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托和清”县

耕者

<p class="ql-block">“托和清”是抗日战争时期绥南地委所辖四县之一。是从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各划出一部分乡村和土地组成。命名绥南托和清县。托和清县是绥远地区建立比较早的一块抗日根据地。它的建立,意义就在象一把锁喉的利剑,封住了日军越过晋蒙接攘的杀虎口,长驱直入抗日根据地,分割了山西与绥远日军的联系。</p><p class="ql-block">1940年春,托和清工委(后由工委改建绥南地委)成立,活动区域主要在和林的南部羊群沟、清水河县山部的井儿沟、盆地青、白旗窑一带。1941年成立托和清抗日民主县政府,管辖与活动范围未有大变化。杨歧山任托和清县长。</p><p class="ql-block">托和清县成立后下设五个区政府,虽然包括了托县,但当初托县实际上未划进去,所以一区基本上不存在。只在托县的古城镇乔富营村铢斯郎设了一处秘密交通站,搜集传递情报。</p><p class="ql-block">二区和五区在清水河境,范围包括五良太、盆地青、井儿沟一带。三区和四区在和林境,范围在今新丰、羊群沟一带。四个区覆盖了大约五六十个村庄,人口有三千多人。面积东西长约一百华里,南北宽约八十华里。</p><p class="ql-block">托和县杨歧山任职一年于1941年3月被汉奸阎扣、白明谦出卖牺牲。杜琏接任托和清县长。</p><p class="ql-block">1941年春夏撤消托和清工委以此为基础成立绥南地委。地委辖四县,丰凉县、归凉县、丰集县、托和清县。</p><p class="ql-block">绥南地委书记李权超。专员杨国兴(清水河人)。武装部长张云峰。</p><p class="ql-block">1940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1942年日军调集重兵对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并施以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遭遇重创,许多根据地成为无人区、游击区和日伪的占领区。各级抗日军政机关被迫转移大后方。能坚持下来的只有采取分散隐蔽的方法。更为严峻的是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者,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吓破了胆,纷纷叛变投敌,还有的悲观失望,丧失了信念,脱党逃跑当了逃兵。</p><p class="ql-block">托和清二区副区长兼区游击队队长张培珍,县民政科长王国华,三区副区长赵勋公开叛变,给托和清抗日革命事业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1942年崔岩接任绥南地委书记,不久牺牲。专员杨国兴调离。继任者专员马南芬、程仲一相继牺牲。</p><p class="ql-block">托和清县掌握的一支游击队由于负责人(队长)的叛变,游击队几乎垮掉了。</p><p class="ql-block">1943年地委调刘怀接任队长,重新恢复了游击队建制。</p><p class="ql-block">张培珍、王国华、赵勋是些什么人?又是如何混入革命队伍里的?</p><p class="ql-block">1941年反顽固斗争之前,绥南地区曾活动过许多的杂牌顽固军队,专门与八路军磨擦、冲突,称为“五路军、六路军、七路军”。反顽斗争胜利后,这些杂牌军基本上烟消云散,其中只有六路军的一部分人在当地隐藏了下来。这些人里的王国华(和林县大杀口人)是六路军21团团长,张培珍(清水河井儿沟人)是21团的连长,赵勋(和林县火盘沟人)是参谋。21团被八路军打垮后这几个人无路可逃便悄悄潜伏回家隐藏下来。</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的基层政权组成人员,按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三三制”。这几个人作为统战对象经地委专员杨国兴介绍推荐,未作详细考察就把他们吸收进抗日区政府,还担任了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王国华当了托和清县民政科长,张培珍当了二区副区长兼区游击队队长,赵勋当了三区副区长。四区区长是王达仁,副区长杨清河。五区区长先是陈谦(后叛变),后为冯俊符。四区和五区设区委书记,而恰恰张培珍、赵勋所在区未设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张、赵二人自担任区领导后,大权在握,开展工作往往惯用土匪手段,尤其是在调配粮款时违反党的群众纪律,还动手打骂群众。虽然受到县政府的严厉批评,但他们不思悔改,也不听从上级部署,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王国华擅离职守,常跑到张培珍的驻兵,开始密谋叛乱之事。</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反常行为未引起上级足够的重视。</p><p class="ql-block">1943年春天,张培珍游击队驻地常常无缘无故发生枪响事件,接到报告引起托和清县委书记肖黎、县长申敬之重视并前去调查。在一条沟内碰到站岗的哨兵,经肖书记的说服哨兵说出真相,是张培珍、王国华等要叛变,打枪是为了验枪是否好使。</p><p class="ql-block">肖黎想起前几天地下党组织从河西送来的情报,说张培珍与河西的国民党有秘密接触。肖黎、申敬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急报告了绥南地委。</p><p class="ql-block">但仍未引起绥南公署主要领导重视。</p> <p class="ql-block">张云峰任绥南地委副书记后,对王国华、张培珍等的表现行为非常重视,派人对他们进行审查。王国华对张培珍说,他们对我们有了怀疑,行动迟了我们就遭殃了。于是张培珍带了二十多人投降了驻云石堡据点的日军。</p><p class="ql-block">张培珍当了汉奸后,在北柳八沟偷袭县大队,打死多人,抓走了四区长赵明祯,卢沟村地下党员杨德海,四区副区长杨清河和情报员胡拴元。</p><p class="ql-block">四区区长赵明祯大同人,木匠出身,以木匠身份掩护开展地下抗日工作。绥南建立后调来在丰凉县工作。1941年任四区区长兼区委书记。赵明祯在云石堡据点受尽酷刑,始终未吐一字,最后让张培珍亲手杀害喂了日本人的狼狗。副区长杨清河是河北人,做小买卖掩护。抓进云石堡据点活活饿死。</p><p class="ql-block">由于张培珍等人的投敌叛变,托和清区域迅速缩小,机关驻地一日三转移,没有固定地方,时时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当时托和清范围北以浑河为界,东至杀虎口,西至盆地青、五良太,南到边墙,活动范围已很小了。而且四周据点林立遍地,东为右玉、杀虎口据点,南有云石堡据点,西有盆地青石湾子、五良太据点,北有和林大红城、黑石兔、新庄子据点。而对托和清威胁最大的是云石堡据点。它不仅处于托和清地区的心脏,更重要的是张培珍等人驻云石堡后,非常熟悉周围环境,对我县政府游击队活动了如指掌。所以他经常带云石堡的敌人出来活动,还将一些隐藏的汉奸、特务安排混入我方游击队和区、村组织内部进行策反、破坏。1944年绥南地委警卫队(对外称三大队)的一支小队就是让他们策反叛变投敌的。尽管叛变的队伍让我军镇压了,但使我托和清地区的形势进一步恶化,生存环境更加恶劣。</p><p class="ql-block">为巩固托和清抗日根据地,绥南地委按照党的指示,迅速化整为零,疏散隐蔽,地委机关留少数领导外,大部分隐藏起来了。游击队脱掉服装,骑兵改步兵,县区干部潜伏以商贩、做工形式隐藏于老百姓当中。</p><p class="ql-block">托和清县在残酷的抗日战争中,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一直延续到1948年9月撤消,三县分设。</p><p class="ql-block">托和清根据地是我党较早创建的,既是晋西北的门户,又是通往大青山必由之路。为保卫托和清许多人献出了生命。当地人民群众更是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