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北朝考古博物馆

墨玉

<p class="ql-block">  如果在邯郸你的时间只够看一家博物馆,我会推荐磁县的北朝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是非功过青史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驼铃悠扬北方来。</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7日我与先生一家人来到邺城磁县,邯郸下辖的磁县有一座在文博圈广受赞誉的北朝考古博物馆。我们一行参观了这被严重低估的我国唯一的北朝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官方博物馆介绍视频</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乱世。从386年北魏建立,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中国历经了近200年的南北朝分裂。北朝的土地上历经了北魏、西魏和东魏、北周和北齐,直至577年北周统一北方,融合与纷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东魏和北齐将都城设置在了磁县境内的邺城,使邺城成为北朝时期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繁盛程度不输洛阳。同时,东魏和北齐皇帝和王公贵族死后也埋葬在邺城以西数十里处。时至今日,邺城遗址和大部分墓葬已被发掘,出土了还算丰富的器物和随葬品。其中大部分就展出在这座北朝考古博物馆里。</p> <p class="ql-block">  北朝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总投资1.66亿元,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囊括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陈列出那尘封了1500多年的北朝岁月。</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院落,高大的《丝路驼铃》雕塑映入眼帘。这座骆驼雕塑高11米,距离大门56米。早在1500年前邺城(磁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11"这个数字是寓意着"一带一路","56"这个数字寓意着中国56个民族团结进取、亲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这尊骆驼雕塑取材于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一件陶骆驼珍品,是在陶骆驼珍品的基础上放大20倍制作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骆驼雕塑头微微昂,目光远眺,传神有力,静中有动。其后腿站立,前左腿跪地,右腿蹬地,背上满载着的帐具、酒壶、大雁等物品,宛如整装待发、蓄势前行之状。骆驼,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一带一路文明的重要使者。基座四周的浅浮雕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贸文化的大交流和胡汉民族的大融合。</p> <p class="ql-block">  磁县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与传说的地方,磁县境内有大量的古墓,7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考古证实,当地群众称这些古墓群为“曹操七十二疑冢”。自二十世纪开始,考古队员在磁县不断发掘出高规格墓葬,经专家研究确定为北朝墓群。</p> <p class="ql-block">  磁县境内有北朝墓群共有 134 座,分布在全县 8 个乡镇 38 个自然村,是东魏、北齐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墓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发掘清理了 19 座墓葬,墓主人身份均为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p><p class="ql-block"> 2021 年磁县北朝墓群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北朝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之所以冠名为“北朝考古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内展示的文物都是北朝考古的成果,在全国考古类博物馆建设上是第一个冠名“考古”的博物馆。与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相呼应的是南京的“中国南朝考古研究中心”,在国家南北朝考古研究上,磁县和南京形成了南北两个对标,奠定了磁县在全国文物考古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中纷乱与繁华、豪迈与温婉交织,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礼仪、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等快速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是我的历史知识中严重欠缺的一页,望着恢宏的博物馆,我迫不及待的走进去补课。</p> <p class="ql-block">序厅、第一展厅介绍视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馆内展陈共分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序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大型雕塑走向隋唐</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展厅</b></p><p class="ql-block">煌煌帝都——北朝历史与考古</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展厅</b></p><p class="ql-block">浩浩典仪——东魏北齐的陵墓礼仪文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展厅</b></p><p class="ql-block">泱泱文明——东魏北齐社会生活与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特别展厅</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择期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湾漳北朝壁画</p><p class="ql-block">馆藏的千余件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主要是东魏、北齐出土的文物,胡人陶俑、古罗马金币等,展现了1500多年前的民族融合的北朝岁月。</p> <p class="ql-block">序厅</p><p class="ql-block">一进序厅,“走向隋唐”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它诠释了整个博物馆的主旨,周围栩栩如生的群像雕塑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博物馆参观要点介绍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煌煌帝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北朝历史与考古</b></p><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从平城到洛阳</b></p><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邺城时代的邺城</b></p><p class="ql-block"> <b>内容梗概</b></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概述北魏历史的版面,旁边配有木质格栅,凸显悠久的历史感。