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修吕祖庙碑记》的重现及史料钩沉

仰贤居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在西和县城南关“城隍广场”施工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通碑刻,随即联系了相关部门。在接到消息后,市、县文广旅局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赶到现场。经辨识,这块碑刻名为【建修吕祖庙碑记】(图一),刊立时间为清代嘉庆12年(1807),碑文的撰书者周宅仁,时任西和知县。当天这通碑已移至城隍庙院内妥善保存。</p> <p class="ql-block">  <b>一【建修吕祖庙碑记】的佚失、重现</b></p><p class="ql-block"> 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走访了解和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发现,这通碑最早见载于民国11年(1922)王访卿编纂的《重修西和县新志》卷四&lt;祠祀&gt;:“东岳庙(图二),在北城壕外,牌坊外倚北吕祖庙三楹,嘉庆十二年知县周宅仁创修。”这与碑文中叙述的“卜于城北东岳庙内之隙地,敬立三楹”相吻合。按照史料记载东岳庙旧址在今天的西和县北关小学院内,至今仍保留有古建筑一座。而该碑的发现地点是位于南关的城隍庙旧址,二者之间相距约千余米。那么这块碑又是什么时间,因何原因迁移到城隍庙里,最后又深埋于地下的呢?这还得从民国末期西和县长王汉杰说起。</p><p class="ql-block"> 王汉杰,(1902——1951)、字雄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生于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民国时期曾任甘肃省教育厅科员及督学,《西北新闻日报》通讯主编、编辑,甘肃省政府民众联合处科长兼财政督察处稽核科长,军事运输处总务课课长,《抗敌报》社长,甘肃省第四区专员公署宣传科长、兼任天水三青团西和分团干事长,天水、皋兰、静宁、民勤县长。他为人刚直清廉,每到一地都有所作为,积极改革弊政,力所能及地造福一方,颇有政声。民国31年(1942)春调任西和县长,期间曾以办教育成绩卓著,被国民政府记功两次。他还十分关心和注重保护地方文化。当看到县城和周边不少村庄里都散落着大量古代碑刻,由于缺乏保护措施,长年遭受风雨剥蚀,损坏严重。便委托地方文化名人、时任民众教育馆主任赵殿举(字子贤,县城北关人,抗战期间担任民众教育馆主任,简称“教育主任”)负责将散佚于各处的碑刻(包括该碑)集中迁移至由旧时城隍庙改建的民众教育馆内,并在原城隍庙过厅里建起了碑廊,为地方保护、保存了不少珍贵的金石遗存。据说一共荟集了约40多通古碑,布满过厅两侧,丛矗如林,故当时人们把这里称为“西和碑林”。</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城隍庙址成为西和县公安局的办公场所。不久在扩建办公用房时,原过厅及部分建筑被拆除,存放于两侧的碑刻散落其间,饱受日晒雨淋。一部分被当作石料,砌入了房基;有些被干警们支在院子里,用作简易餐桌;还有些沦为了垫脚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安局在原址上建起了四层办公楼,散置在各个角落的碑碣有些被填埋于地基之中,有些遭人为损毁,“粉身碎骨”,踪迹无寻。有知情者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修水利设施,县上组织修北渠(即从晚家峡水库引水至西峪的一段水渠,渠迹至今仍保留)时,曾将散佚在公安局院内的数通碑碣用作涵洞盖板搁置在西峪镇卢水村某处,后来水渠荒芜弃用,这些碑碣亦不知所终。它们的损毁,是研究西和历史永远不可挽回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县公安局、武警中队、检察院等单位相继迁址新建,原址暂时空置。因为历代以来,这片区域集中建起了一大批庙宇寺院,耳熟能详的有文庙、城隍庙、凝禧寺,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古迹富集地带,尤其是金石碑刻类文物的信息量大,所以这块区域的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县委、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调研,倾听各届人士的意见,优选最佳开发方案。最后经县政府决定将这里地下建成停车场,缓解县城停车难的实际;地面建设为文化广场,并于2023年初启动工程实施。