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伟大的转折

高飞

<p class="ql-block">1934.12中央红军向国民党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p> <p class="ql-block">进军遵义</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p> <p class="ql-block">1月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袭占遵义城。</p><p class="ql-block">1月12日,毛泽东和朱德等参加在遵义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操场举行的遵义全县民众大会。在大会上发表演说,讲述共产党与红军的各项政策,指出共产党愿意联合国内各界人民、各方军队一致抗日,强调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大会宣布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1月9日,毛泽东随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同张闻天、王稼祥住在遵义新城古式巷原黔军旅长易少荃的宅邸。</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遵义会议会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p> <p class="ql-block">  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会议室</p><p class="ql-block">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壁柜(原物),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p> <p class="ql-block"> 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有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还有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及翻译伍修权也列席会议,共计二十人。</p> <p class="ql-block">  会议由博古主持。他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作了一些检讨,但主要还是强调种种客观原因。周恩来作副报告,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p><p class="ql-block">随后,张闻天代表他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尖锐地批评“左”倾军事路线。</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发言主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批评博古(秦邦宪)在向大会报告中谈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强我弱等观点,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p><p class="ql-block">2、指出博古和李德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运动战,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支持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从而被敌人以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使红军招致损失。</p><p class="ql-block">3、强调博古李德的这一路线,同红军取得胜利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是完全相反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于2月8日经政治局会议通过后印发。</p><p class="ql-block">决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肯定了毛泽东根据战争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会议提出,改变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采纳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确定红军北渡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取消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p><p class="ql-block">会后,中央常委分工,由张闻天替代博古负总责;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是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召开的,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而是集中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p> <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参加者关于会议的论述</p> <p class="ql-block">大会秘书处 (军委参谋部)的办公地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住址</p> <p class="ql-block">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东头第一间,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室内按原貌陈列,一张浅红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铺着白色粗布垫单、一床灰薄被、一床棕黄色的老式俄国毯。室内一角有一对铁皮公文挑箱。窗下的红漆九屈桌上有铁座马灯、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红蓝铅笔等物件。壁上挂竹斗笠、狗版手枪(康克清所用)、望远镜以及朱德和康克清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窑洞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九屈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美孚罩子马灯、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铅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枪、望远镜与竹斗笠。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帧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的历史照片为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p> <p class="ql-block">杨尚坤、彭德怀住房</p> <p class="ql-block">彭雪枫住处</p> <p class="ql-block">与会代表住处</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突破乌江战斗中发挥出关键作用的迫击炮</p> <p class="ql-block">李德用过的匕首</p> <p class="ql-block">聂荣臻长征时使用过的左轮手枪</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长征时使用过的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时使用的德制马灯</p> <p class="ql-block">陵园正中,用遵义的红砂石为邓萍建造一座墓室。上述工程于次年竣工,清明节专门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龙山砌墓室内,同时亦将找到的其他红军烈士遗骨迁葬此地,群众见此景,自发地称之为“红军山”,实为“红军烈士陵园”。市政府为此批准设立了陵园管理所。经过多年的改扩建,现有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烈士牺牲纪念雕塑、钟伟剑烈士雕塑、红军坟、红军卫生员铜像、在黔牺牲烈士英烈墙、青松堂(骨灰堂)、翠柏园(陈列室)等纪念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范围为103亩。始建盘山车道和289步石阶(后经改建为316步),由湘江边的公路直通陵园的纪念活动坪场。陵园正面碑正面是邓小平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后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红军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红军山烈士陵园由“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烈士之墓”、“红军坟”、“青松堂”、“翠柏园”、邓萍烈士牺牲情景雕塑、红军卫生员给穷人治病情景雕塑、钟伟剑烈士雕塑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红军烈士纪念碑”: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而修造。整个碑高35米,碑上镌刻着1984年11月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碑的外部由四个头像托着一个大圆环,四个头像代表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圆环外面有28颗星,寓意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的夺权历程(1921-1949)和遵义会议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  邓平,男,原名“邓萍”。邓平墓修建于1958年,墓字铭为张爱萍将军题写。由正墓及左右侧室组成,呈凸字形,主墓高6.6米,宽12.6米,长6.8米,左右侧室各高3.9米,宽4.5米,长4.3米,均以方整红砂石扣砌成。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敌军流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27岁,是红军在长征中牺牲职务较高的一位高级将领。邓萍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时任的国防部长、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关怀下,经各界人士的调查,在老城干田坝找到的。</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满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万绿丛中,里面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平同志的骨灰。山上还有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红军坟”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红军坟”:是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烈士墓,墓名是毛泽东手体集录。龙思泉,广西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中共,曾任连、营卫生员。红军一战遵义后,在遵义东南桑木垭为群众治病时牺牲,曾一当地度被群众传为救苦救难的“红军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面葬着一位当年为遵义人民治病而惨遭敌军杀害的红军卫生员。</p> <p class="ql-block">不一样的湘江:遵义的母亲河湘江。遵义湘江发源于遵义市老城区西北娄山山脉金顶山南麓,缓缓流过遵义市中心城区,在播州、开阳、瓮安交界处的三星场注入乌江。湘江的水资源丰富,是遵义市的主要水源,流域内有众多引水工程及中小型蓄水型水库工程,因此被称为遵义市的母亲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