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的魅力在于它的伟岸挺拔,绵延起伏厚重曲折的形态,以及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它的亲近和向往。</p><p class="ql-block">这一切也可以说是源于其山体自身的造化,日转星移花开花落,它的清香令人沁心沁肺,它的情态使您入诗入画。</p><p class="ql-block">长期处在工作环境的人们,倘若是感觉累了倦了,但也不妨举足怡情,前往山间走走看看,彻底放松紧张疲惫的心情,使之焕然一新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登山可以让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呼吸着新鲜空气,沐浴着阳光雨露,让自然的力量治愈你的心灵。</p><p class="ql-block">行走天地间,攀越无极限。户外登山,着实体验了无谓的快乐,投入到大山的怀抱,在群峰缭绕中寻找片刻的宁静。</p><p class="ql-block">12月10日清晨,天气晴好,许久没参加户外活动的我,或许是因为停搁时间太长的原故吧,爬山兴致显得特浓。一大早便收拾好了户外行囊,向着昆嵛山方向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许,一众驴友相聚抵达目的地,今天要穿越登攀的主题为 “葫芦头”。</p><p class="ql-block">关于“葫芦头”坊间说法种种,有说是根据地形轮廓而命名,有说是因山上的一块奇石而得名,更有的是出自昆嵛山下,那个“老虎卧”的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老虎卧”是昆嵛山的一座奇石山,海拔300余米,因一则传说成为一处独特的景观。</p><p class="ql-block">景观位于无染寺附近,之所以被称为“老虎卧”,顾名思义,也许就是山形似卧虎吧。</p><p class="ql-block">不过在翻阅地图查找老虎卧精确位置时,发现在无染寺西侧只有老虎窝,而无老虎卧,难道此乃老虎卧谐音,或是另有其景,且等日后进山考之吧。</p> <p class="ql-block">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有九条龙因触犯天条,被玉帝逐出大海贬出仙班,镇压于昆嵛山川,而这九条龙则由太上老君的护院神虎看管。</p><p class="ql-block">一日,九龙趁神虎进山游玩之际,趁机挣脱束缚驾云而逃。神虎闻讯即来阻之,在昆嵛山巅展开大战,最终在天神的驰援下,才得已将九龙俘获。</p><p class="ql-block">因激战惨烈,其龙爪划过之处,留下深深的九道深坎,这就是昆嵛山著名的景点之一“九龙池”。</p><p class="ql-block">“九龙池”九瀑飞挂,九泉相连,清澈长流,经年不息。春时细流涓涓,夏季飞瀑奔溅,秋天碧波荡漾,严冬则冰笋倒挂,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后玉帝问责神虎失职之过,贬罚凡尘镇守昆嵛。神虎自知理亏,心中无悔,遂俯身卧倒,化为昆嵛一道山脊,护佑着这座天赐名山。</p><p class="ql-block">看此连绵山脉如虎横卧,不禁令人悠然而生豪迈之情怀,真可谓是“昆嵛奇石传千古,静卧于莒大道悟。往来诸君远端详,栩栩如生镇山虎”。</p><p class="ql-block">而那九龙则相继被化为道道脉岭,永远被神虎看管。林中王看管水中王,就是民间常说的“虎龙斗”。</p><p class="ql-block">因“虎龙斗”跟当地话“葫芦头”在语音咬字上极为相似,久而久之即出谐音“葫芦头”,那块地名便由此演变而生。</p> <p class="ql-block">“葫芦头”位于昆嵛山南麓曲家口一带的山峦之中,也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地段,此处设有一个中队的防火巡逻员,一天24小时值守,很难找到合适的入口进山,所以必须谨慎选择登山点,迅速“突围”方能开路成功。</p> <p class="ql-block">经缜密观察找到一处登山点,但见前方有一院落,因不知是否是防火队的,所以在不明情况下,不敢在此逗留很久,下车后立即穿越丛林,向着“葫芦头”方向出发。</p> <p class="ql-block">哦!天哪!这哪是穿越爬山啊,分明是游击急行军嘛!哈哈😃,终于安全了,瞧把两位美女乐的!</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人都快跟上,别掉队啊!做个收队工作也不容易啊,一边喊着一边照应着,你看这回头一望,把个腿脚都扭曲成啥样了!😃</p> <p class="ql-block">持杖登山可以在穿越活动中带来很多的好处,并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减轻腿部的负担。