</p><p class="ql-block"> 展陈重点设计了平城与陵墓考古的内容,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屏风等文物体现了北魏经济、文化发展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墙面板揭示了东魏、北齐邺城的城市格局和主要考古发现,展柜则展示了邺城出土的兽面瓦件和宫城出土的鸱尾残块等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煌煌帝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北朝历史与考古</b></p><p class="ql-block">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中叶,崛起于北方草原的拓跋珪鲜卑部逐渐南下统一黄河流城,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山西大同),由此开启了长达近两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北朝时期按都城的转移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代:</p><p class="ql-block">1、平城时代、</p><p class="ql-block">2、洛阳时代、</p><p class="ql-block">3、邺城/长安对峙时代。</p><p class="ql-block"> 平城时代历时最久,北方游牧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新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随着孝文帝汉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公元534年,北魏以洛阳以西为界,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之后旋即为北齐和北周所取替。</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的都城设立在邺城。东魏迁都时,将北魏都城洛阳的官员贵族、商贾工匠大量迁至邮邺城,同时也将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邺城,造就了邺城周边繁盛的经济文化新气象。北朝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隋唐盛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单元 从平城到洛阳</b></p><p class="ql-block"> 作为北魏时期最为重要的两处都城,平城今日大同(398-494)和洛阳(494~534)及其所代表的都城文化开启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和文化的新时代。<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平城是北方游牧民族统一中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span>,在这里游牧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共生,以拓跋鲜卑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积极学习汉文化,并重用汉族名士,从胡汉杂糅到完全融入汉文化。孝文南迁后,洛阳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秩序中心。始于平城的都城规划在洛阳得以全面展现,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墙环绕组成的城市格局是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城市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包括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城。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等在内的都城规划与建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魏平城与陵墓考古</b></p><p class="ql-block"> 平城遗址位于山西大同,是北魏前期(398-494)的都城所在。北魏平城由宫城和郭城组成,由于历代城市骨压破坏,官城和郭城的具体位置及平直布局还有待考古工作证实,经发据确认的重要造存有:<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明堂</span>、操场城一至三号建筑墓址。北魏建都盛乐和平城时期的诸帝,据文献记载均善于"<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元中金陵</span>",地望大约在重乐(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然文明太皇太后冯氏末葬于<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陵</span>,而是葬在平城之北的方山上,称"<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永固陵</span>",其北侧还有孝文帝的虚念"<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万年堂</span>"。贵族和平民幕养主要集中于平城东南及城南城东等处。</p> <p class="ql-block"><b>北魏平城与墓葬分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永固陵</b></p><p class="ql-block">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位于山西大同方山(今称西寺儿梁山)南部,其北侧不到1千米处为孝文帝元宏的寿陵"万年堂"。1976年清理。地面封土现高20多米。墓葬由墓道、前室、甬道、主室组成,总长23.5米。该墓始建于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建成于太和十三年(489),太和十四年(490)冯氏入葬。冯氏曾两度执政,掌有实权。陵墓建于北魏全盛时期,规模宏大,墓室用特制优质青砖约达二十余万块,表明北魏平城时期建筑工艺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门框、门拱的石雕是研究北魏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司马金龙夫妇墓</b></p><p class="ql-block"> 合葬事墓位于山西大同市,1985-1986年发掘。墓葬全长超过45米,由墓道、前室、甬道、耳室及后室五部分组成、墓门券顶上方砌石质墓表,墓畜由特制的铭文砖筑,砖刻有"琅璃王司马金龙幕寿砖"铭文,墓顶作器角攒尖式,该墓早年被盗,现存随葬品400余件,以各类陶俩和动物模型为主,另有石砚、青瓷睡壶、漆福、陶壶等。后室出土的石棺床、漆屏风及石础尤为珍贵,棺床下部壹门中雕有精美的伎乐及瑞兽良禽图案,漆屏风彩绘列女题材图像,并附有榜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司马金龙</b></p><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484年12月19日),字荣则,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北魏大臣,琅琊贞王司马楚之次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国宝级珍品——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b></p><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简称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又名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木板漆画等,北魏时期文物,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我在山西省博物馆参观时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单元 平城时代的邺城</b></p><p class="ql-block"> 邺城在十六国时期是座民族的熔炉,华夷交融、佛教兴起,曹魏至十六国时期都城文化的积淀为北朝晚期的博兴奠定了基础。