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玉文化,这次南京博物院借九十周年庆典,集中展示了一批自九千多年前至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中国的玉文化精品,集全国四十多家博物馆的重磅玉器共几百件,一场玉文化的饕餮盛宴向我们徐徐展开。咫尺之间,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历经万水千山,此刻我们相逢!</p> <p class="ql-block">“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源自《周礼-大宗伯》。展厅入口处的玉璧和玉琮带来遥远华夏民族祭祀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据碳十四测年检测,这块玦距今已有九千多年了,来自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人类天性爱美,玉用麻绳长久磨滑后带在耳朵上既美观又能听到神灵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人们祈望多子多孙,蛙的繁殖力很强,所以远古有蛙崇拜(不仅中国如此,在柬埔寨也看到过)这个玉蛙就带在胸前(考古发掘时判定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刻符璧,良渚文化晚期,璧上有一个房子的图形,专家推测可能是祭祀的祭台</p> <p class="ql-block">十五节琮 良渚文化晚期。刻有一只鸟昂首站立,那时候鸟可能是与神灵沟通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良渚早期兽面纹琮 细如发丝的线条,规整繁缛,匀称细致,不得不为古人的手工而惊叹</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最喜欢的一个玉琮。在灯光的照射下,黄绿的玉色从钙化层中滲出。几千年前的他该是多么温润透亮啊!</p> <p class="ql-block">锥形器 良渚时期插在权杖上,是用来沟通天地的礼器,敬神的总是最好的,玉棒上满是细密整齐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于内蒙、东北、辽河流域,核心密集的地方在内蒙赤峰地区</p> <p class="ql-block">昂扬的中国龙 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国龙的源头之一。五千年的时光飞逝,这条龙长鬃飘飘,依然在华夏大地上飞扬</p> <p class="ql-block">样子像笔筒,是一件祭祀礼器,里面悬挂舌签,在祭祀时摇动发出响声,以便神灵听到。</p> <p class="ql-block">玉猪龙 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当时人们对龙和猪崇拜的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龙凤佩和双鸮佩 四五千年前的古人的设计理念和现代不相上下</p> <p class="ql-block">晶莹剔透的玉人,双手抚胸,祭祀中(红山牛河梁遗址)</p> <p class="ql-block">带多个手镯的玉人 双手抚胸,同样祭祀中(红山)</p> <p class="ql-block">玉鹰 玦,安徽凌家滩文化 史前宗教器物 鹰翅尖是两个猪首或是熊的首,鹰身有八角星纹,这个图形在长江流域的远古器物上都有出现,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翅尖可以悬挂两个玦,非常精美,也是当地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湖南肖家屋脊文化,一对玉凤,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牙璋 重要的祭祀器物,后代一直都有牙璋出现。样子和钺相似,据说原先也是用于战场,后来演变成军事的祭祀器物,最早的记载在《周礼》,牙璋的定名来自青末吴大徵。陕西石卯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卯遗址皇城台大台基上的石雕。神兽护国,藏玉于墙,这是最早“国”字的来源,玉在墙中。这个神兽的图案一直延续到青铜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的三璜连璧,三个小璜组成一个璧,小玉大作是齐家文化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牙璧,又称璇玑,齿形的设计让这块璧显得有动感,像一个旋转的齿轮,是龙山时期具有装饰和礼仪性质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这件玉人和以下几件动物玉饰都来自于商晚期殷墟遗址,小而精美,玉人的发丝细密均匀。</p> <p class="ql-block">喝酒时的搅拌棒,看来商代喝酒是连渣一起喝的</p> <p class="ql-block">商代的玉戈</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玉鸮,商殷墟时期</p> <p class="ql-block">商殷墟时期的作品—活环链玉神人。