更可以减轻腿部和膝盖等肌肉关节的力量,让腿部感觉更舒服。若是同时使用两支登山杖,还能够很好的提供自身平衡性。</p><p class="ql-block">今天驴友们的行进速度很快,很大一方面来自驴友们的持杖穿越,登山队伍中至少有一半驴友使用了登山杖,这就给急行军创造了条件,也避免了战时拖后腿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荆棘丛生的峡谷,又来翻越杂树横生的山脊,说是上山的路,实际上都是驴友踩出来的。在这杂草丛生的山林里,与其说是穿越,不如说是手臂与刺的较量,遇着带有荆棘的杂枝树木,就得用手拨拉着才能过去。</p><p class="ql-block">若是驴友跟的太紧,荆棘藤条一松手,就很有可能打到脸上,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p><p class="ql-block">虽有坎坷,但是队伍行进的速度却没有降低,上上下下的,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被抛在身后,反而比预计的登山时间缩减了许多,也许这就是驴友们常说的,户外火线穿越吧。</p> <p class="ql-block">穿过峡谷又到一处山脊,眼见就要到山根了,于是大家便放慢了登山速度,找一处避风地稍作歇息。</p><p class="ql-block">望着身后穿越过的山林,不禁暗暗的感叹,或许是路走的多了,慢慢也就明白了,登山既是旅行,亦是回归自然,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山那边的风光。只要方向没变,就能豪取最终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在茂密的树林和荆棘间穿行,虽说步履艰难,但却真正体验到了爬山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天然氧吧”的清新,这就是户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山谷里穿行,既有荆棘拦路又有高树遮天,时不时会找一处制高点探测路径,以免迷路误了行程。</p><p class="ql-block">终于走出山谷了,发现距“葫芦头”最近的那座山头就在眼前,再有一会功夫就能到达山顶,惊喜之中脚底加速,完全没了疲劳感。</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脊行走,又经过一段凹谷翻越一处溪沟,便向这座山的最高点登去。</p><p class="ql-block">很快就到了这座山顶,放眼一看两边坡面较平,中间这块面积不大之地,算是最高点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些棱角分明的大块石头,上面长满了较高的山野杂草。在此看到更多的则是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奇石,这些岩石多成窟窿状,经亿万年风吹雨晒风化而成。</p> <p class="ql-block">骷髅怪</p> <p class="ql-block">噘嘴海豹</p> <p class="ql-block">爱抚</p> <p class="ql-block">抹香鲸上岸</p> <p class="ql-block">多孔无面怪</p> <p class="ql-block">欣赏完奇石大家开始自由拍摄,瞧这高高在上的摆拍,你这是要直上云天吗!</p> <p class="ql-block">坐地成佛</p> <p class="ql-block">抓拍瞬间</p> <p class="ql-block">准备了,来张合照,一二三茄子,好!</p> <p class="ql-block">呔!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p> <p class="ql-block">我也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眼前一块巨石赫然而立,这就是堪称昆嵛奇石一绝的 “葫芦头”,驴友则戏称为“飞来石”。</p><p class="ql-block">找好角度仔细观赏此石,但见它底部宽大顶部圆滑狭小,恰似一节大大的“葫芦头”,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大自然的精工雕凿真是太神奇了。</p><p class="ql-block">看到此石,使我消除了藏在心中许久的疑惑,谁说山中无葫芦啊!民间虎龙斗之说虽广为流传,然而山上的实物则是更为贴切!