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击败后燕后曾在邺设行台,孝文帝迁洛前亦曾考量邺城,并建有宫殿,"(太和十七年冬十月)癸卯,幸邺城。初,帝之南伐,起宫殿于邺西。十一月癸亥,宫成,徙御焉。···十八年春正月丁未朔,朝群臣于邺宫澄鸾殿。"</p> <p class="ql-block"><b>司马兴龙(450-490),</b></p><p class="ql-block">河北温县人。西晋太傅陇西王司马泰八世孙,北齐太尉司马子如之父。刘宋时期,司马家族开始自南朝北奔,司马兴龙在孝文帝时期担任鲁阳太守,太和十四年(490)死于朔州,朝廷追赠使持节、司徒公、膘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兴和三年(541)与其子司马纂、司马遵业(子如)等合葬于磁县西南平岗山之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魏洛阳城与陵墓考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北魏洛阳城位于河南洛阳市东,是孝文帝迁洛之后的都城所在,</span>自太和十八年(494)至永熙三年(534)前后历时40年。北魏洛阳城在东汉和魏晋旧都的基础上,形成以铜驼大街为中轴、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环绕的城市格局,是中古时期时闭里坊制都城的典型代表,对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城乃至东亚各国都城形制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魏皇室墓地布局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 与之对应的陵墓群集中分布于洛阳城西北滬河两岸的邙山之上、目前可确认方位的帝陵主要有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和孝庄帝静陵,此外衡山路发现的大墓被认为是节阅帝元恭的陵墓。邙山北魏陵墓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聚族而葬特点,在各族葬地内依长幼尊卑顺序排列、体现出浓厚的鲜卑原始旧习残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水宁寺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永宁寺塔墓</b></p><p class="ql-block"> 北魏著名佛寺遗址,位于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内城的核心位置。北魏熙平元年(516)由灵太后胡氏敕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永熙三年(534)毁于大火。据文献记载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9层,达四十余丈。经发掘确认该佛寺以佛塔为中心,前塔后殿,是中国早期佛寺的典型布局。发掘出土大量建筑构件、泥塑残像、雕墨细腻传神、水平精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宣武帝景陵</b></p><p class="ql-block"> 景陵位于河南洛阳北郊邙山乡家头村,1991年发掘。该陵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地势高亢。地表残存圆形封土,直径105~110米,高约24米。封土南神道前尚存一高近3米的石雕武士像。景陵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54.8米。因盗掘,墓中随葬器物仅余少量陶瓷器和石器、铁器。景陵的发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北魏迁洛前后的帝陵制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p> <p class="ql-block"><b>东魏北齐时期陵墓考古</b></p><p class="ql-block"> 综合历年发现可以了解到磁县北朝墓群主要包括两大区域:</p><p class="ql-block">(1)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陵为中心的元魏皇宗陵区。</p><p class="ql-block">(2)以北齐神武帝高欢义平陵为中心的高齐皇宗陵区。</p><p class="ql-block">驰贵和上层官吏墓葬主要分布于皇宗陵外围,目前所知多集中于墓群东西两端。墓区的分布多利用自然河流、沟渠为界限进行划分。</p> <p class="ql-block">  东魏、北齐时期的都城设在邺城,邺城西北、磁县南部一带是当时帝王、勋贵和上层官吏的陵墓群所在,这里分布着大量巍峨的封土堆并有不少墓葬已经发掘确认。1986年,邺城考古队对磁县北朝墓群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测绘,发现共计123座墓葬,后增为134座:而民间有"七十二家,八十四寨"之说,盛传"曹操疑冢"即在其中。1988年,磁县北朝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朝墓群俯瞰</p> <p class="ql-block">北魏洛阳城平面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陵墓演变</p> <p class="ql-block">视频讲解第二、三展厅,请先观看,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浩浩典仪——东魏北齐的陵墓礼仪文化</b></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帝陵</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宗室成员墓葬</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贵族墓葬</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看点</b>:</p><p class="ql-block">1、北齐皇帝高洋墓出土兵马俑</p><p class="ql-block">2、湾樟墓壁画</p><p class="ql-block">3、茹茹公主墓出土陶俑骆驼</p><p class="ql-block">4、茹茹公主头饰</p><p class="ql-block">5、拜占庭金币</p><p class="ql-block">6、兰陵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浩浩典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东魏北齐陵寝礼仪文化</b></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年的都城建设使得邺城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为繁荣的都市,以邺都文化为标志的东魏、北齐文化是当时中华文化的主流,为隋唐盛世的开启奠定了重要基础。邺城周边发现了众多陵墓,出土遗物丰富,是东魏、北齐时期物质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时期以邺城和晋阳为中心,分别形成总体相似但又略有差异的墓葬文化。墓葬形制主要包括砖室墓和土洞墓两大类,均设有长斜坡墓道,部分带天井,墓道、甬道、墓室绘制精美壁画,但两地壁画题材和内容略有差异,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渊源。