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艰难岁月中的温情与坚韧

网络作者

<p class="ql-block">第二章:艰难岁月中的温情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唐县镇的老街,东西三里长,南北一里多宽,十字街是它的中心。街的西头靠河边,青石铺就的路面,灰蒙蒙的房屋,古老而沉静。当夕阳洒下金色的余晖,街西头的河边,蝉翼般的金纱铺展开来,杨柳枝条轻轻垂下,增添了一抹色彩。小河清澈见底,黄沙石清晰可见,小鱼儿们悠然游动,自由自在。夕阳西下,这条古老的小河被赋予了神秘的面纱,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唐县镇的农副产品交易在十字街进行。农历逢单的日子是冷集,而逢双的日子则是热集。益国他们家常常在热集时购买养猪的饲料、麦麸、谷糠、红薯等农产品。每逢节日或年关,腊八之后,十字街变得热闹非凡。货币交换的人们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即使是自行车也无法正常通行,只能绕道而行。</p><p class="ql-block">山村的夜晚别有一番情趣。当你静下心来,可以听到草丛里的蟋蟀声、河里的蛙鸣声、树林里的猫叫声,还有公鸡和母鸡在窝里的欢闹声。这些声音如此温馨、嘹亮、婉转,有谁见过这样的歌唱团,它们配合得如此默契,无需指挥。</p><p class="ql-block">夜里的萤火虫成群结队地闪烁着,益国与弟弟偶尔抓几只放在白色玻璃瓶子里。天上的星斗密密麻麻,北斗星清晰可见,仿佛是一颗颗银钉钉在青石板上一样。有大有小,亮晶晶的,忽明忽暗。父亲在煤油灯下准备第二天出行干活的工具,上电线杆用的铁爬子、横担、铁丝、包线等等。</p><p class="ql-block">在那寂静的丘陵山村,父亲早出晚归,辛勤维护着分配给他的500多根电线杆子。无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电闪雷鸣,白天时刻坚守维护通讯线路畅通。深夜,全家人熟睡时,尤其是遭遇暴雨电闪雷鸣时,或者是冰天雪地时,“通讯线路故障台”经常通知父亲外出排除线路故障。父亲必须尽快赶到现场排除故障,尽管他尽量轻手轻脚,全家人还是为他担心着。即使没有故障的时候,父亲也要抓紧时间维修线路,发现破损的电杆、电线、隔电子、拉线等通讯设备破旧时就要及时更换。每逢夏天,他还抓紧时间将电杆杆根除腐后涂抹上沥青防腐。</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劳动人民,不会计较个人及家庭得失,只知道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们的奉献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父亲有时带着干粮和军用壶装着的温白开水外出干活;有时是母亲带着子女为父亲送饭;有时父亲外出走远了就在村庄农民家搭伙吃一餐饭。父亲遇到一些小项目就自己尽量干大项目则由邮电工程队去干。</p><p class="ql-block">一家人过着平凡艰辛、紧张的生活却也朴实真挚。1962年家里添了一个妹妹益铃她吸取了父母的优点很漂亮父母将她视为掌上明珠非常宠爱她取名叫益铃兄弟俩也逗着她玩…</p><p class="ql-block">父亲爱岗敬业热爱祖国、热爱党的通讯事业他把艰辛困苦当作快乐始终面带微笑。然而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简单粗暴非常严厉甚至经常性的拳打脚踢显示出父亲这个人不同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粗暴的性格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大城市里当过幼师喜欢小朋友喊几个小同学来玩吧一起捉迷藏你藏在阁楼上她躲在桌子下边抓的抓跑的跑欢声笑语益国还学着吹笛子口琴还学拉二胡口琴是上海大姨妈寄给他的“上海国光牌”口琴。益国家后门后院对面一家有个少年比益国大7岁因为2岁多时玩子弹炸伤双眼半失明大家叫他“瞎子毛”他经常在家里拉二胡并且自制二胡“瞎子毛”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只剩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家里很困难他们为了节约很少时间打开电灯。益国父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一些东西或零花钱“瞎子毛",并通过开邮件车的司机张师付把药带到了随州的唐县镇。</p><p class="ql-block">“瞎子毛”的眼睛状况有所改善,能够在朦胧中看到影子,但视力仍未完全恢复。同学们非常喜欢到益国家里玩,益国和弟弟益勇都是少先队干部。母亲经常拿出山里的特产来招待客人,香瓜甜,花生香,红枣是当地的特产。每年晚秋的晒干季节,簸箕里的红枣、红辣椒、蜜枣、萝卜条、红薯片都让人垂涎欲滴。