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十年难忘那段情(之三)

小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深切怀念敬爱的吉国栋叔叔和高树德阿姨(之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 作者 谭 增 福 编者 吉 小 兵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b></p> <p class="ql-block">  照片24: 吉国栋叔叔和高树德阿姨在西宁炮团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七)</b></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我们户县老家的家庭家大业大,常年十多口人吃饭。一日三餐,锅上案上,都是母亲这个长房长媳背重头,挑大梁。农忙时还得下地割麦子,收棉花,摘豆子,收辣椒;秋收时大半夜的剥棉花,剥玉米,绑旱烟叶;稍有空闲又忙着织布纺线,真是终年劳苦如牛负重。整整十二年哪!我父亲不在身边,母亲身心疲惫,积劳成疾。而农村缺医少药,母亲只能忍着病痛与我相依为命,苦苦支撑。</p><p class="ql-block"> 到青海随军后情况虽有好转,但我母亲身体依然消瘦虚弱。怀上我妹妹时,我父亲也盼着再添个孩子,但又怕我母亲身体难于承受,几次都下决心不怀了,不要了。吉叔叔和炮团的老战友们得知我母亲怀孕后,都很操心。吉叔叔年青时就喜欢孩子,极力主张不要打胎,一直劝我爸我妈想办法把孩子怀好,把娃保住。他还对我父母说:“如果你们遇到什么困难过不去,这孩子将来我们给你们扶养”。</p><p class="ql-block"> 那时高阿姨有文化,懂得妇产科知识。她常到我家来,劝我妈妈把心放大,不要害怕,增加营养,好好放松休息,有精神了就好办多了。高阿姨怕我爸有顾虑,就出主意说:“嫂子快临产时,咱就早早去军部医院住院护理,以保证孩子平安出生。”</p><p class="ql-block"> 听我爸说,我妈妈尽管提前住到了军部医院,在生妹妹时还是出现了难产。父亲、吉叔叔等团领导都赶到了医院。妈妈的体质非常虚弱,医生提出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面对这个难题,吉叔叔坚定地对医生讲:“大人孩子都要保住!”亏得是在咱部队医院,对团领导的意见非常重视,对军人家属认真负责,最后如吉叔叔所说,我妈和我妹都保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25:我妹妹青云小时候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1951年9月23日,我妹妹青云在青海西宁的一军医院出生。回到团部家中,老战友们都来道贺。吉叔叔和高阿姨特别高兴,就像自家有了孩子一样。爸爸说多亏了我吉叔叔和高阿姨的主意正,办法好,才把我妹妹保住了,没有吉叔叔可能就没有妹妹了。当即就让吉叔叔和高阿姨认我妹妹做干女儿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26:1951年冬,有了小妹妹后的第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青云小时还有一件天真淘气的事情,也是父亲讲给我们听的。在朝鲜的时候,一次父亲训斥小青云,她不高兴了,把自己的小被子往脑袋上一顶(学朝鲜人的样子),生气的说,我不给你们当孩子了,我去给吉爸爸当孩子了。说着走出房门就到吉叔叔家去了。</p><p class="ql-block"> 青云小时候长的确实俊俏可爱,真是我父母的掌上明珠。我这个当哥哥的也分外疼爱她。有了妹妹,我就再也不孤单了。我们四口之家其乐融融,沉浸在温暖幸福的岁月之中。</p> <p class="ql-block">照片27: 2004年,52岁的谭青云妹妹去武汉看望83岁的吉叔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八)</b></p> <p class="ql-block"> 炮团在青海时,那些刚结婚的叔叔阿姨们,常有生气吵架的。经常有阿姨找我妈妈叙叨委曲,有的还闹到我爸面前评理,因为我爸当时是团的政治处主任。唯有我吉叔叔和高阿姨两口子心心相印,恩恩爱爱。吉叔叔人好心好没脾气,高阿姨又生性爽朗,我妈常说我吉叔叔和高阿姨是前世修来的姻缘,和和美美,就没见两个人红过脸,伴过嘴。</p><p class="ql-block"> 可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想不到有一次吉叔叔和高阿姨也闹翻了。记得是1952年夏天,高阿姨从兰州军区回来,不知为啥和吉叔叔生了气,两人连话也不说了。那些天,吉叔叔在团部总是很晚回家,我爸到军部去开会。高阿姨在我妈身边委屈流泪,气呼呼地说要等我爸从军政治部开会回来解决,还说吉叔叔这次要是不认错,她就离婚。我心里嘀咕,真害怕吉叔叔和高阿姨闹到无法收场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爸爸从军部回来了。