</p> <p class="ql-block">关于虎龙斗,现今在芦山县博物馆内,存放的一件汉代龙虎斗铜饰,则更好的诠释了虎龙斗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古代文献有记载:龙为水族之长,虎是山兽之君,此物把龙虎集于一身,仅从它的雕文就可以看出它至高无上的权威。虎父还无犬子呢,由此可见,它所承载的地位就更加不凡了。</p><p class="ql-block">龙和虎都是各自领域的霸主,所以人们对于威武、有威严的人通常用龙虎来形容,用以体现他们的领袖。龙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最高权威,虎代表的是世俗中的最强力量,龙和虎的关系有对立的意思,所以民间有龙虎必相争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龙虎之争斗,谁赢了就为兽中之王。传说因虎在陆地战胜了龙,龙只好跃入水中,利用水中优势继续战斗,而虎则居陆地不能下水,也靠不了龙身,所以两者胜败均衡,但民间多以虎驱龙下水为题,形成虎龙斗,或谐音虎龙头之说。也可这样理解,头乃首,首为首领,居高至上虎为首。</p><p class="ql-block">在昆嵛山百里之外的招远,有个村庄就叫“虎龙斗”,据说在村民来到之后,发现村庄的南面有一块像老虎的石头,就想以此作为村庄的名称。因古代龙虎一般并称,因此先民就把村庄北面的山岭联想为“龙”,南北山石相对因而取名“虎龙斗”。</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的一种说法,在胶东地区带有“虎龙”的村庄也不少,牟平和海阳境内多有“虎龙头”村。</p><p class="ql-block">有说法是“虎龙斗”和“虎龙头”的谐音都是“葫芦头”,那么很有可能最早都是从“葫芦头”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昆嵛山既有虎龙斗的传说,那么到底有无老虎存在呢,据官方修撰的府志和县志中记载,胶东半岛在清朝之初的确还能见到老虎,可信度较高。老虎在胶东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一点,暂时没有看到权威的记载。</p><p class="ql-block">老虎是林中之王,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实际上,不仅是没有老虎,就连狼现在也数量不多。</p><p class="ql-block">根据《水浒传》(讲述宋代的事情,成书于元明时期)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解珍解宝在登州猎虎’”、李逵在沂州杀虎”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情节来推断,明代之前的老虎应该还比较常见。明代之后,山东的人口和耕地进入增长期,老虎就此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p><p class="ql-block">关于胶东半岛在清初发现老虎的具体情况,清乾隆年间续修的《登州府志》曾详细提及。从地点来看,报告发现老虎的州县有两处,分别是栖霞县和黄县。</p><p class="ql-block">其中,栖霞方面记载的情况是:</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四年冬,有虎至。次年春,足迹见于厉坛。后为黄邑捕获。”</p><p class="ql-block">黄县方面记载的情况是:</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六年,忽有一虎至境内南山,食牛畜,於三月内走入城北于家村,卧伏园内。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之。”</p><p class="ql-block">综合来看,栖霞和黄县提到的老虎很有可能是同一只。它在清顺治十四年来到栖霞地界,活动了一年多之后,又向北进入黄县境内。</p><p class="ql-block">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只老虎本来的栖息地应该并不在栖霞和黄县,具体是来自哪里?无人知晓。根据方位和地形来推测,如果是从西面而来,则需要穿过莱阳、掖县一带的平地,当地不太可能没有注意。因此,它来自东面的州县如宁海州昆嵛山一带可能性较高。</p><p class="ql-block">清初胶东出现老虎也算是一件奇异事,《登州府志》和《黄县志》在记载此事时,均列为“灾祥”或“祥异”当中,说明当地人已经很久没见过老虎了。</p> <p class="ql-block">山中无老虎,我来称大王!来来来,大家都往这边靠靠,且看我是怎样征服这个大葫芦!</p> <p class="ql-block">嗨!切看我的神力!哎呀,不行,咋没推动啊!