</p><p class="ql-block"> 就在《建修吕祖庙碑记》发现后不久,在原地又相继出土了三通碑刻,刊立年代为明清时期。这些碑碣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佚失,深埋于地下近五十多个春秋,虽历经沧桑,却得以完整保留到现在并重见天日,实属不幸中之万幸。</p> <p class="ql-block"> 图一【建修吕祖庙碑记】</p> <p class="ql-block">  <b>二【建修吕祖庙碑记】现状、碑文释读</b></p><p class="ql-block"> 《建修吕祖庙碑记》,该碑圆首方身,通体一石,青色石灰岩质地,碑高142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碑额高28厘米,边宽4厘米。有榫头,长10厘米。碑额无文字,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周边饰有云纹。碑身正文为楷书,书法隽逸清秀,脱俗不凡,撇捺之间尤显欧体风骨神韵。碑文竖刻,共15行,满行40字,每字约3厘米,共368字,详细记载了吕祖庙创建缘由、经过,碑文中还罗列了参与吕祖庙创建的几位关键人物,为研究地方人文事迹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碑面受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等原因,虽斑驳脱落,但字体轮廓仍清晰可辨,碑背无文字。</p><p class="ql-block"> 碑文 </p><p class="ql-block"> <b>【建修石祖庙碑记】</b></p><p class="ql-block"><b> 历古以来,名仙夥&lt;1&gt;矣,而崇祀者绝少。惟纯阳吕祖之祀,所在多有,非以其灵迹特著,为人感慕而不已哉?然亦祗①民间私祀,而未入祀典②。嘉庆十年中,淮堤奔決,我皇上悯民昏垫&lt;2&gt;,派员修堵,幸得吕祖阴助,迅速成功。河督奉闻,敕建宇于清江浦,加封尊号,春秋致祭,以答仙灵。凡民间之私祀者,听其供奉,而吕祖始入祀典矣。</b></p><p class="ql-block"> <b>闻之《礼》:“能捍大患、御大灾者则祀之。”今吕祖默助淮工、劢相国家&lt;3&gt;、安辑&lt;4&gt;人民,正所谓捍旱、御灾者也,其祀之也固宜。</b></p><p class="ql-block"> <b>余莅任西和十有一载,其间之贼氛滋害&lt;5&gt;,旱魃为虐&lt;6&gt;,迄无宁岁,民不堪命,恨无术以拯之。窃思仙迹遍天下,苟有灾患,当无不大显其灵,为民捍御者。缘恪遵功令&lt;7&gt;,捐俸建庙,卜于城北东岳庙内之隙地,敬立三楹,肖像其中,应时祭享,而邑民亦得以答其诚敬,庶仙灵昭彰于西。遇有灾患,其必为西邑之捍御,定③不爽&lt;8&gt;也。</b></p><p class="ql-block"> <b>是役也,鸠工庀材&lt;9&gt;,土木砖瓦、灰石丹雘&lt;10&gt;、塑绘之费,需金若干,而生员张守泰、进泰之父张抡元愿捐赀百金;武举苏遇泰亦捐金五两,以襄其事&lt;11&gt;,余喜而允之。于④嘉庆十一年九月动工,天寒而止,至⑤次年四月告成。虽非宏厰⑥壮丽,亦足以妥仙灵而有余矣。爰叙其创始之由,乃知斯庙之建,所以上承圣意而下念民瘼&lt;12&gt;,非徒为矜奇好异&lt;13&gt;以奉若乎仙道也。是为记。</b></p><p class="ql-block"><b> 知西和县事、汶江周宅仁 立并撰</b></p><p class="ql-block"> <b>大清嘉庆拾二年岁次丁卯孟夏月望三日&lt;14&gt;穀旦</b></p><p class="ql-block"> 缺佚补记</p><p class="ql-block"> ①祗,②典,④于,⑤至,在朱绣梓篡《重修西和县志》及个别地方文献资料中缺失,今以原物对照,予以补漏。</p><p class="ql-block"> ③碑刻为“定”,在朱绣梓篡《重修西和县志》及个别地方文献资料中录为“知”,予以更正。</p><p class="ql-block"> ⑥碑刻中为“厰”,在朱绣梓篡《重修西和县志》及个别地方文献资料中录为“广”,予以更正。</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lt;1&gt;夥 音( huǒ),义为“多”</p><p class="ql-block"> &lt;2&gt;昏垫 是指困于水灾,亦指水患,灾害。</p><p class="ql-block"> &lt;3&gt;劢相国家 “劢”音mài,义为努力、尽力。“劢相国家”一词语出《书·立政》,原句为“用劢相我国家”,义为:使尽力治理我国家。</p><p class="ql-block"> &lt;4&gt;安辑 义为“安定和睦”。