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鹮鹳

北京老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集照片拍摄于广州长隆飞鸟乐园</span></p> <p class="ql-block">黄嘴鹮鹳(英文名:Yellow-billed Stork,学名:Mycteria ibis),是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繁殖期雨季,营巢于树上,每产3-4卵。</p><p class="ql-block">黄嘴鹮鹳栖居在河流、湖泊及滩涂地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用脚、喙在渚水中探动,以煽动双翅协助,捕捉鱼、蛙、爬行动物、甲壳类及昆虫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p><p class="ql-block">繁殖期雨季,营巢于树上,每产3-4卵,孵化期27-29天,晚成鸟,4-5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p> <p class="ql-block">黄嘴鹮鹳栖居在河流、湖泊及滩涂地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用脚、喙在浑水中探动,以扇动双翅协助,捕捉鱼、蛙、爬行动物、甲壳类及昆虫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p> <p class="ql-block">黄嘴鹮鹳与其他鹳科的鸟类不同,它的名字里面还带一个“鹮”字,说明他们还带有一点鹮科鸟类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的喙有点像鹮类,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朱鹮,都是粗粗长长的喙末端往下弯曲。</p> <p class="ql-block">雌雄相似。成鸟上体白色,初级飞羽、外侧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淡红白色,羽缘和尖端粉红色;小覆羽、中覆羽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和宽阔的白色羽缘;肩羽和大覆羽玫瑰白色。下体白色。翼下覆羽和下胸宽阔的横带黑色,且具绿色光泽和白色羽缘。</p> <p class="ql-block">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繁殖后局部扩散、游荡,寻找合适的有,觅食条件,也有部分迁徙到缅甸、马来半岛和中国北部。</p><p class="ql-block">活动:结群繁殖于水中树丛。于池塘、湖泊及河流的水边取食。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p><p class="ql-block">食性: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觅食,在雨季食物丰富的时候也常成大群。觅食时常在水边浅水处缓慢地行走,半张着嘴,脚一边在水中或泥中移动,一边探索,同时煽动两翅干扰它的潜在被捕获物,有时也通过嘴在水中来回运动来探觅食物。饱食后常单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体呈驼背状。</p><p class="ql-block">叫声:幼鸟作呱呱叫声,嘴啪哒啪哒的叩击声。</p> <p class="ql-block">黄嘴鹮鹳大多数为留鸟,也有部分种群在繁殖期后进行局部的扩散和游荡,觅找适合的觅食场所。繁殖常成群繁殖,有时亦与其他鹳、鹮、鹭或鸬鹚等混合在一起繁殖。繁殖期因地区不同,时间也有一些差异。</p><p class="ql-block">通常营巢于水边树上或高的灌丛上,有时数对甚至10多对同在一棵树上营巢,巢与巢之间彼此挨得很近,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雄鸟主要负责运送巢材,雌鸟负责筑巢。</p> <p class="ql-block">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被有白色的绒羽,由亲鸟共同觅食饲喂,在天热的时候亲鸟还不时地张开翅膀为雏鸟挡住灼热的阳光。</p><p class="ql-block">经过亲鸟60天的喂养,雏鸟已经具有飞翔的能力,可以离巢了,但也有个别的直到115天时,虽然已经能够独立觅食和主要靠自己生活了,但仍然还回到巢中,继续向亲鸟索要食物。</p><p class="ql-block">通常在第三年时幼鸟才能拥有和成鸟一样的羽毛,第四年时达到性成熟。它的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