为体现文化正统的争夺,东魏北齐时期的陵墓礼仪文化在上承汉晋旧制的基础上,融入了鲜卑文化。作为洛阳制度的延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而成的"邺城规制",成为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单元 帝陵</b></p><p class="ql-block"> 东魏北齐时期的皇陵区位于邺城西北、今河北磁县南部的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冈坡丘陵地带,其中<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元魏宗陵</span>偏南、<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高宗陵</span>偏北,两区分隔清晰有序。东魏仅孝静一帝。前港村东南的"天子冢"(M35)规模最大,所处地势高亢,多被认为即<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孝静帝西陵</span>。北齐前后共历六帝。大冢营村西北的两座带封土的大型墓葬,据<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茹茹公主墓</span>墓志记载推测应为神<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武帝高欢的义平陵</span>(M1)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襄帝高澄的峻成陵</span>(M2)。<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湾漳壁画墓</span>(M106)是墓群中唯一经发掘的特大型墓葬,据推测为<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宣帝高洋的武宁陵</span>。除北齐后主高纬、幼主高恒为北周掳走,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外,其余三帝据排布规律应分布于湾漳壁画墓西侧或西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帝陵这一单元主要看</p><p class="ql-block">湾樟壁画墓:陶俑和壁画</p><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金子头饰、罗马金币</p> <p class="ql-block">“北朝墓群”是中国北朝历史上东魏、北齐时皇室贵胄的墓葬群,也称北朝皇陵,可历史上曾一度把它们误称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三国时,曹操雄据邺城,称霸几十年,在邺城西还建有“习文”书院和“讲武”城池。但曹氏为人奸诈,机谋太深,以至死后世人竟不知其葬处,终成千古之谜。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了轨道,磁县的古墓群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1974年以来,国家先后在磁县科学发掘了北齐尧峻墓、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高润墓、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文宣皇帝墓、东魏元祜、北齐高孝绪墓等,出土墓志、陶俑及其它器物数千件,从而彻底推翻了历史上“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湾樟壁画墓 (北齐皇帝高洋墓?)</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磁县湾漳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北朝壁画墓。专家通过对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品以及壁画内容进行研究,<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推测墓主人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span>。但没有发现能证明其身份的文物,因此称为湾樟壁画墓</p> <p class="ql-block">湾樟壁画墓发掘前现场</p> <p class="ql-block">湾樟壁画墓(复制1:1)</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齐帝王陵墓(馆方注释)</b></p><p class="ql-block"> 位于磁县县城西南,编号M106,1987~1989年发掘。墓葬座北朝南,地表原有高大的夯土坟丘和神道石刻,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约52米。斜坡墓道、甬道上方的挡土墙及墓室内均彩绘精美壁画,内容包括皇帝专用的卤簿仪仗队列、祥禽瑞兽、流云莲花等。墓葬中出土陶器、青瓷器、玉器、金属器等各类随葬品2200余件,其中陶俑达1800余件。从墓葬规模、壁画内容、随葬品组合以及墓前神道石人等因素推断,<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该墓很可能是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的武宁陵</b>。磁县湾漳壁画墓为南北朝考古学、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墓葬透视图(馆方注释)</b></p><p class="ql-block"> 湾漳壁画墓出土陶俑和其它文物近两千件,无论就出土文物的数量还陶俑数量上来说,都是目前发掘的历代墓葬中最多的。特别是甬道内石门外土的2件大门吏俑,高达1.42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北朝陶俑。由于该墓在近未遭受盗掘,因此陶俑组合完整,是北朝末年陵寝文化的一个重要宝库。据对邺城地区历年来发现的数十座墓葬出土陶俑的研究,湾漳壁画墓出土陶俑不仅在组合上代表北朝末年陵寝文化的最高等级,在制作上也代表了当葬俑制作的最高水准,对探讨当时的礼仪制度、服饰制度都是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湾樟壁画墓(高洋墓)陶俑——解密帝王陵寝的忠实侍者</b></p><p class="ql-block"><b>知识延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高洋</b><b style="font-size: 18px;">(</b>529-559)是东魏权臣高欢次子,公元550年,年仅21岁的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齐”,改元“天保”,建都于邺城。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去世。其谥号为“文宣皇帝”,庙号为“显</p> <p class="ql-block">  观赏过西安兵马俑的人,都为先人的这一创作叹为观止,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北朝皇陵陶俑愈来愈被人们熟知,其“小兵马俑”的称号。便广为流传湾樟壁画墓出土陶俑达1800余件。阵势之大,种类之多、形态各异、做工精美、堪比西安大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兵马俑阵馆方注释:</b></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凸显礼仪功能的葬俑常见于高等级墓葬的墓室或丛葬坑中。西汉武帝之后,高等级墓葬中的葬俑习俗式微,丛葬坑葬俑的习俗逐渐消失。东汉和魏晋时期的墓室葬俑习俗一度减弱。葬俑习俗在北朝时期重新流行起来。北魏平城、洛阳、东魏和北齐的邺都、晋阳、西魏和北周时期的长安、原州,都发现过为数众多的葬俑墓。湾漳壁画墓出土陶俑数量众多、组合完整,与墓道壁画上的仪仗人物对应,应系皇帝出行大驾卤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那么在高洋的墓葬之中,有哪些陶俑在“陪伴”着这位国君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按照传统分类,湾漳 画墓的葬俑可分为镇墓俑、仪仗俑和侍仆俑三大类</b></p><p class="ql-block"> 数目庞大的仪仗俑在湾漳壁画墓俑群中占据绝大多数,其总数接近1700件,几乎占所有人俑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仪仗俑不但数量众多,装束和造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既有手执各类武器的虎贲武士,也有手执各类仪仗物的仪从,更有作为行军作战或出行必不可少的鼓乐。