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 武职 篇 典故

倾听者

<font color="#ff8a00">[1]韩柳欧苏: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固:确实。<br><br>[2]起翦颇牧: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大将廉颇、李牧。乃:是,就是。</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3]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中具数万甲兵: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镇守延州抗拒西夏时,被西夏人称为“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具,备有。甲兵,铠甲和兵器,引申为全副武装的兵士。<br><br>[4]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着名政治人物。我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江东有八千子弟:秦二世元年(前209),项羽跟随叔父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殷通起义,收吴中子弟八千人,率领他们在巨鹿战役中一举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江东:古时候指长江下游的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5]孙膑:战国时代齐国着名的军事家,着有《孙膑兵法》。吴起:战国时代魏国着名的军事家,着有《吴子兵法》。将略:用兵的策略。将,指挥、用兵。<br><br>[6]穰苴:即田穰苴,春秋齐景公时担任大司马,齐国着名军事家,着有《司马穰苴兵法》。尉缭:战国时期魏国着名的军事理论家,着有《尉缭子》。<br><br>[7]姜太公: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字子牙,一名望,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辅佐周武王灭掉了商,后封于齐。我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六韬》:着名兵书,相传为周朝姜子牙所着,但一般认为是有人托名姜子牙所着,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有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br><br>[8]黄石公:(前292-前195),齐国人(今山东淄博),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三略》:即《黄石公三略》,是古代的一部着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9]韩信:刘邦手下的一名军事指挥家,善于带兵打仗,为刘邦战胜项羽立过大功。将兵:率兵,带兵。<br><br>[10]多多益善:兵越多越好。益,越,更加。<br><br>[11]毛遂:战国时代赵国公子平原君的门客。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临行,平原君要从门客中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随从,毛遂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开始谈得并不顺利。毛遂按剑上前,列举秦国欺负楚国的往事,终于使楚王答应出兵解除邯郸之围。讥众:讽刺众人。毛遂劝说楚王与赵国订立盟约之后,招手让平原君的十九位随从上殿,当面讽刺他们碌碌无为,不能替平原君出力。<br><br>[12]碌碌无奇:平凡,无特殊才能。<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13]干城:盾牌和城墙。干指盾牌,城指城墙,都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因此用作大将的代称。<br><br>[14]武弁(biàn):古代武士所戴的帽子,代指武士。弁,皮弁,用来制作帽子。<br><br>[15]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br><br>[16]总兵:总兵官的简称,负责掌管一镇的军务。总戎:统帅。戎,军队,士兵。<br><br>[17]阃(kǔn):借指领兵在外的将帅或外任的大臣。都司:官名。隋大业三年(607),置尚书左、右司郎于尚书都省,辅助尚书左、右丞处理省内各司事务,简称都司。唐宋的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因称都司。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又清代绿营军官职位次于游击,称为都司,秩四品,位次游击,分领营兵。<br><br>[18]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掌理本营军务。<br><br>[19]千户:宋、元、明时千名士兵编为千户所,千户是千户所的长官。户侯:享有食邑千户所的侯爵。仰:泛指对上,这里指上者之威。<br><br>[20]百户:元、明时百名士兵编为百户所,千百户是百户所的长官。百宰:主持管理一百户人家。<br><br>[21]以车为户:以战车卫门。车,兵车,战车。户,指门。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br><br>[22]显揭:公开发布。露布:不封口的文书,后多指捷报、檄文等。<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23]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征:君上对臣下的讨伐。<br><br>[24]对垒:两军相持,交战。垒,营垒。求成:求和。成,平定,讲和。<br><br>[25]凯旋: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乐曲归来。亦泛指获胜归来。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旋,返回。走:跑,这里指逃跑。奔北:临阵逃脱。亦说“败北”。北,败逃,败走。<br><br>[26]泄恨:发泄内心的愤恨。乱忾(kài):对敌人的愤恨。勤王:原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受到了危险时,臣子起兵救援。<br><br>[27]胆破心寒:胆吓破了,心脏变得寒冷。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慑服:因恐惧而屈服。风声鹤唳:风声和鹤叫。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东晋时,前秦皇帝苻坚率兵百万,攻打东晋,却在淝水大败。在溃逃时,秦兵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追过来了。唳,鹤叫声。败北:战败逃跑。北,败逃,败走。<br><br>[28]冯异:(?-34),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任征西大将军,为刘秀平定关中立有大功,封应侯。为人谦逊,不夸自己的功劳。诸将并坐论功,他常常退避树下,军中誉为“大树将军”。<br><br>[29]汉文帝:名刘恒,西汉皇帝。劳军:慰劳部队官兵。幸:指帝王驾临。细柳营: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军队驻扎在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军纪严明。按辔(pèi)徐行: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辔,马缰绳。<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30]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世祖宣昭皇帝,357年-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br><br>[31]投鞭可以断流:建元十九年(383),苻坚征调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王朝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进长江里,能够截断水流。后来就用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br><br>[32]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游赵国,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崭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br><br>[33]处囊便当脱颖:锥子放在口袋里便会穿透布袋露出锥尖。脱颖,亦作“颖脱”,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显示出来。颖,原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尖。<br><br>[34]羞与哙等伍:和樊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伍,同列,等辈。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并封他为楚王。后来怀疑韩信谋反,刘邦利用陈平的计谋把他抓回朝中,降为淮阴侯。韩信从此经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韩信曾经拜见以前的部属樊哙,樊哙用跪拜的礼节迎送,口称臣子。韩信出了门,苦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与樊哙这类人处于同等地位!”。<br><br>[35]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着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合谋所杀。<br><br>[36]无面见江东: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停船靠岸等他过河。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自刎而死。<br><br>[37]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古代杰出军事家及着名政治人物。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故里:家乡。<br><br>[38]胯下之辱:韩信当年在淮阴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韩信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了那屠夫,就弯着身子从屠夫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后来韩信被封为王,回到楚都,召见那个曾经侮辱自己的人,任命他做了楚国的中尉。<br><br>[39]张良:(前250-前186),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也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封留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进履之谦:给人穿鞋子的谦逊。张良早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逃到下邳。有一天,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强忍着心中的不快,把鞋子捡上来。老人又说:“履我!”张良又强忍着,给他穿好鞋子。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后来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40]卫青:(?-前106),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军事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牧猪之奴:放猪的奴仆。卫青年少时家境贫寒,曾经以给人放羊为生。按《史记》,“牧猪之奴”应为“牧羊之奴”。<br><br>[41]樊哙:(前242-前189),汉族,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着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豯、韩信等,为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第一心腹,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是一位大汉名将。封舞阳侯,谥武侯。屠狗之辈:杀狗的人。樊哙曾经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任左丞相,封舞阳侯。<br><br>[42]求士莫求全:战国时期,子思曾经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他可以指挥五百两战车。卫侯认为苟变为吏的时候曾经吃过百姓两枚鸡蛋,不可重用。子思说:“圣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长,弃其短。君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乎?”卫侯采纳了子思的建议,任苟变为将。<br><br>[43]二卵弃干城之将:因两枚鸡蛋而放弃捍卫国家的大将。<br><br>[44]连抱:两人合抱。<br><br>[45]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不得志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其抱负。<br><br>[46]枚举:一一列举。<br><br>[47]将略:将士的谋略。<br><br>[48]《武经》:即《武经七书》,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着名兵书汇编而成。</fon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