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事情,也许有对错,而人生,却很难分对错。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练习,让同学们相互告知,对方在穿着方面有没有哪里不对劲,并给对方提出穿着建议,然后问被建议的那位同学有什么感受。感受当然是不好,虽然带着善意去给别人建议,但是也会引起对方反感。所以,光有善良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她或他很关心你、在乎你,但是他或她总是告诉你:“你这样做是错的”,你会对这个人有什么感觉?当他或她说出“你是错的”这句话时,你是不是很想为自己辩解?如果这个人天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你会不会很崩溃呢?</p><p class="ql-block">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问学员,他们都表示,无法想象怎么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但现实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这种人常常是我们很亲密的人,如我们的伴侣。当然,我们自己可能就是喜欢分“对错”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们带着善意给别人提建议,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呢?因为当我们给别人建议时,言语里面隐含了以下两个假设:</p><p class="ql-block">1.你现在这样做是不对的;</p><p class="ql-block">2.我比你水平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水平低。一旦我们陷入了这种对错模式,凡事都要去争一个输赢,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陷入僵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做很多关于婚姻的个案,从这些个案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夫妻双方争吵的焦点通常都放在谁对谁错上。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甚至会搬出过往许多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发争吵的这件事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证明对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讲“婚姻关系”的某堂课上,我刚讲完上面那段话准备让学员们做练习时,一位女士主动表示,想要和我们分享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位女士叫徐岚,由于参加了我们的很多课程,我很了解她。徐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知识女性,外表干练、有气质,在一家外企做行政总监。她的前夫在一家著名的基金公司做财务经理,两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很多人眼中,徐岚是一个“完美女人”,美丽、知性、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简直就是“人生赢家”。但是在半年前,她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因为她“受够了”前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岚说:“大家都以为我的婚姻很幸福,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在外人面前,我和前夫一直很恩爱。所以,当别人知道我要和丈夫离婚的时候,都很诧异。我自己的家人也不能理解我选择离婚的行为,他们只是觉得我前夫‘比较挑剔’,却不知我日日都要忍受这种被人否定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徐岚和前夫是大学同学,两人学习都很优秀,毕业后各自进了不同的外企工作。徐岚性格温和,不喜欢与别人起冲突。但她前夫却正好相反,个性“固执”,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只要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一定要“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婚前几年,家里的决策基本都由前夫来做,因为只要徐岚提出反对意见,他就会据理力争。徐岚本着家和万事兴的态度,只有迁就丈夫,独自承受委屈。在孩子出生后,徐岚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一味迁就丈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孩出生后,由于两人工作都比较忙,丈夫将自己父母接到家中照顾孩子。但徐岚很不赞成婆婆照顾小孩的理念和方法,于是给婆婆提意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徐岚回忆说:“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说话的艺术,加上刚生宝宝整个人比较紧张,所以一旦看见婆婆照顾孩子还在用那些‘土方法’,我就很生气。于是我常常对婆婆说,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婆婆也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徐岚与婆婆之间的矛盾越积越多,徐岚与丈夫之间也出现了隔阂。每当她与婆婆发生争执时,丈夫总是站在婆婆那边,即便婆婆真的做错了,丈夫也会说:“别和老人家争论对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丈夫却和自己争论对错。徐岚在婆婆那里受了气,丈夫又不理解自己,还时常指责她不懂事,说老人辛辛苦苦帮他们照顾孩子,徐岚不知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岚回忆说:“也许从那时起,我就渐渐习惯了和丈夫吵架的生活。每天都会吵,吵得厉害了就赌气、冷战。”但是徐岚和丈夫都是很要面子的人,所以在朋友聚会、家庭聚会时,他们都会以“恩爱”的方式出现在别人面前。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恩爱”有多少作秀的成分。</p> <p class="ql-block"> 徐岚在委屈和压抑中生活了两年,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她和丈夫的工作也渐渐稳定,婆婆便不再和他们住在一起。但那时她的家庭关系已经很糟糕了,徐岚基本上和丈夫只聊孩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和婆婆关系不好,徐岚是绝不会与丈夫一起参加非家庭聚会的,两人渐渐变成了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徐岚说:“如果我们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也好。虽然我和丈夫感情已经冷若冰霜,但至少给孩子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家。可是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开始爆发‘战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丈夫提倡“虎爸狼妈”的教育方法,徐岚却认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由于工作需要,丈夫经常出差,虽然不同意徐岚的教育理念,也没办法管太多。直到有一天,丈夫突然怒气冲冲地给徐岚打电话,要她立即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岚刚开门走进房间,丈夫就把孩子的期末考试卷扔到徐岚身上。他对徐岚吼道:“你看,这就是你教育的孩子。你看看她是什么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岚轻描淡写地说:“我早看过了。孩子有她自己的特点,何况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丈夫说:“她上课看漫画,被老师抓住几次了!你管不管?老师和你说过,没用,才找到我的!我才知道,这就是你教育出来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面对丈夫的指责,徐岚也据理力争,可是每次争吵,都是丈夫赢。因为,一个行政经理的逻辑,总是比不上受过训练的财务经理的逻辑。终于,受够了这种输的感觉的徐岚再也不能忍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岚说:“曾经没有和丈夫离婚,是因为想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可是后来发现,这样的家庭环境根本不利于孩子成长,我们俩的教育理念差异如此之大,孩子常常不知所措。所以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还是决定和丈夫离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徐岚问我:“团长,我和前夫的婚姻失败,是否就是因为我们都要争论对错呢?”徐岚推测得没错,她和前夫失败的婚姻确实是缘于他们都在争论对与错。很多婚姻的破裂都缘于此,夫妻双方在争论的过程中,伤害了彼此的感情,让两人越走越疏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人都将焦点放在某件事情上的时候,便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每个人都想找出各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以此说服对方。所以那些真正“赢”了争吵的一方,在不知不觉中输掉了情感。婚姻如果建立在争论谁对谁错的沙土上,一定不稳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岚说,离婚后她还和其他男子交往过,但是总不愿意走入婚姻,因为她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前夫的影子,从好的方面来说是很有主见,从坏的方面来说就是得理不饶人。</p><p class="ql-block"> 徐岚有点担忧地问我:“团长,如果我再次走进婚姻,还是遇到一个固执己见的丈夫,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他们之所以会陷入输赢的争吵中,是因为双方的焦点都在“事”上,完完全全看不到对方的“人”。那个当初自己喜欢的人,被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给埋没了,对方的情感、需求、渴望和正面动机,没有人能看得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确实有很多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让我们从“事”中看到“人”,让我们从“黑洞”重返“发光体”,这些方法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给大家。其实争论对错不仅仅是夫妻间常有的现象,在管理中也常会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管理中“对错”之争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