</p> <p class="ql-block">门吏俑</p><p class="ql-block">共两件,最为珍贵,近真人大小</p><p class="ql-block">左右分列于墓葬甬道内石门外。陶俑形体巨大,通高约1.42米。其头戴黑色平巾情,上身内穿粉白色圆领衣,外套朱红色高领广袖褶服,最外罩两当衫,腰扎白色宽带,下身穿白色大口裤,足蹬黑色笏头履,双臂交拱于胸前似按扶仪剑,惜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镇墓俑</p><p class="ql-block">人面镇墓兽俑</p> <p class="ql-block">镇墓俑</p><p class="ql-block">按盾武士俑 :46.6厘米,头戴兜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仪卫官员俑</p><p class="ql-block">风帽俑、笼冠立俑、仪卫骑俑</p> <p class="ql-block">军卒俑</p><p class="ql-block">甲骑具装俑身高:通高33.1厘米,马高26.5厘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鼓吹俑</b></p><p class="ql-block">湾漳壁画墓出土的近百件鼓吹俑装束相同,头戴小巾帽,帽裙上卷;上身穿圆领窄袖衣,外穿右衽广袖褶衣,右臂袒露,左袖口系结;下身穿大口裤,作"急装"式样。从它们的动作看,表演的乐器包括鼓、角、饶、钹。这种演奏阵容表现的是地位显赫人物出行时的鼓吹行列。</p> <p class="ql-block">侍仆俑和鼓乐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陶车模型</b></p><p class="ql-block"> 湾漳壁画墓出土的陶车模型一共九乘,造型完全相同。与其它北朝墓中出土陶车的区别在于,这些车各自由分离的双轮、车厢和其它配件组成,出土的动物模型中并无与其配套的驾马或牛。陶车车厢造型为伏兔厢,也可以做抬辇使用。车轮外表装饰莲花纹。九乘之数正合汉制皇帝下葬时的赖车数量。湾漳墓出土的这类车辇形象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画中可见,表现的是汉成帝和班婕好的画面。北朝时期的出土实例中并未见到这类车辇,显然是一种复古造型,而其莲花装饰的车轮则带有北朝晚期的色彩。</p><p class="ql-block">陶车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湾漳壁画墓出土各类动物模型四十余件,表明在帝王陵墓中,这类通常只见于普通墓葬的明器仍不会缺席。不过从造型和组合来看,其制作和数量选择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1400多年来,这1800多件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的陶俑忠诚地守卫着帝王的陵寝,同时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着北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国宝档案介绍磁县湾樟壁画墓(一)</p> <p class="ql-block">国宝档案介绍磁县湾樟壁画墓(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湾漳壁画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湾漳壁画墓</span>地表原有高大坟丘,自1958年以来因民众大量取土,坟丘无存,墓室顶部露出地面,并塌陷形成一个大洞。洞内长期积水,后被当地村民当作水井使用。受盗扰和积水影响,墓室内的遗物分布较为散乱,大多已不再在原位。</p> <p class="ql-block">湾漳壁画墓</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墓道东壁(线描图)</b></p><p class="ql-block"> 湾漳壁画墓墓道的东、西两壁均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表现的是前后关联、上下呼应的整幅巨制,画幅形状近似直角三角形。墓道东壁以巨大的青龙置于最前端,面向墓外,衬以凤鸟、神兽和流云,其后导引由53人组成的庞大仪仗行列,沿斜坡墓道方向一直延伸到甬道进口处。</p> <p class="ql-block">湾樟墓墓道西壁壁画——神兽</p> <p class="ql-block">湾樟墓墓道东壁壁画——神兽</p> <p class="ql-block">湾樟墓墓道东壁壁画——神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壁画揭取</b></p><p class="ql-block">湾漳壁画墓的壁画揭取虽不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次,但却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壁画揭取工程。在尚无高科技手段支持的那个时代,考古学家和技术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揭取了占墓道壁面九成的壁画。此处展现的是用大幅医用纱布敷贴壁画表面的工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茹茹公主墓</b></p><p class="ql-block"> 东魏柔然族邻和公主墓,编号M3,位于磁县南大家营村北,1978~1979年发掘。墓葬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近35米。墓室为砖筑四角攒尖结构,平面呈弧边方形,面积近30平方米。墓中出土陶俑、陶瓷器、金属器等各类随葬品1000余件,其中陶俑占绝大部分。该墓墓道、甬道、墓室均彩绘壁画,内容包括仪仗队列、神兽、羽人、朱雀、天象图以及墓主人生活起居等。<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茹茹公主墓模仿帝陵规制</span>,是邺城"北齐规制"的尝试之作,墓中出土遗物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交流、南北民族融合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春的一天,磁县讲武城镇大家营村农民在平整农田时,地面突然塌陷,露出了一个大深坑,于是迅速向政府汇报了这件事。</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村民不小心铲破了茹茹公主墓的墓顶所致,深坑里就是墓室。自那以后,茹茹公主墓呈现在众人面前,惊艳了世人。</p> <p class="ql-block">了解茹茹公主墓请先看视频介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据出土墓志可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茹茹邻和公主名闯叱地连,是北方柔然族可汗阿那瑰的孙女,被做为和亲对象嫁予高欢第九子高湛(时年八岁)。东魏武定八年(550)公主薨于晋阳,年仅十三岁,同年葬于邺城齐献武王(高欢)茔内。</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复制)</p> <p class="ql-block">知识扩展</p><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 茹茹,又称"蠕蠕",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柔然的别称。北魏时期,柔然在北方草原兴起,国力日益强盛,后来趁着北魏分裂成东、西魏,进一步扩展势力。</p><p class="ql-block"> 当时,把持东魏朝政的高欢为了权力对付西魏,决定与柔然和亲,以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先是东魏的安乐公主嫁给当时的柔然可汗阿那壞之子,也就是茹茹公主父亲谙罗臣为妻。