语出《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消救灾眚,安辑黎元。</p><p class="ql-block"> &lt;5&gt;贼氛滋害 “贼氛”指敌人的气势、凶焰。“滋害”指滋扰祸害。这里指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军在西和攻城掠村,祸害百姓。</p><p class="ql-block"> &lt;6&gt;旱魃为虐 “旱魃”古代传说中能制造旱灾的怪物;“虐”,祸害,指天旱无雨,灾情严重。语出《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p><p class="ql-block"> &lt;7&gt;恪遵功令 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p><p class="ql-block"> &lt;8&gt;不爽 即不差。语出《诗经.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寿考不忘。”</p><p class="ql-block"> &lt;9&gt;鸠工庀材 “鸠”,招聚;“庀”音pǐ ,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p><p class="ql-block"> &lt;10&gt;雘 “雘”,音huò。雘本义为红色或青色的可做颜料的矿物,这里泛指好的彩色,如丹雘。</p><p class="ql-block"> &lt;11&gt;以襄其事 指辅佐和帮助办理某件事。</p><p class="ql-block"> &lt;12&gt;民瘼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瘼。”</p><p class="ql-block"> &lt;13&gt;衿奇好异 同“衿奇立异”。矜:夸耀;异:差异,不同。夸耀新奇,立论与人不同。比喻观点新颖,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lt;14&gt;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孟夏月望三日 即公元1807年农历4月13日。</p> <p class="ql-block">图二 西和东岳庙主殿 (王虎 1994年摄)</p> <p class="ql-block">  <b>三【建修吕祖庙碑记】在地方文献资料中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 &lt;1&gt;该碑最早见载于地方文献史料是在民国11年《重修西和县新志》(手抄本)</p><p class="ql-block"> 民国10年(1921),湖南道州籍人何积祜任西和县知事。何县长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薰陶,不仅写得一手精湛的书法,还有潜心研读方志的嗜好。他每到一地,都要索取方志阅读。他发现西和从乾隆39年(1774)以后近150年间都没有修纂过县志,而且仔细阅读之下,乾隆《西和县志》“甄采事实,断制详略,似皆未经措意”,误记、缺讹颇多。于是他委托西和籍人、宣统乙酉科拔贡生、举孝廉方正,时任文庙奉祀官王访卿搜罗材料,详加考订,以另篡西和县志,初订名为《重修西和县新志》。“建修吕祖庙碑记”由此录入该志,这也是该碑第一次出现在地方文献史料之中,修志者还特别标注了该碑的具体位置,即东岳庙内附属建筑——吕祖庙南墙上。遗憾的是这本《民国重修西和县志》(手抄本)仅完成了约百分之七十。由于支持修志的何积祜离任,继任者对修志之事不闻不问,结果,修志一事即被搁浅。此后这“半部县志”一直由王访卿先生的后裔保存。</p><p class="ql-block"> &lt;2&gt;该碑第二次见载于地方文献史料是在民国年朱绣梓编纂的《重修西和县志》</p><p class="ql-block"> 王汉杰在西和任职期间,得知“西和县志”编修延宕多年而未成,感叹之余,“乃一意倡导,筹集经费,择地设局”,委任地方俊士,时任县政府教育局第一科长科长朱绣梓总纂其事,参与分纂、缮写、采访、绘图、校对工作人员达34人。朱先生受委之后,不辱使命,他率领编纂志书的同仁们查史料、汇地情、探古庙、访名山、录碑刻、记民俗,足迹遍布全县各地,搜集的史料积案盈牍。此碑亦被录入该志卷十二艺文志&lt;金石文存&gt;,这是该碑第二次出现在地方文献史料之中。</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在志书收集资料及编撰初稿完成之时,民国36年(1947)王汉杰调离西和,庆阳籍人张孝友调任西和县长,并接续担任县志监修。当时已是内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时局纷乱之际,兵灾匪祸之秋,人们尚能保住性命都已是万幸,谁还为一函区区文字而悬心?