神奇之处在于用掏雕法雕刻的三个活动玉环,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采用此工艺的玉器作品,是江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的龙纹璧,老远就被她的光泽和无暇吸引,站在这块璧前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温润如玉,璧上有油油的光,而且感觉是柔软粘绵的,她的材质是和田羊脂玉,是我觉得展厅里最美的一块玉璧。</p> <p class="ql-block">龙凤纹圭(戈)即商时的戈,西周改制为圭。其中的故事是周克商后,对同姓和异姓族人分封,主要就是玉圭和玉璧册命,诸侯王离世后将册封的器物一起带走。</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的项圈,华美隆重,可能是祭祀时带着的饰品吧。</p> <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双身兽面纹璧 陕西出土,直径48厘米,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的最大的战汉玉璧。主体是四组双身兽面,兽面两侧是凤鸟纹,内圈是饱满的谷纹装饰。在璧侧还有篆书“六百六十一”这块玉璧上大大小小不少修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神兽纹环 通体晶莹洁白,透亮得像玻璃一样,(相机在灯光下拍出偏黄)环体为一圈旋转的云气,各种神兽排布其间,柔美的云气和遒劲的神兽呈现刚柔并济动感的美,是战国时代楚人的杰作(安徽巢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很小很精美,宽大的长袖,玲珑的身形看到时真是非常惊艳!拍照时靠的太近模糊了(战国晚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玉铺首 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收藏 ,上半部是龙和兽面,下半部是谷纹玉璧,两部分用玉环连接,构思巧妙(战国晚期)</p> <p class="ql-block">龙首衔环双身玉带钩,也来自于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我经常看得一惊一诧地,是因为老是琢磨古人是怎么想出这些精巧的创意来的。</p> <p class="ql-block">龙首珩 珩和璜外形相似,究竟在用途和规制上有什么区别,我也没有搞清楚</p> <p class="ql-block">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上图的玉佩两个环竟然是可以活动的,下图两个玉环都镌刻着绞绳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谷纹玉珩(仪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仙人骑天马 神兽玉壶,西汉时期,这两件及下一组的玉器虽小,但都属于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辟邪神兽</p> <p class="ql-block">玉卮 战国晚期,由一整块玉雕琢而成,正面是展翅凤鸟,凤翅和凤尾排布勾连云文,正面横向螭虎,后背雕有虎銴,设计至美,只是盖子遗失,这件作品被研究者称为无价之宝,藏于巢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非常重视玉文化,在国家祭祀和贵族墓葬都有圭璧组合,是国家礼制的组成部分,这块玉璧出土于徐州狮子山</p> <p class="ql-block">东汉螭虎出廓璧 上端两只螭虎,下端谷纹玉璧,典雅大方,藏于河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 云气双龙玉饰 盘曲的S </p><p class="ql-block">形龙身,鬃毛飞扬,威风凛凛,充满力量。徐州狮子山出品</p> <p class="ql-block">S形玉龙饰 来自徐州狮子山,个人觉得这个简约大气,谷纹为身,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 玉组佩 徐州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个玛瑙和玉饰组成的腰带,看时只觉得耀眼,没有注意旁边的标注</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 西王母神瑞 叠胜型玉座屏 东汉 由四块屏片组成 ,两端有榫,插入叠胜卯内,两屏正中西王母,神人、鸟兽排布两旁,是目前唯一的四屏玉座屏</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长乐谷纹玉璧,东汉出品,估计乾隆爷喜欢,给加了个顶。故宫馆藏</p> <p class="ql-block">宜子孙出廓璧 东汉 扬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玦”称为佩,主要是男子悬挂于腰间,是盛装的一部分,这几个蝶形佩来自不同地区。</p> <p class="ql-block">玛瑙环,东汉 河南洛阳博物馆 色彩花纹都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红玉髓原来是这样的颜色,是玛瑙的一种,这是西汉时期,出土于江西海昏侯墓</p> <p class="ql-block">宝石微雕串饰 东汉 这时候的玉器件除了祭祀、摆饰,还可以随身携带,保佑主人驱邪纳福、平安健康的意思。