第二年,阿那瑰又将五岁的孙女,许配给了高欢的第九子高湛。那一年,高湛也才八岁,妥妥的娃娃亲。</p><p class="ql-block"> 茹茹公主嫁到了东魏后,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八年后,茹茹公主就因病去世了,年仅13岁。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豆蔻年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墓志</p> <p class="ql-block">  门墙位于茹茹公主墓甬道前端的券顶上方,双层砖砌,面宽4.34、高1.98米。门墙壁画构图左右对称,正中为端正伫立的大朱雀,圆睛尖喙、作展翅状,其左右各有一手舞足蹈的神兽,周围辅以花草等装饰图案。画面整体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朱雀</b>,圆睛尖喙</p><p class="ql-block">根据五行学说,朱雀是代表火与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上朱雀与凤凰存在极大的不同,且朱雀比凤凰更加尊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墓道东壁壁画</b>(摹本)</p><p class="ql-block"> 由于自然压力及人工挖渠等原因,茹茹公主墓墓道壁画保存状况不佳。从残存画面来看,墓道东、西两壁下部分别以巨大的青龙和白虎导引由十四人组成的仪仗行列,其中八人执仪仗面向墓道站立,另有六人执盾坐于柴戟架后。墓道东、西两壁上部则以神、凤和流云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墓道东壁凤鸟(摹本)</p> <p class="ql-block">墓道东壁凤鸟(摹本)</p> <p class="ql-block">墓道东壁神兽(摹本)</p> <p class="ql-block">墓道西壁壁画(摹本)</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甬道西壁壁画侍卫(摹本)</p> <p class="ql-block">茹茹公主墓甬道东壁壁画侍卫(慕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拜占庭金币(国家一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两枚拜占廷金币,作为茹茹公主的贴身避邪宝物,出嫁后自然被带到了高湛的家中。</span><a href="https://m.baike.so.com/doc/1257644-1330036.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0, 42, 208);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茹茹公主</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死后,也作为重要的</span><a href="https://m.baike.so.com/doc/5591046-5803643.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0, 42, 208);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随葬品</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被送进墓室。两枚金币的发掘不仅为人们研究中西古代的贸易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还因其自身的珍贵价值,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其中阿那斯塔修斯一世皇帝时期的金币,直径1.6厘米,重量2.7克;另一枚查世丁尼一世皇帝时期的金币,直径1.8厘米,重量3.2克。这两枚金币,含金量均为99.2%。</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茹茹公主金冠饰</b></p><p class="ql-block"> 外形呈火焰状。以含苞待放的莲朵及两颗宝珠为中心,花蔓间上部透雕一莲花化生的童子,旁侧透雕一裙带飘逸的伎乐飞天,充分体现了精湛的金属锻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萨满巫师俑</b></p><p class="ql-block"> 在茹茹公主墓中陪葬的俑里格外醒目,突出了她柔然公主的身份。这种造型的俑这在中原的墓葬文化中十分少见,表现的应该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在那里,萨满教非常盛行。</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p><p class="ql-block">堪称"最美"骆驼俑,神态自然,惟妙惟肖,代表了北朝时期陶塑艺术达到的超高水平。说明丝绸之路的起终点并非长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单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宗室墓葬</b></p><p class="ql-block"> 磁县北朝墓群中东魏北齐时期的宗室成员墓葬主要包括元氏和高氏两大家族,墓碑尚存或已经考古发掘证实的主要有:元枯、元良、元景植、高肃、高孝绪、高润等。元魏皇族墓葬集中分布于距离邺城较近的漳河北岸,涉及皇室八个支系,以道武至文成帝子孙为多。墓地排布以孝静帝西陵为中心,呈现明显的支系集中性。从东魏武定年间开始,高齐皇族在距离邺城较远的滏阳河南岸构建家族垄域,北齐禅替后转变为皇陵区。墓葬排布依滏阳河流向,自东南向西北依长幼尊卑顺序排列。这些宗室成员的墓葬排列有序、形制规整、出土遗物众多,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陵寝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元景植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元景植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兄</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墓葬位于磁县讲武城镇东小屋村东北、藕头岗之南,编号M80。现存封土和墓碑,封土残存12x18x3米,墓碑位于封土南侧35米处。墓碑碑首圭额阳刻"魏侍中假黄钺太尉宜阳王碑",碑文内容与墓志、正史所记大致相仿。,其墓东侧约120米还有一座墓葬(M79),早年墓前石羊尚存,据元景植墓志记载应为其父文宣王元壹之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元枯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元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重孙</b>。该墓(编号M003)位于磁县讲武城乡西南,东距邺城遗址约7公里。2006-2007年发掘、幕葬全北朝南、由料坡墓道、过、天井、甬道与土洞幕室组成,全长约25.5米。该墓未被盗掘,墓室内原有一棺一椁,棺椁之东分布有陋葬的陶俑、模型明器、陶瓷器和幕志等各类遗物190余件,随葬品组合与位置明确。墓室中绘制有壁画,因幕顶坍堪保存不佳,可辨识内容主要有墓室东壁青龙、北壁墓主人及围屏坐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润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高润,北齐文昭王</b>。墓葬(编号M112)位于磁县西约4公里东槐树村,东南距邺城遗址约13公里,1975年发掘。该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道内设石门一道。墓室平面近弧边方形,面积40余平方米。墓道、甬道、墓室均绘制壁画,墓室北壁的墓主人端坐图保存尚好,墓室东、西、南壁还绘有人物、仪仗、车乘等。墓中出土陶俑、陶瓷器、石灯、料珠等各类随葬品460余件,其中陶俑达381件。