但作为主纂人的朱绣梓先生,却矢志不渝,淡然于书斋,潜心修志,硬是凭一己之力,积数年之功终于完成了《重修西和县志》的编纂工作。该志共12卷,20余万字,是史上仅存四部西和县志(康熙志、乾隆志、重修西和县新志和民国西和县志)中最为翔实的一部,遗憾的这部县志当初完稿之后由于种种原也没有刊印,手抄稿本也一直由朱氏后裔保存。</p><p class="ql-block"> &lt;3&gt;该碑第三次见载于地方文献史料是在赵逵夫先生主持编纂的《陇南金石校录》一书</p><p class="ql-block"> 2016——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和籍人赵逵夫主持编纂《陇南金石校录》一书,遂将此碑依西和民国时期的两部旧志记载录入该书,这是该碑第三次见载于地方文献史料。</p><p class="ql-block"> 赵逵夫先生作为从西和走出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着极其深厚的家乡情结,他时刻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发展,长期为家乡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奔走呼号。如今虽年事已高,但他却没有停下脚步和放下手中的纸笔,利用退休后时间为西和、为陇南整理历史文化资料。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位文化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是科学探索的真精神,是传承文化的大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亲手迻录点校的《陇南金石校录》完成不久,赵逵夫先生又萌生了刊印先贤王访卿所纂《重修西和县新志》的念头。该志的手稿一直由王访卿嫡孙王天相老人珍藏,几经磨难,可以说凝聚了王氏祖孙三代人的心血,起初不论怎么做工作都不肯拿出来。赵逵夫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不计劳苦,数次奔波于兰州西和之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部由民间珍藏百年的西和县志才得以面世。书的文史价值自不必说,单从组织编纂、收集资料、初稿形成、颠沛流离近百年的曲折经历来说,就是个传奇。</p><p class="ql-block"> 2018年,《重修西和县新志》被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列为“新编陇右文献丛书”,于同年4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为西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图三 西和东岳庙主殿鸟瞰</p> <p class="ql-block">  <b>四 【建修吕祖庙碑记】刊立的时代背景及西和吕祖庙的规模</b></p><p class="ql-block"> 查西和目前现存最早的康熙、乾隆年间两部《县志》,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并无崇祀吕祖(道教人物,即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记载,只是到了清代嘉庆年间,由于朝廷敕封吕祖,并列入国家祀典,于是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修缮和新建吕祖专祠。</p><p class="ql-block"> 清朝嘉庆9年(1804),朝廷大兴河工,治理运河与黄河。江苏淮安府清河县清江浦,是江南河道总督的驻节之地。据说清江浦吕祖庙应士绅祈祷,特别灵验,于“保障堤防”,有默祐之功。朝廷于是在吕祖原有封号上又加封“燮元赞运”四字,并将清江浦吕祖庙列入祀典。据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六二《礼部·群祀》载:“九年,敕封燮元赞运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庙祀江南清河县。”下有案语说:“神,吕姓,名岩,唐进士,成道济世。元封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至是因祈祷成雨,保障堤防,有求辄应,以清江浦民所建庙宇,列于祀典,敕赐封号“燮元赞运”。