他觉得我吉叔有涵养,高阿姨明事理,不过是因为家常小事闹矛盾。就叫我去请吉叔叔来我家。我家住北屋,一排房共有三间,东边一间我爸就作为办公室用。他们俩人在办公室说话,我能听见吉叔叔大声吼着,真是动了气,后来才慢慢地平静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又和我妈一起慢慢地劝说高阿姨。好几天过去了,总算把两人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看着他们关系渐渐地恢复正常,妈妈和我悬着的心也才缓过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爸爸说矛盾的原因是:那些天,高阿姨在兰州学习,吉叔叔在家急着找东西,无意间翻看了高阿姨的日记。日记里有几处看不惯营连干部爱骂人、作风粗鲁的话语。吉叔叔气坏了,批评高阿姨没立场,对工农干部没感情… …。高阿姨不服,还指责吉叔太没修养,偷看她的私人日记。两人互不相让,关系就闹僵了。爸爸这次的耐心调解还真费了劲。既批评了高阿姨对贫苦工农出身军队干部的偏见,也指出吉叔叔不该背后翻看高阿姨的个人日记。</p><p class="ql-block"> 吉叔叔和高阿姨言归于好了。高阿姨还不好意思地拉着吉叔叔的手过我家来感谢我爸,说我爸不愧在抗大七分校当过政治教员,就是有理论水平。我妈笑着说:“有啥水平!不就是各打四十大板吗!”说的大家都开心地笑了。经过这事,我才知道就是一家人,也不能随便去看别人写的日记。</p><p class="ql-block"> 啊,太好了!吉叔叔和高阿姨心里冰消雪化,我真为叔叔阿姨握手言欢、和美如初而无比高兴。</p> <p class="ql-block">照片28: 1952年高阿姨和吉叔叔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九)</b></p> <p class="ql-block">  1952年夏天,一军也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29:部队1952年秋在操场集合</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父亲正在军部疗养院治病。但他却不听廖汉生政委(授衔为中将)等军首长的劝说,决心立即出院,出国参战。</p> <p class="ql-block">照片30:1952年春,我和几位叔叔去一军疗养院看望父亲</p><p class="ql-block"> 那时炮团政委龙辉瑞伯伯已调新疆哈密军分区当政委,阎团长调入兰州军区机关。军里任命吉叔叔为团长,我父亲任团政委,组建新的榴弹炮团上前线。团里也来了不少新装备。过去主要是迫击炮、小钢炮,现在还有了车载榴弹炮、高射炮、单兵肩扛打坦克的火箭筒。</p><p class="ql-block"> 炮团上下,真是人人热血沸腾,个个摩拳擦掌,备战训练,学习装备,换防交接。后勤各部门也忙着打干馍片,备足入朝的干粮。吉叔叔和父亲日夜奔忙,加紧谋划参战军务。</p> <p class="ql-block">照片31:炮团抗美援朝出国前在西宁乐家湾训练</p><p class="ql-block"> 高阿姨也从兰州军区赶回来,忙着打理吉叔叔的行李衣物和上前方的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照片32:欢送炮团指战员离开驻地赴朝鲜作战</p><p class="ql-block"> 一军上前线了,有生力量都走了,留下的多是家属和小孩。父母是双军人的,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一军在西宁留守处的幼儿园了。幼儿园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孩子。我妈妈也要带着刚满周岁的小青云去一军留守处的幼儿园,一边当保育员,一边照看青云。去西宁只能带个简单的行李卷,其它衣服物品都丢下由团后勤处去处理。</p> <p class="ql-block">照片33:当年一军在西宁的军部旧址(曾经的马公馆) 吉小兵2021年摄&nbsp;</p><p class="ql-block"> 部队走后,家属的生活供给、保障由后方留守处负责管理。军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人们一心盼望的就是炮团去朝鲜多打胜仗。</p> <p class="ql-block">照片34:当年一军军部旧址的房子,现为青海民俗博物馆 吉小兵2021年摄</p><p class="ql-block"> 父亲入朝后,我在“西北军区八一完小”的初中部上学,后又转入兰州一中就读。平日在学校学习、吃住,星期天就回一军驻兰州办事处,像回家一样过周末。在办事处也能打听到吉叔叔和父亲率炮团在朝鲜作战的消息。到了假期,办事处派车送我们回西宁,我就能与母亲、妹妹团聚。</p><p class="ql-block"> 1953年“八一”建军节时,老军长贺炳炎(上将)和夫人把一军在兰州上学的子女都接到办事处,陪着我们七、八个孩子吃了一顿水饺过节日。