</p><p class="ql-block">墓葬平、剖面图</p> <p class="ql-block">  据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人高润为神武帝高欢第十四子,身份显赫,天保初年封为冯翊王,返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高润墓是磁县东魏北齐陵墓群中高等级的墓葬,其墓室壁画,出土的陶等随葬品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元良墓</p><p class="ql-block">元良,北魏太武帝之玄孙、官居卫军府司马。易葬(编号M61)位于磁目县孟庄村南750米处,1978年发掘,该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组成,出土陶、模型明器、陶瓷器和墓志等各类遗物70余件。出土墓志中记载"天保四年(553)迁券于武城之西七百余步",为确认东魏北齐时期武城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兰陵王高肃墓</b></p><p class="ql-block">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又名高孝理,北齐名将。史书称其"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容颜俊秀、貌若妇人,为能在军阵前震慑敌人,常面带作狰狞状的"大面"面具。河清三年(564),兰陵王率五百勇士在邙山之战大破北周和突厥十万大军,是古代军事史上反败为胜的经典之作,将士们以此为歌谣和舞曲(即《兰陵王入阵曲》),并"效其指挥击刺之容"。兰陵王墓(编号M44)位于磁县刘庄村东,紧邻京广铁路,封土残高约7米,墓前尚存安德王高延宗为其所立墓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单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贵族墓室</b></p><p class="ql-block">邺城地区经考古调查或发掘确认的贵族墓葬主要包括尧氏、司马氏、暴氏、和氏、贾氏等家族,据不完全统计,墓葬总数超过45座。这些墓葬分别分布于漳河南北两岸,呈现出以家族为核心"聚族而葬"的特点。位于漳河北岸的贵族墓葬多属衬葬墓,散布于皇宗陵外围或夹处于缝隙地段,一般不会进入皇陵核心区。位于漳河南岸的贵族墓葬则以野马岗为中心,分布相对松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周超墓</b></p><p class="ql-block"> 北齐骠骑大将军、怀州刺史、墓葬位于磁县双庙村西南、系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取土时发现,该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和砖筑单室三部分组成,甬道内设石门一道,墓室平面呈强边方形、四壁原有彩绘壁画,但因地下水侵蚀已无法辨识具体内容。墓中出土陶俑、动物模型、陶器、玉器、金属器等各类选物163件、其中与"朝服葬"有关的组玉佩为以往所未见,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佩组玉佩下葬</p><p class="ql-block">也是朝服葬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墓主人是身着官服下葬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尧峻墓</b></p><p class="ql-block">尧峻,字难宗,北齐骠骑大将军、赵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开国候,与母亲赵胡仁及两位兄长并葬于家族茔地。墓葬编号M4,位于磁县东陈村西北,是其与两位妻子吐谷浑静媚、独孤思男的合葬墓,1975年发掘。该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和砖筑单室三部分组成,甬道上方门墙上残存彩绘壁画,内容包括朱雀、羽人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赵胡仁墓</b></p><p class="ql-block">出身南阳赵氏,员外散骑侍郎尧荣之妻。赵胡仁"母以子贵",与尧雄、尧奋、尧峻三子并葬于磁县东陈村西北,1974年发掘,编号为M7。该墓座北朝南,由斜坡墓道、甬道和砖筑单室三部分组成。幕室四壁原绘有壁画,但因破坏严重已无法辨识内容。该摹虽经盗据,但仍出土陶俑、模型明器、陶瓷器、石灯和墓志等各类遗物近170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泱泱文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东魏北齐经济生活、艺术与文化交流</b></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社会经济与手工业</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生活起居与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佛教中兴与传承</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泱泱文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东魏北齐社会生活与民族融合</b></p><p class="ql-block">从公元534年开始,中国又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势。东魏北齐占有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洛阳迁都邺城时,高欢将洛阳的官员、商贾、工匠与士民四十万户全部迁至邺城,东魏北齐的行政体制基本延续了北魏的制度。邺城地区的经济生产应该保持着北魏的传统状态,从而使北魏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的社会习俗、文化礼仪、宗教信仰等在东魏北齐延续下来。</p><p class="ql-block">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众多物质文化材料不仅反映出当时邺城地区上流社会追求奢侈豪华享受与高档文化娱乐的生活场景,也让我们了解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包括社会生产、生活起居、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多民族聚居、频繁的商贸往来,使得邺城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单元:</b><b style="font-size: 18px;">社会经济与手工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起居出行 </b>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改秦仅以来席地而坐的习能,高区家员送系银行,与之时应的是生活用路品从扁平均向高方向发展,使得生活如实揭示出了这一变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玻璃、金银器在上流社会的生活中日益流行,作为封建礼法重要组成部分的衣冠服饰,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易胡服改汉装,由此北魏上层政治集团从帝王到官吏,均穿上了以宽梭大袖,高冠为主要特征的唐衣博带式服装,不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主要便装仍是轻便简捷的裤机、同时、牛车和步侧成为该时期费族出行的流行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b>北朝商贸集市</b></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东西经贸往来的频繁期。邺城是当时国际著名大都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非常发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情境再现的是中亚、西亚及周边邦国的商旅团队牵着骆驼跨越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来到中原从事贸易活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北朝服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单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日常生活与文化艺术</b></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社会的时代。