并诏令各省原有纯阳帝君庙宇,令该地方士民自行供奉,由礼部通行各省遵照,掀起了兴修吕祖祠庙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周宅仁任职的嘉庆朝前期西和真实的社会现状正如他在该碑文中所言“贼氛滋害,旱魃为虐,迄无宁岁,民不堪命。”此情此景,让身为一县之父母官的周宅仁焦心如焚,“恨无术以拯之。”于是萌发了“窃思仙迹遍天下,苟有灾患,当无不大显其灵,为民捍御者。缘恪遵功令,捐俸建庙”的宏愿。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周宅仁主持,士绅张抡元父子及武举人苏应泰鼎力相助,历时半年时间,完成了吕祖庙的建修工程。</p><p class="ql-block"> 因此,西和吕祖庙的创建,既是遵照朝廷的诏令,亦是周知县忠君体国、慈政悯民爱国情怀的体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更相信神灵的存在。在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摆脱天灾人祸带来的影响时,便也只能向神灵祈求,请求神灵的庇护与帮助。因此,该碑为我们研究民间信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社会功能,更好地保护其文化资源;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西和人民在历史上创造过的灿烂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据该碑记载,初修吕祖庙,位于县城北关东岳庙,共三楹。后来笔者在王访卿纂修《重修西和县新志》卷四&lt;古迹&gt;中查得一些资料:“东岳庙,在北城壕外(笔者注:即今套子口步行街,原为城壕),正庙(笔者注:即主殿,今尚存)三楹,两廊各五楹;牌坊(笔者注:即东岳庙主门)外倚北吕祖庙三楹,嘉庆十二年知县周宅仁创修;倚南新建第六国民学校一处;正东戏楼三间,未载始建年月。”</p><p class="ql-block"> 又据朱绣梓纂修《民国西和县志》卷三106页&lt;建置&gt;载:“吕祖庙,在县治北关,嘉庆十二年建,庙仅一楹,民国三年重修,增至三楹。”为了核实这条记载,笔者曾数次求证于北关村健在的老人,但由于知情者多以作古,后述者多遗漏或语焉不详,收集资料十分困难。因此,两位先贤的记载尤显得弥足珍贵。根据朱绣梓先生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从嘉庆12年(1807)至民国3年(1914)的107年间,吕祖庙或许经历了地震、战乱、匪患,抑或是受到其它不可抗拒力的自然侵害,几经损毁,到民国3年仅剩一楹,同年重修时又增至三楹。但目前没有发现民国3年,乃至1949年以前增修吕祖庙的碑刻或其他文字资料,所以关于吕祖庙因何坍塌、颓废,以及重修缘由、经过、耗资,是谁主持的,参与者都是谁也就成了一个谜,这就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深挖地方文史资料,解开这个谜团。</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田野考察交流中,笔者也获得了一些关于吕祖庙及其它附属建筑毁佚的零碎资料。东岳庙规制为一进两院,主轴线上分别为主门,即牌坊门,1958年拆除;戏楼,为两层木结构建筑,1970年拆除;主殿,又称“正殿”,今旧址及殿宇尚存,为三大开间,高大开阔,悬山顶,飞梁画栋,威武庄严。主殿的两侧有厢房数十间,北侧的厢房拆除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侧的厢房拆除于九十年代末。位于牌坊门北侧的吕祖庙,坐北朝南,为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约3米。早时门柱上亦有木刻楹联一付,惜连同斯庙一起毁于文革之中。</p> <p class="ql-block">  图四 西和城隍庙(1994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  <b>五【建修吕祖庙碑记】的撰书者周宅仁其人其事</b></p><p class="ql-block"> 周宅仁 字居广,号汶江,生于乾隆8年(1743),四川安县人。乾隆33年(1768)戊子科举人,嘉庆元年(1796)2月掣得广西柳州府马平县知县。嘉庆元年(1796)4月调任甘肃巩昌府西和县知县,嘉庆13年(1808)告病归籍。</p><p class="ql-block"> 周宅仁在西和任职达十三年之久,是清代西和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县。他为人坦率、平和、正直,不事雕饰。莅任西和之初,首先深入民众,访察民情。当时县里征派及差务繁重,加之“衙蠹啮我窘黎,殊堪痛恨,民不堪命”。