也永远陪伴着这位高僧。</p> <p class="ql-block"> 石刻</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入秋后,弘一法师谢绝了一切讲学,闭门念佛。农历九月二十日,夕阳已至,这也是大师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黄昏。大师早有预感,于是他唤妙莲法师来写遗嘱。在回顾自己传奇般的一生时,大师只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随后溘然长逝。</p> <p class="ql-block"> 振衣亭,亭柱镌有楹联:长留王谢堂前燕,来築泉南郭外巢。</p> <p class="ql-block"> 振衣亭下的石刻“振衣”为乾隆丙子臘月 燕京李云标</p> <p class="ql-block"> 北山胜㮣,门柱镌刻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p> <p class="ql-block"> 弥陀岩 </p><p class="ql-block"> 宋时依山雕刻阿弥陀佛像,称弥陀岩,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建仿木石室,石室下方弥陀寺相传始建于唐代,殿宇历代均有修葺,为古时清源山四大名刹之冠。石室外“一啸台”是积目远眺佳地,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台上极目远眺泉州市区</p> <p class="ql-block"> 崖壁有一方“福”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 弥陀岩下的弥陀寺,大院里依山有三座建筑,均有供奉。</p> <p class="ql-block"> 弥陀岩洋蒲桃</p><p class="ql-block"> 桃金娘科蒲桃属,俗名莲雾。系公元168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复台时,随从将士从台湾移植栽种。树龄约300余年,干围3.4米,树高14.63米,覆盖面积约219平方米。树大冠圆,枝叶繁茂,每年春夏,花开簇簇,结果累累。果实富含水份,形如小丑之鼻,粉红水灵,晶莹透亮,为清源山一级保护古树。</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这里往下走,没有再向上爬山。</p> <p class="ql-block"> 崇秀坞</p><p class="ql-block"> 唐时建有“三瀑亭”为迄今为止清源山发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工建筑,其方位、形制、结构与创建时间均不详。现存建筑为1989年所建崇秀坞茶楼,楼为挑廊式仿古二层楼屋,砖混结构。</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山</p><p class="ql-block"> 千手登山道旁的“第一山”碑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作品。据说为当年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后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可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而后明末战乱时南山石碑被毁,泉州人郭起元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 </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山石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石碑旁的清气亭</p> <p class="ql-block"> 云龙石刻 许觉一九六三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 千手岩</p><p class="ql-block"> 整座寺庙清雅别致,红墙素瓦,檐脊高翘,为闽南传统燕居式风格。大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坐像,雕刻于宋代,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院外寺门楹联“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声”为明代进士、书法家林汉宗题刻。</p> <p class="ql-block"> 佛</p> <p class="ql-block"> 千手岩</p> <p class="ql-block"> 寺庙门外的奇树——对叶榕</p>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石刻</p> <p class="ql-block"> 欧阳书院宣传画,欧阳书院四字为朱熹所书。</p> <p class="ql-block"> 欧阳书院石刻</p> <p class="ql-block"> 欧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间,由欧阳詹裔孙欧阳深及其子欧阳模在欧阳洞建欧阳书院,“午夜书声,可以相闻”,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至清代又加修葺,因书院建于市外,故有“刺桐城外读书台”之雅称。</p><p class="ql-block"> 今重修书院,构成集阅读、研学、休憩、团建、轻食茶馆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书院。</p> <p class="ql-block"> 复兴清源山欧阳书院碑记</p> <p class="ql-block"> 清源山大山门背阴匾:闽海毓秀</p><p class="ql-block"> 走出清源山风景区,结束今天的游览,坐车回住处,准备明天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福州一家当地特色的饭馆,要了一个肉粽,牛肉羹和甜辣酱,又要了一个咸饭,品尝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