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于优课平台学习深圳大学章必功教授的《品诗论史》一月有余,四大观点突破我的认知。读史使人明智,虽晚不悔。</p> <p class="ql-block">一、武发杀殷何所悒</p> <p class="ql-block">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列击纣躬,叔旦不嘉。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天问》中屈原严厉拷问贬斥周武革命和牧野之战,他反对以暴制暴,困惑社会的变革,政治的改善,是否一定要通过牧野大战这种暴力革命的形式来进行。</p> <p class="ql-block">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唐.杜牧</p> <p class="ql-block">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杜牧和毛泽东知道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暴力革命在某些特定时期不可避免,枪杆子里出政权。前者选择逃避,后者选择利用其为民造福。“战地风来草木腥”战败者的感受,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胜者的自豪。对于战争,不同人有不同感受,不同态度。</p> <p class="ql-block"> 章必功教授认为反对暴力革命是一种理想,人是高级动物,遇事都希望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但客观上人还有动物本性——抢夺资源。他认为只要地球上有一个国家在制造武器,暴力革命就永远存在。只要私有财产存在,暴力就永远跟随着它。阻止暴力革命要做的就是让私有财产日益公平、合法。</p> <p class="ql-block">二、刘项原来不读书</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在军事上做了两件好事:修直道,修长城。但在文化上做了两件不好的事:焚书,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指出造反者并非文人,质疑“坑儒”的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 “草莽出英雄,老粗出人物”。章必功教授剖析,老粗生活在社会基层,对民间疾苦理解透彻,穿衣吃饭若不能满足,与其死不如干一场,造反成本低,造反决心容易产生。文人不同,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造反成本高,瞻前顾后,决心自然难成。</p> <p class="ql-block"> 唐末诗人林宽“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气势恢宏;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慷慨悲凉。较突出的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p> <p class="ql-block">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p><p class="ql-block">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自题像》</p> <p class="ql-block"> 三首诗分别是黄巢少年、中年和老年所作。透过作品,我们能感受到黄巢青少年时期的霸气侧漏,老年时的孤独落寞。美人迟暮将军老,最是红尘两不堪。古往今来,经历过人生风雨的人,多多少少都品尝过这种人生况味!</p> <p class="ql-block"> “刘项原来不读书”,不读书不代表不学习,不读书指的是不靠在学校读书,不靠读书谋生,不靠读书晋升。学校的设立是政府为了挑选人才使用的一个行政办法,与教育本身没有关系。教育的实施并不需要依靠学校,读书可以在学校读也可以自己读。学校的好处在于一群人可以切磋,但学校读是短暂的,自己读是长久的。从长远角度看,选择自己读会立于不败之地。章教授认为领袖大多具有文人气质,读书范围广泛,阅历深厚。刘邦和项羽都有一定的文学小根基,也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p> <p class="ql-block">三、未必蛾眉能破国</p> <p class="ql-block"> 周代以后,主流舆论一致认为:夏朝之所以灭亡根子在妹嬉,商朝之所以灭亡根子在妲己,西周之所以灭亡根子在褒姒。三代之亡,其因盖在美女,这是红颜祸国论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起来批判、质疑、反对红颜祸国论的是屈原。他在《天问》中发问:妺嬉何肆?汤何殛焉?殷有惑妇,何所讥?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徐夤也阻击红颜祸国论。</p> <p class="ql-block"> 红颜特指才貌双全,受皇帝宠爱的妃子。王权在中国根深蒂固,天子是圣人,皇权不可亵渎,只能把脏水泼给身边的女人,为皇帝开脱,所以有红颜祸国一说。四大妖姬和四大美女,前者是把历史过错归于女人头上,后者更多的是世人对红颜薄命的叹息,“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p> <p class="ql-block">四、上林新桂年年发</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造端于隋代,确定于唐代,延流于宋元明清,长达1300多年,是一项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治国方略和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的科举考试:面向社会,设科开考,自由报考,以考量才。唐朝科举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了进士科,一共考三门,第一门是贴经,考对经典的熟悉度,主要考记忆力;第二门是策试,根据主考官出的题目(主要是针对现实或历史上的某些问题)写个小文章,考的是政治才干,考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门是杂文,后来改为考诗歌、辞赋,考的是文采,才华才气,考想像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唐朝科举考试比较开明,可以带字典带书;迟到了可以进场;考试中允许走动;这种文体不会,可以换种文体,比如考填空,做不出来可以写诗替代;允许公推,私荐。唐代科考的基本精神:制度以人为重,选人以才为重,量才以诗为重。基本特色:公平、公允、宽容。科举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唐代科举考试之所以能形成上面的顶极风光,主要是因为中唐以前政治亲民,思想宽松,经济牢靠,社会安定,有官求官生,民求诚信的社会风气。</p> <p class="ql-block"> 唐代提倡素质教育,考素质教育,按素质教育的成果进行人才选拔。章必功教授认为只有国家足够强大才敢这样做,他认为国家越发达越重视人才的素质教育,越不发达越重视人才的专业技能教育。或者说国家越发达越重视人的受教育权利,越不发达越讲究人的培养质量。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泰山极顶,有经济基础,有文化氛围,敢于在人才选拔中重素质而不重其他。</p> <p class="ql-block"> 章必功教授谈及大学,否定了社会中人普遍的认知:大学之学与社会之需脱钩。他认为,今天在学校学了,明天在社会上就能用,那是技工学校。大学就是要务虚,要读大而无当的东西。大学培养三个能力:记忆力、分析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是人的潜力。理工科在大学学的是科学知识原理,到社会上,能随机应变搞事,才是本事。中国人讲究经世致用,读书是为了干事,书读得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要有帮助。为读书而读书,是小我,大学生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心系天下的素质和品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