这一切都为山村街东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p><p class="ql-block">1964年,益国的弟弟益军出生。虽然他营养不良且比较瘦弱,但喜欢哭闹。不过,益军天资聪颖,兄弟俩教他数钱、学习数数字、识字,他很快就学会了,非常有趣且能逗人开心。</p><p class="ql-block">益国的父亲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他曾多次与当地邮电局的局长商量,将他们家后院的后墙打通,装个后门,再养几头猪。每到过年过节时,他们家就会杀猪,并将猪肉分给邮政局内部的职工和工人。</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分猪肉时,邮电局内部职工之间出现了矛盾。有些职工先拿到的猪肉比较好一些,有些职工稍后拿到的猪肉就差一些。由于局长的疏忽,还统计掉了两名临时职工。</p><p class="ql-block">每次杀猪后,父母亲都会把猪内脏留给屠夫们,并付给他们工钱。而他们家拿到的则是别人都不要的最后一份猪肉。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地对待大家,父亲决定采取抽签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他将原来17个人改为19个人,并采取19个阄的方式,将两匹猪分解成19个等份并编号,让大家抓阄后对着编号领取猪肉。</p><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中有一段战国政治家吕不韦的原文:“平出于公,公出于道”。译文为: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p><p class="ql-block">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个老实巴交的技术工人就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待人公道。无论对待正式职工还是对待老百姓临时工,都要一视同仁地对待。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人帮助益国兄弟俩打猪草、出猪粪挑猪粪、给猪窝换草、饲养喂食等等。这些又脏又臭的活主要是益国和二弟益勇来干。</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益国家子女们就是这样随着父母亲支援三线建设的。</p><p class="ql-block">唐县镇的年关总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每到年关,满街都可以看到各家门口翻滚的油锅,里面有麻花、麻叶皮,还有在菜籽油锅里翻滚的油条。益国家里的柴火灶里,蒸笼格上铺着父亲提前采摘好的干松柏树枝,再放上馍馍包子蒸出来。灶灰堆里还埋着土罐鸡汤和红心红薯。</p><p class="ql-block">益国家的年味里,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就是同学们的父亲在铁匠铺里打铁卖开水。父亲将烧红的铁块像捏面团似的打成方方圆圆,一会打个镰刀,一会儿打成锄头。飞溅的火花撒向四周,仿佛在为新年的到来而欢呼。</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农村对“过年”的说法不一,各有各的讲究,特别是全国56个民族至少有56个讲究。唐县镇有老人传说,有怪兽会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从深山中出现,来到山镇里吃人。虽然人们想赶走“年”,但是他们却束手无策。然而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镇子里,告诉人们,“年”怕响声,怕红色。于是人们就玩龙船、舞狮子、踩高桥、放炮竹、贴红色春联,把“年”给赶跑。玩龙船、舞狮子到谁家门口,谁家就要燃放烟花爆竹,赶走“年”。每到邮电局门口,多数人都是躲躲藏藏,父母亲都会出去送红包,图的是来年吉利。</p><p class="ql-block">现在过年时,晚上家家户户吃团圆饭,收看电视春节晚会。到了12点的时候,那个鞭炮声震耳欲聋,比打雷的声音还要响亮。除夕夜晚上真是太热闹了。到了正月初一的的时候,新年第一天的情景与除夕夜相比显得有些冷清。这一天,孩子们要向大人拜年才能拿到压岁钱红包,然后去买炮竹、燃放烟花。而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大家又要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吃过元宵就说明春节已经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唐县镇的春节充满了过年的味道,而且有很多习俗。其实,一条老街就是几千年来通过劳动积累的历史文化长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