</p><p class="ql-block"> 贺军长是一军子女心中的大英雄。我父亲常讲起贺伯伯在红军时代的洪湖根据地,作战时负伤,无药救治,只上了一些盐水,硬生生让卫生员用木匠的锯子把一条感染了的胳膊锯下来。那时我想,这真是比三国的关老爷刮骨疗毒还要坚毅神勇。抗日战争时,贺军长在娘子关单臂挥舞大刀,气贯长虹,杀得鬼子闻风丧胆!可在办事处吃饭时,却是那样的亲切慈祥,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们要作人民军队的好后代,长大接好父母的革命班。贺伯伯对一军子弟的关爱之情,至今忆起仍觉得历历在目。1961年贺炳炎伯伯在成都大军区当司令员时,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真是令人痛心之极。</p> <p class="ql-block">照片35:1953年1月22日,一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p><p class="ql-block"> 当年一军入朝参战时,对外严格保密,都说是去兰州换防。但到了朝鲜后,美李匪军还是知道一军来了,先搞心理战。飞机撒传单说:“知道你们是彭德怀的老一军上来了,我们大韩民国的一军也摆出来了,咱王牌对王牌”。敌人仗着空军和炮火装备的优势和咱较劲。听前线回来的叔叔说,咱一军在朝鲜西线作战中打的很英勇,发扬吃大苦打硬仗的老作风,打出了老部队硬骨头的威风。(一军在解放战争中就有中央军委授予的“硬骨头六连”,名闻全军)。</p> <p class="ql-block">照片36:吉国栋团长在朝鲜战斗前线&nbsp;</p><p class="ql-block"> 入朝作战打的也很惨烈。吉叔叔和父亲率领炮团参加第五次战役,部署在开城前线,从山脚到山顶都遭到美军的飞机轰炸和地面炮击,到处是几尺深的碎石浮土。我军官兵不断修筑多处坑道与美军周旋。部队牺牲的官兵也很多。</p> <p class="ql-block">照片37:吉叔叔在前线指挥作战</p><p class="ql-block"> 由于部队牺牲减员,父亲带着接兵人员,去四川内江地区招收新兵入伍。那时人们保家卫国激情高涨,青年们哭着缠着争着报名参军。新兵在辽宁锦州炮兵基地短期训练后,就开赴开城前线。多少年后,父亲还感慨地说:“抗美援朝胜利,那是靠全国老百姓的支持,靠多少农民娃娃在朝鲜流血牺牲换来的啊!”</p> <p class="ql-block">照片38: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炮团在朝鲜</p> <p class="ql-block">照片39:炮团开火,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秋天,一军干部家属队赴朝探亲。家属队在兰州办事处暂住时,我正好在兰州上中学,真想随队去朝鲜看望父亲,但又怕误了学习。我母亲抱着刚两岁的小青云,跨越国门去朝鲜。妹妹聪明可爱,当时已会唱“志愿军军歌”,只是年龄太小咬字不清。在火车通过鸭绿江大桥时,她兴奋地在车厢唱起这支歌,却把鸭绿江唱成“绿绿江”,引得大家一片笑声。</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长途跋涉可就不容易了。她那十分瘦弱的身体,带个孩子,碾转千里,加上晕车呕吐,一路转车换乘折腾,真不知受了多少作难。</p> <p class="ql-block">照片40: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妹妹去朝鲜看父亲</p><p class="ql-block"> 那时,吉叔叔和父亲都还驻守在开城前线的坑道里,阴暗潮湿。冬春时节,都穿着厚重的棉衣。即使到了春天,依旧冻的人手脚冰凉。早晨醒来,棉鞋里都渗出水来。父亲抱着青云在坑道口照了一张相,青云穿的成了圆团团。</p><p class="ql-block"> 战火中,朝鲜打的百姓无家可归,只得跟随中国志愿军一起住在坑道里。两国人民真是甘苦与共,血肉相连。</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国时,带回了吉叔叔与父亲在朝鲜并肩作战的照片,还有父亲给青云带的一对朝鲜人吃饭的小铜碗和一双朝鲜小姑娘穿的小船鞋。</p><p class="ql-block"> 我没能去朝鲜,真是一大憾事,想来十分后悔。所以,母亲带回来的东西对我是格外珍贵,特别是三张吉叔叔与父亲的135小照片,一张是在昏暗的指挥所里研究作战,一张是在指挥所坑道门口并肩而立,一张是俩人在严冬里互相搂着肩膀,看到当时的条件之艰难,以及两位战友情同手足。虽然已有些泛黄,我却一直如珍宝般地收藏着。</p> <p class="ql-block">照片41:妈妈带回的父亲和吉叔叔在朝鲜指挥所里研究作战</p> <p class="ql-block">照片42:妈妈从朝鲜带回的父亲和吉叔叔在战场坑道口并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照片43:妈妈带回的父亲和吉叔叔在严寒中情同手足</p> <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