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第六篇《雍也篇》诵读</p> <p class="ql-block">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p><p class="ql-block">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p> <p class="ql-block">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p class="ql-block">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p> <p class="ql-block">经: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p><p class="ql-block">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p> 讲师尹星然作业选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课件中的不相是很难做到的,就好比同样是听课,有人在路上,有人在吃饭,有人在躺着,有人有自己空间,有人专注记笔记,有的专注记笔记但思绪万千,完成一件事情是容易得,但是要我们做到专气至柔、涤除玄览的纯净与纯真去做一件事情是很难的。凡夫很难做到无怨无骄的,仔细观察,我执不除,这颗骄慢的心一直都在,所以不相的前面第一步是要把这半生万千如溪水般的惆怅给收回来。怎么收是有技巧的,一个是恭敬心,一个是处下谦卑的心。但是恭敬而不骄慢,处下而不卑贱却不容易分清楚和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如何跟家人相处做到恭敬而不骄慢,处下而不卑贱?</span></p> <p class="ql-block">浅显感悟:读《论语》,就如同与圣人对话,跨越千年沧桑时光,依然温暖如初。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愧疚悔恨之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为在以往与家人相处中确实没有做到恭敬而不骄慢,处下而不卑贱。今天重读《论语》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这个困惑我的问题好像迎刃而解了。居敬而行简,从字面上说,居敬,指持身恭敬。讲的是治国理政,要立身恭敬,严格依礼办事,并简约行之。这何尝不是与家人相处的智慧呢?行事简约的前提,是要心存诚敬,这是一种态度。在我看来,“敬”还可以理解为敬畏、约束,也可以理解为恰到好处。没有约束,一味的追求简单,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人与人相处,尊重和理解非常有必要,不能把自己的习惯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敬而行简也可以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就是我们对待自己要求多点,尽可能在态度上、行为上做到恭敬而不失礼,但是对待别人就不能要求太多,只要不违背道义、礼等原则,相处方式越简单越好。</p><p class="ql-block">孔子讲仁,从爱人开始,仁者爱人。为什么孔夫子提倡亲、仁要由亲到疏、由近及远,要把仁爱层层推展出去呢?就是因为儒家很早就认识到社会以家庭为纽带,一个人如果连亲人都不爱,怎么爱别人呢?所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在家如何做好一个儿子,做好一个弟弟,然后对父亲的孝敬就延伸到社会里,就是对国家的忠,对朋友的义,对世界的信。而这一切的正能量,他们最初的模型,就是来自家庭。如果跟家人相处做到恭敬而不骄慢,处下而不卑贱,那么推己及人,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p> 导师点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果懂得一个敬字,百万障门自然开,谁舍得去伤害一个恭敬自己的人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你认为世间有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怎么来看待世间的丑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浅谈感悟</span>: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因为有了不同,就会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评判的标准与依据。老子说,世间的万物皆有道,而道不可言,不可说。所以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美丑的标准、善恶概念、贫富的比较等等的评判都是相对的。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到底该如何看待?《道德经》第二章中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就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都知道善行的时候,那么恶就已经在社会中出现。我们一定要知道美丑和善恶都是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善与恶皆在一念之间,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当你看到善的时候,必然心中会有与善相对的恶。恶从哪儿来?不是知道了善,才有恶,是有了善与恶的对比,因为你去执着于善,所以恶才会产生。这都是人有对比、有执着而产生的问题。以上是由本性感知到的善恶,但在社会规则层面有绝对的善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善,善就是所有的出发点是利他;而己所不欲,强加于人或损人不利己都是恶。</p> 导师点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认识到这点很好,只要提到执着就要想到老子的四不,不自见,见到善的眼睛就一定会见到恶,这是认知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不执着叫不自是,那下面说尽己达人,是如何去除我执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论语班为什么要做作业?(为何要深入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宁可死在经典里,也不要死在经典外。朝闻夕死,死我们上节课通过《论语》泰伯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知道这个死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固守、恪守的意思。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死在经典里,第一步都做不到,活出经典来就更做不到。</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三士道的作业知道,人们面对经典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天天刷手机,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手机,发现几年的人生没有任何改变,有的人不刷手机但是刷痛苦,就是孔子所说小人常戚戚,满脑子充满对别人的不满或者不屑,这种人还不如刷刷手机,至少可以短暂的忘记痛苦,这都是第一类人,生命中没有经典的人。</p><p class="ql-block">第二种只知道闻道,不知道夕死,他们往往是这闻道,那也闻道,朝也闻道,夕也闻道。为什么这么多大师提倡诵读经典,因为对众生的善巧引导,经典哪怕你读一下都有很大的收获,都会改变你生命的信息系统,可是依然很多人不愿意读,更不愿意思考经典。只愿意闻,到处听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说的这一类人,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则罔则殆,就是告诉我们经典但靠闻,不去思,是不够的,靠思考来走进经典,这样经典才有希望,很多老师能认认真真的去做作业,我们就能彼此感受到经典在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编辑:国学台讲师马静</p><p class="ql-block">编于甘肃兰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