他深悉其弊,为减免百姓之苦,屡次向上级请命,于嘉庆2年6月刊立《奏免差务章程碑》,以期“无误于公,有便于民;用泐贞氓,划一办理,以垂久远”。</p><p class="ql-block"> 周宅仁在西和任职期间的另一功绩就是创办团防,操练乡勇,保境安民。早在乾隆末年,以白莲教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便波及到与陕西接壤的阶州(今陇南市武都区)、成县、西和等地,给清廷的统治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嘉庆元年(1796)4月,周宅仁临危受命,调任西和县令。他采取编保甲、重治安、修军器、固城防,组建团防乡勇、军民亦耕亦战、亲自率队巡逻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西和成为防御白莲教起义军向西北发展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嘉庆3年(1798)正月22日,白莲教在川陕发展的一支起义队伍,在起义首领张汉潮、张士龙、张天伦的率领下先攻克阶州(今武都),后张士龙、张天伦率众转战徽县、成县、两当、凤县;张汉潮率队约千余人从武都经礼县草坪、雷坝,屯兵于西礼交界的白草山,直逼西和县城。周宅仁急令临近的冯家沟(今西和县姜席镇冯沟村)乡勇首领王元佐率领人马奔赴白草山,堵截犯境之敌。最终寡不敌众,王元佐与所率乡勇一共44人遇难。</p><p class="ql-block"> 王元佐殉职后,周宅仁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凭吊王烈士三十韵》,并勒石镌刻于王元佐墓前(此碑现存姜席镇冯沟村王氏祠堂)。</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石刻文献的历史已超过两千余年。除了记录历史事件,从碑刻的规制,以及内容、书法、刻工,甚至摆放的位置,都被赋予个人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秩序。</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包括该碑在内的西和诸多碑刻经历了迁移、毁佚、破坏,以及修缮的复杂传承过程,一些原来方志中记载的碑刻已不见踪迹,惟这几块碑碣得以重见天日,堪称一大幸事。城隍庙管理人员赵孟、刘元元等人说:待广场建成之后,他们准备把这几通碑复立在最显著的位置,得以保护流传。他们的善行义举让人肃然起敬。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碑碣将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化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 方寸之心,一时之事;岁月不语,惟石能言。【建修吕祖庙碑记】碑文语言精炼,行文大气,对于研究清代典祀制度以及考察西和地方人文事迹,民间崇祀信仰等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 王访卿纂《重修西和县新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4月。</p><p class="ql-block"> 朱绣梓纂《民国西和县志》,西和县志办内部资料 蒲公英、蒲立校注 2006年 7月。</p><p class="ql-block"> 西和档案馆藏【04-7-1】宗档案</p><p class="ql-block"> 杨芳灿纂修《嘉庆安县志》、同治3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 夏时行、黄恺公纂修《新修安县志》、民国27年(石印本) 国家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二十世纪20年代 国家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 赵逵夫主编《陇南金石校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宅仁 撰《凭吊王烈士三十韵》碑刻</p> <p class="ql-block">  位于姜席镇冯沟村的“王氏祠堂”碑刻</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 力 男,甘肃西和人。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第十届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和县收藏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