一般都是神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文物 东汉时期的玉樽,图案两层,上层有天际的飞龙、西王母、仙人,下层有羽人、螭虎、神兽、灵芝,配以流云衬托,精巧灵动,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洛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研究者认为牙璋是夏部落使用的一种特殊玉器,是二里头时期国家政治的物质象征,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发现牙璋的踪迹,说明当时这种器物在华夏的巨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镶嵌宝石的玉带 在唐朝早起,玉器的装饰设计工艺更加精致丰富,加上丝绸之路东西方的交流,很多异域宝石进入中国市场,玉器制作更加精美。西安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镶玉嵌宝石鎏金银漆盒 名字很长,把这个盒子的构成要件都包括了,唐晚期至五代出品,发现于内蒙古通辽,稀有的材质加精湛的工艺诞生了一件传世精品</p> <p class="ql-block">高士抚鹿图玉饰 晚唐作品</p> <p class="ql-block">海水云龙纹玉炉 宋 故宫博物院藏品 ,造型仿青铜簋,图案是当时流行款式,体现了宋代仿古不泥古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水晶念珠 北宋 上海博物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青玉镂雕 松下仙人 宋 故宫藏品 繁杂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孔雀园林玉图画 宋—金时期,南博藏品,是一个立体花苞型玉块,玉皮的颜色雕出一只孔雀,周围一圈花花草草,如此精妙的设计也不输于台北的大白菜玉雕吧。</p> <p class="ql-block">琥珀双鱼盒子和交颈鸿雁玉饰,难得一见的血珀和和田白玉,是不是某大户人家的结婚陪嫁呢</p> <p class="ql-block">镂空透雕 “春水”,小小的一块玉上雕有荷、芦苇、海东青、鹅,一派春江水暖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鱼戏莲图 金—元时期,首都博物馆藏,这条鱼太肥了,猛一看以为是猪藏在荷叶里</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玉牌和玉扣,南博藏 </p> <p class="ql-block">明 玉佛 及玉炉、玉瓶、玉盒,南博藏,玉炉仿青铜簋,古意盎然,玉瓶插香匙或香箸,瓶身雕有浅浮雕螭虎,白玉盒子盒盖和盒身是子母口,用来存放香料或印泥。</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书桌摆设,养眼!</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碧玉仿古雷纹瓶 故宫藏品 体型硕大,用碧玉仿青铜色泽惟妙惟肖,细密匀称的雷纹不知耗费了多少能工巧匠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白玉带盖方壶 端庄大气,屏息静气看了又看。</p> <p class="ql-block">碧玉炉 香盒 玉炉里不知道能点香吗?</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的粉红宝贝—仿古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芙蓉石是水晶的一种,因质地较脆,打磨时易碎难以雕刻大件器物,这么大件的芙蓉石制品难得一见。猜想在养心殿幽暗的光线下有这么一个晶莹剔透、温润玲珑的玉炉,屋子里也多了一点亮色吧。</p> <p class="ql-block">仿古白玉熏炉</p> <p class="ql-block">碧玉瓶 插香匙和香箸</p> <p class="ql-block">硕大的碧玺和翡翠扣 连环玉环扣</p> <p class="ql-block">被认为是世上最美的翡翠挂链,108颗几乎看不出色差的翡翠珠加四颗粉色碧玺组成</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制临王羲之帖玉片,一套四册,正反两面</p> <p class="ql-block">明隆庆年间 玉爵 龙纹玉盂 纯金打造的金盒,盒底铭文用金二十八两六钱,只是金盒上繁密的花纹让人叹为观止。北京十三陵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金蝉玉叶饰件 明 南博藏 一寸左右,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的金簪,镶宝嵌玉佛金簪,北京十三陵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明镶宝石乌纱翼善冠 十三陵定陵万历棺椁内出土,想象当年皇帝带着这样的帽子是不是觉得也蛮花哨的</p> <p class="ql-block">以圭和璧作为此展的收官之作,也许是体现中国几千年来礼乐传世的安邦定国之道</p> <p class="ql-block">圭为六瑞之一,是古时重要礼器,乾隆御制《圭瑁说》,对圭和瑁的形制和功能做了考据,写成一篇四百多字作文,镌刻在这青玉圭上。</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碧玉兽面卧蚕纹璧</p> <p class="ql-block">虽然从开馆看到闭馆,但也是觉得只是匆匆一瞥,边看边惊叹边拍照,有些因为拍得模糊没有编进来。难得遇上这样的饕餮盛宴,编此留着慢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