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深圳古村(3):观澜古墟

红枫

<p class="ql-block"><b>2023年12月17日来到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新澜社区的观澜古墟。观澜古墟起源于清朝中期,兴盛于清末民初,是深圳市现存最为完整的客家风格历史街区,属深圳“四大名墟”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总建筑面积约21073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260多年前,由于中原战乱,客家人迁入观澜,形成了墟市的雏形。观澜古墟是当时外国商品进入宝安、惠阳、粤北地区,以及内地商品出口国外的中转站。在当时,素有“小香港”之称,是宝安、惠阳、粤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b></p> <p class="ql-block"><b>观澜古墟,本地人又称之为“观澜老街”、“观澜老墟”,大约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近二十多年来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观澜古墟丧失了其原有的商贸流通功能并被逐渐废弃,“墟”在观澜客家方言中读作“hi”,观澜客家人把“赶集”称为“投墟”,这是观澜客家话的特征词。观澜古墟虽然立墟于清代早期,但现存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以后至近现代时期,街巷格局基本完整,是深圳市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墟市类型遗产。</b></p> <p class="ql-block"><b>观澜古墟的兴衰展现了明清鼎革之际客家举族迁入、广州“一口通商”世界白银涌入、清末民初之时华侨返乡经商等中国近现代开放历程,被称为“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b></p> <p class="ql-block"><b>观澜古墟是集中呈现客家社会生活、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客家居民楼和西洋民居楼数百座。观澜古墟不少商家原是归国华侨,因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观澜古墟的建筑多为客家人常用的夯土结构,本身简单、朴素,没有过分华丽、宏伟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观澜古墟街巷至今仍保持着岭南客家老墟市繁盛时期的布局和风格,集中保留并展示了深圳历史上客家人的社会经济、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和民俗风情。</b></p> <p class="ql-block"><b>碉楼是观澜古墟里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当年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为抵御盗贼骚扰修建的。</b></p> <p class="ql-block"><b>观澜古墟依然保留着深圳唯一一家侨批局旧址“宝安县利源侨批局”。侨批,又称“银信”,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也是海外华侨与家人、家乡、祖国紧紧相连的纽带。相关资料显示,该侨批局巅峰时月均批银数达四万多银元,服务华侨人数累计有8000余人,几乎包揽了整个观澜地区及东莞部分地区的侨批寄送业务。</b></p> <p class="ql-block"><b>图中图片均为本人在观澜古墟用手机拍摄,由于阴天,照片平淡,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