考古发现的墓葬壁画中除反映仪仗队列、珍禽异兽、天象星图之外,还大量呈现了日常生活起居、宴饮、出行、游猎的场景,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中亦不乏日常生活用器及相关模型明器。多民族的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均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北方游牧文化和来自印度 中亚、西亚的多元文化对汉族传统文化持续冲击,孕育出北朝晚期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独特文化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兰陵王入阵曲》</b></p><p class="ql-block">北齐将士所创破阵舞曲,歌颂皇族名将兰陵王高肃入阵杀敌的英勇事迹。隋代列入宫廷曲目,至唐玄宗开元年间,该曲因渐失雄浑之气而被归入软舞。五代之后,舞曲在中国本土逐渐失传。圣武天皇(724-749在位)时期,安南林邑国留学僧佛哲将之从中国带回日本,存于奈良唐招提寺。今天在日本雅乐中尚有遗留,奈良的春日大社每年在开春会祭祀时都会表演这一曲目。</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魏碑</b>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它继承了汉隶,又开启了楷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字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单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佛教中兴与传承</b></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开始营建寺塔,剃度僧尼。公元439年, 拓拔焘灭北凉,统一中原北方,尽迁凉州僧尼及工匠至平城,北魏佛教由此大盛,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即创建于5世纪中期。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并大力弘扬佛教。京城周边建有一千余所寺院,并开凿了龙门石窟,经考古发掘的洛阳永宁寺塔为当时京城的 志性建筑。公元534年,东魏迁都邺城,洛阳士卒百姓及诸寺僧尼均随皇室东迁,邺城成为继平城、洛阳之后北方佛教文化中心。邺都周边星罗棋布的石窟寺,以及近年来邺城考古队发掘的赵彭城东魏北齐皇家寺院、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都充分证明了邺城作为佛法宏传中兴地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东魏北齐时期,邺城周边石窟寺星罗棋布。其中比较重要的如南、北响堂山石窟位于邺城通往陪都晋阳的道路旁,是由北齐是室开凿的皇家石窟,《资治通鉴》、《续高僧传》等文献中基至有高欢(高洋)潜葬于此的记载。受末法思想影响,邺城周边的石窟和摩崖上保存有大量石刻佛经,涉及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对了解北朝晚期佛学思想的发展及追溯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北响堂山石窟寺中的《唐巢写经碑》至今保存完好,书体兼有隶意,属于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磁县所见与北朝佛教相关遗存</b></p><p class="ql-block">作为公元六世纪中期的北方佛教文化中心,文献记载邺城"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各地名僧大德咸聚,多种佛学思想在此融汇。上起皇室贵胄,下迄士民百姓,无不倾心礼佛。磁县北朝墓群出土部分蕴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建筑构件、雕塑模型、壁画图案、装饰纹样乃至僧尼墓志,正是这一时期佛教极度流行的真实映照。</p> <p class="ql-block">僧稠(480年至560年),河北钜鹿人,俗姓孙,魏齐之世著名禅僧。出身太学博士,熟通经史,28岁出家,先后师从道房、道明、跋</p><p class="ql-block">陀禅师,后于西王屋山、青罗山等地修禅。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被文宣帝高洋奉为国师,下救在邺城西南云门寺,兼任石窟大寺主。僧稠所习禅学属瑜伽师宗,重视涅柴圣行,四念处法。乾明元年无疾坐化,世寿八十一。</p><p class="ql-block">僧稠禅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僧稠释虎斗</b></p><p class="ql-block">"僧稠释虎斗"的故事出自唐朝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释僧稠传》。传闻僧稠在王屋山隐居修禅期间,听到丙只老虎在咆哮争斗,声震山谷,于是持锡杖止住打斗,并令它们各自散去。类似的故事还见于《黑询传》,故此后世有"降龙体、解虎锡"之说。"僧稠释虎斗"的故事在邺下流传甚久,磁县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故齐稠祥大师隐迷处的摩崖石刻、磁州窑博物馆和邯郸市博物馆馆藏多方金元时期绘有类似故事内容的瓷枕即为实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单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b></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时期,从政治制度、礼仪风俗到衣冠服饰均反映出南北交融、华戎互鉴的历史面貌。公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改革。东魏延续北魏的汉化政策,而北齐则在政治取向上呈现出鲜卑化和西胡化的趋势。各地发现的北朝壁画人物、陶俑及佛教石窟和造像中的世俗供养人,既有垂裙皂帽、两裆裤褶、翻领风帽等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饰,也常见褒衣博带、朱衣广袖、笼冠环髻的传统汉式仪服,同时还可以见到大量中、西亚文化因素。居住于邺城的各族人民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特别展厅</b></p><p class="ql-block">主要展示的是1:1比例复原的湾漳北朝大型壁画墓。整个壁画墓全长52米,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p> <p class="ql-block">墓道全长37米,两侧复原壁画,中间设计有楼梯;甬道全长6.7米,分南北两段,即前后两个甬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中国中古时期重要的转折点。以邺城遗址和磁县北朝墓群为代表的北朝历史文化,是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东西交流的缩影,光辉璀璨的北朝文化,从政治体制、都城规划、陵寝制度、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建筑雕塑乃至礼仪服饰等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1.6亿打造的北朝考古博物馆,承载了1500年前北朝的精彩历史。但可惜我们到达时已十点,距中午博物馆午休截止进馆仅剩一个小时时间,我匆匆忙忙拍照,将馆内展牌展物尽收机内。回家细细整理,重新学习。</p><p class="ql-block"> 遗漏的、拍模糊的,还有没开放的特展厅都成为遗憾。我想只有遗憾才有再去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邺城我还会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