</p> <p class="ql-block">让我来试试,一二三,我推!我用力推!哈哈,还是不行!</p> <p class="ql-block">这咋还不动呢!别急,咱们一起来推!</p> <p class="ql-block">看我的!我顶,顶顶顶!</p> <p class="ql-block">来人啊!大葫芦压到我了!</p> <p class="ql-block">好家伙,我让你压她!看我飞腿!</p> <p class="ql-block">咱俩一起踢!一二三,走你!</p> <p class="ql-block">看我双推之力!呀,开!</p> <p class="ql-block">好家伙,这还挺难推的,再给你来个杠杆撬,看你还不动弹!</p> <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也要顶住!顶住!给我顶住!</p> <p class="ql-block">推它不行咱就上去!对,就这样,踩稳我的肩膀,抓住它的鼻梁,就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别怕,加把劲,下面有我们呢!好样的,再登一点就爬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嗨!振臂一挥顶千斤,就这样坐着,我来保护你!</p> <p class="ql-block">你能行吗!看我佛山无影脚!</p> <p class="ql-block">你们也太能耐了,瞧我!单手托!哈哈😃,厉害吧!</p> <p class="ql-block">都别走啊!来人啊,帮我下去啊!</p> <p class="ql-block">我来啦,看我单杆撬,对,你就顺着这杖杆下来吧!</p> <p class="ql-block">哈哈,关键时候还得看三兄弟!</p> <p class="ql-block">算了吧,你还是踩我肩头安全!</p> <p class="ql-block">对,就这样,别着急慢慢下,小心抓稳,一点一点这就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人员到齐,找好位置都站好了,跟大葫芦头合影了!</p> <p class="ql-block">一只竹节虫远远的望着葫芦头,看来对它垂涎已久了!</p> <p class="ql-block">朝着最高山头进攻</p> <p class="ql-block">来,摆个造型,逆光拍不好</p> <p class="ql-block">爬山要掌握正确的发力点,否则会气喘吁吁,不但膝盖疼,小腿连着脚趾也疼,只要很好的运用好重心,就不会感觉到精疲力尽。</p> <p class="ql-block">面对陡坡,最好手脚并用。前面的斜坡刚好弥补手臂的长度,使之可以四肢行走,这是非常节省体能的方法之一,有装备的可灵活使用手杖来达到相同效果。</p> <p class="ql-block">一处有崖壁的山挡住了去路,面对这样一支强弱相间的队伍,果断采取了两套登山方案,一路顺绳攀岩,一路绕道休闲。</p> <p class="ql-block">从“葫芦头”下来之后,一路攀攀爬爬的,又转战好几个山头,一路上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如此反反复复,过足了爬坡瘾。</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下陡坡的时候,一定要把其中的一条腿,做为一个支点,来缓解膝盖和腿部的压力。</p><p class="ql-block">尤为注意的是,切不可图一时之急,加快下坡速度,这样做即危险,又可能导致膝盖无谓的受到了伤害。</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在登山穿越中,会一不小心插进另一个山头,走起了冤枉道,这就得要及时确定位置,防止跑偏走弯道。</p><p class="ql-block">要做到方位明确这一点,必须要仔细观察,或用地图仔细辨别再辨别,以达到最终目的。</p> <p class="ql-block">虎视眈眈</p> <p class="ql-block">转眼来到了葫芦头,这个葫芦头与奇石葫芦头完全是两个概念!此葫芦头或许因地势形状而得名,它处于曲家口村东南的峡谷地带,远看就似一个被卡住的葫芦嘴样式,这若是兵家相争之地,肯定是有进无回啊!</p> <p class="ql-block">从地图的标位来看,确切的说则明显可以看出有两处葫芦头,一处红标,一处绿色山行标志,细端位置,红色则在绿色前方,正好是飞来石方位,而绿色标位恰在曲家口东南侧这处狭细山坳。</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两处葫芦头的比对,正好验证了牟平、海阳、招远等多地的葫芦头,或许真的跟地形和传说有所关联。</p><p class="ql-block">且看牟平养马岛的葫芦头,它也恰好位于海边,龙在水虎在岸,不管是传说还是地形,都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龙虎相斗的地方,遂名虎龙斗进而演化为葫芦头。</p><p class="ql-block">院下的葫芦头则位于牟平、文登、乳山交界处虎山附近,虎山顾名思义,在人们的想象中或许是有虎就必有龙,况且此山又离九龙池不远,所以说不管是地形还是传说,形成现今的地名,可也是有理有据的。</p> <p class="ql-block">过了“葫芦头”,队伍已经拉开了距离,作为领队的我走在了最前面,期间披荆斩棘攀岩探路,每到一处山头就会高声呐喊,生怕后面收队的驴友跟错路线,有时走急了,就会停下来等等后面的人跟上来了再走。</p> <p class="ql-block">这处岩坡看似斜缓,实际平陡,只能弓腰下蹲慢慢下移,实在不行就运用腚刹来缓冲下坡的速度!</p> <p class="ql-block">又接连翻越了几座山头,来到了一处凹谷内,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在已临近中午,大家的体力或多或少也有所不济,为提升驴友们的士气,就给大家来了个口号,翻过这个凹谷就开饭。好啊,大家欢呼着,一下子就把登山的情绪带到了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头举目四望,远处的瓦善水库、花家疃水库等水利设施明显可见,也是牟平、乳山两地的农业灌水源。</p><p class="ql-block">近处的黄垒河,发源于昆嵛山扁崮,从山上下来的山泉水,源源不断的注入了瓦善水库。</p><p class="ql-block">另有东西两条支流,东面的支流源自西双顶,被称为老清河,西面的支流源自峰山南麓,被称为水道河。</p><p class="ql-block">黄垒河,也因总体发源于昆嵛山南麓,牟平区曲家口村西北的黄垒口,故名黄磊河。</p> <p class="ql-block">发现一块奇石,大家说像什么!</p> <p class="ql-block">距离下山的那道梁还有一段路,大家正讨论是否斜插山谷而过时,眼前突现一崖壁,这给喜欢绳攀的驴友,带来了极大的兴致,此崖分做两段,下面这段陡峭直立,上面那段相对比较缓和。</p><p class="ql-block">经大家商议,一致决定放弃下面这段,从休闲路那里绕到上层崖壁,利用强驴自身的优势,顺岩脊而上,然后放绳下来攀崖。</p><p class="ql-block">从山顶下望,其实此崖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有难度,越高处越容易下脚,脚蹬的地方比较多,也没用多长时间就攀到了崖顶。</p> <p class="ql-block">我上来了!嘿,加油!顺绳而上的驴友信心十足。</p> <p class="ql-block">驴程过半,前方一座高峰拦住了去路,还是老规矩,强驴上崖,弱驴休闲。此时攀岩技术过硬的老队员,已经爬到了顶端。由他们在上面放绳接应,驴友们一个接一个的小心翼翼拽绳而上,攀爬中有的利用树枝优势,接力发挥。</p><p class="ql-block">有的利用岩石缝隙做脚垫,使尽臂力顺崖而上。女驴友一般是在男驴的指点下,一点点的摸索而上。这道崖壁也让驴友们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探险精神、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崖壁横切也是考验胆量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最为艰难的峡谷行走开始了,大家一边披荆斩棘,一边小心翼翼的行走,生怕脚底有碎石下落,来不得半点闪失,那可是整支队伍在行军啊!</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上上下下的斜插,总算找到山脊小路了,可以放心安全的行走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荆棘路走的,鞋里灌满了泥土和草叶,还有拨落的棘刺扎脚,赶紧歇息一下倒到鞋里的杂物吧!</p> <p class="ql-block">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穿越,我们终于下了山,待到停车地虽浑身疲惫,汗水浸透了内外衣,也没有一个驴友感觉到累。因为对于自己今天的体力付出,能承受这样高强度的穿越,大家都充满了绝对的自信,这就是户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马上就要离开了,临别之际慷慨陈词,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探索户外,亲近自然,感受快乐,享受激情,下次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