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岁时风物——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品展”是成都博物馆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于2019年签订友好协议后,两馆进行的首次展览交流。参展文物多数为江户时期的出口货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传世品,通过捐赠、基金会购买等方式入藏ROM,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展览计划在国内巡展三座城市,成都博物馆为苏州博物馆之后的第二站。</h1> (一早成博馆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山寻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陆续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尤其在隋唐时期(6世纪末—10世纪),中国的文化技术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日本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的唐文化,推动着古代日本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学习唐律令方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先后制定《近江令》《飞鸟净御原律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其中《大宝律令》是日本大化改新以来,唐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之一。它的制定标志着日本的律令制度日趋完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学习诗词方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宋诗人中,白居易对日本文学影响长达千年,直至江户时代仍被当作“诗仙”供奉于京都一乘寺“诗仙堂”。紫式部、清少纳言等日本作家的创作风格均明显受到白居易文学风格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禅宗文化方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在临海龙兴寺、浙江天台山等地学习禅宗、密宗佛法,回日后在天皇支持下,创立天台宗,著有《唐决集》《守卫国界章》等书280余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茶文化方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9世纪初,遣唐使最澄和尚将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11世纪,荣西禅师将宋茶引进日本;15世纪,日本茶道正式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漆艺方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夹苎造像”和“描金”工艺经遣唐使和东渡的大唐高僧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漆艺融合产生了“活脱干漆”与“莳绘”技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陶瓷方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本在奈良时代模仿烧制出“奈良三彩”,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多彩铅釉陶的诞生。</span></p> <h1> 【人间竞风流的17—19世纪的世界】<br> 15-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发抵达世界各处海域,为本国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b><font color="#ff8a00"><u>这一深刻影响后世的重大时间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又名“大航海时代”。</u></font></b>由此产生的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全球各地开始连为一个整体。</h1><h1><br> 【此时的中国】<br> 社会状况:处于明清王朝统治时期,各类手工业及商品生产日益发展,行业管理与贸易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呈现兴盛之势。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明朝与南亚及西方各国的海上贸易路线。<br> 通商城市:泉州、广州、宁波、漳州。<br> 主要贸易商品:生丝及丝织品、茶叶、瓷器。<br> 文化发展:贸易发展推动文化的频繁交流,茶文化、中国儒家思想等被西方传教士带回欧洲,对欧洲的日常生活、文学思想等产生不小影响;同时<font color="#333333" style="">,</font><u><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weight: bold;">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装饰风格催生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洛可可审美趣味</font>;</u>明清小说、诗词歌赋成为东亚各国争相仿效的文学体裁。</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的日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会状况: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封建制度的稳定使得江户时代的日本经济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商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u>同时颁布了一系列禁令,限制对外交往,封闭国门,主要与荷兰和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u></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商城市:长崎、横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贸易商品:白银、铜、俵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独特的市民文化。文学、绘画、服饰、手工艺、传统艺能渐繁荣,并且伴随市民文化的发展,从贵族阶级进入到市民阶级。</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的欧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会状况: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慢慢转变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体制,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航海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进和地理知识的积累,欧洲国家开始探险,寻找新的贸易路线、资源和殖民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商城市:塞维利亚(西班牙)、利物浦(英国)、鹿特丹(荷兰)、里斯本(葡萄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贸易商品:香料、玉米、番薯等作物、玻璃制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发展:贵金属、农作物新品种、文化艺术品等从各个大陆传入欧洲,推动着贸易与文化的全球化:欧洲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后,思想得到空前解放。</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知道,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两百多年,是世界发生剧变的时代。在欧洲,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法国大革命开启了工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各国商船向遥远的东方拓进。与此同时,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明、清完成了王朝的更替,在闭关锁国中有过短暂繁荣的康乾盛世。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同样处于二百六十多年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发达的商业水平、成熟的市民阶层,催生出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歌舞伎、浮世绘、漆器、净琉璃、茶道、香道、俳句、浮世草子等极具民族与地域性的文艺形式,均在此时期成形、完善并发扬光大,共同奠定了后世日本的文化底色。</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汉晋、盛于唐宋。江户时期,中国亦是少数几个通过长崎港与之保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国家。透过本次展出的江户时代器物,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中日之间两千余年来绵延交流的痕迹,也希望通过鉴照山川异域间的交流与共鸣,感受文化地图上的时代特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第一单元:氤氲万里——以茶入道的精神世界】</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食用茶叶的国家。唐朝,茶已从药用发展为调味煮饮的日常饮品,日本遣唐僧最澄从天台山将茶种带回日本,成为日本最早的茶树。宋代,研磨成粉、搅拌饮用的粉茶和点茶法、茶宴在中国盛行,传入日本后,经过能阿弥、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历代茶人将之与本土文化融合,逐渐升华为集艺术、哲学、宗教和政治为一体的文化活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禅院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茶事被赋予了超脱世俗的精神内涵。日本茶道着重于饮茶仪式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含义,以严谨有序的礼仪、精雕细琢的器物,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映照与追求。</span></h1> (中日茶道大事表) <h1> 【一期一会】<br> “一期”指一生,“一会”指仅有一次的相见,意味着主客之间的此情此景,一生仅有一次,需要全心全意对待。这种观点源自禅宗无常观,最早见于江户末期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与“和敬清寂”同为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概念。</h1> <h1> 【和敬清寂】<br> <font color="#ff8a00"><b><u>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当属千利休</u></b></font>(1522—1591),法号宗易,敕赐“利休居士”。他师从茶道大师武野绍鸥,先后侍奉过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晚年被秀吉赐死。<font color="#ff8a00"><b><u>因巨大成就和影响力被奉为日本的“茶圣”。</u></b></font>他将禅宗的修行观念和“侘”的审美内涵结合起来,创制质朴简约的乐烧茶碗,设计“减无可减”的草庵茶室,将茶道拓展为包含建筑、手工艺、书画、环境、哲学等方面的综合艺术。村田珠光曾将茶道精髓总结为“谨、敬、清、寂”四字,<font color="#ff8a00"><b><u>千利休修改为“和、敬、清、寂”,被奉为日本茶道的四谛。</u></b></font><br> “和”,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r> “敬”,指身在茶室,众生平等。<br> “清”,指环境清洁幽静,更进一步则为主客之间营造的清静氛围。<br> “寂”,指是茶道、也是日本文化“物哀”的核心,以不动禅心面对大千变幻,蕴含闲寂枯淡的美学意识。</h1> (葫芦形花瓶,江户-明治时代[1603-1912年],山上宗珠[原名绍夫,1873-1957]收藏,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真手桶水指,江户时代[1603-1868年]漆木器,八代中村宗哲制,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禅茶一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代,大寂禅师(709-788)以茶传法,开禅茶之滥觞。宋代,高僧圆悟克勤(1063-1135)以禅宗理念品味茶的无穷奥妙,写下了“茶禅一味”,后被其弟子带入日本,持续影响着日本茶道的形式与内容。日本历代对茶道做出重大贡献的茶人多为僧侣或居士,视饮茶如修行,以期明心见性、感悟天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font color="#333333"> 印可状</font>是禅宗认可修行者的参悟并允其嗣法的证明。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手书“印可状”传入日本后,藏于大德寺一休宗纯之手,并传给其弟子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界的至宝。<font color="#ff8a00"><b><u>珠光将之悬挂于茶室壁念,悟出“佛法亦在茶汤中”。这也是日本茶道史上“墨迹开山”之说的由来,由此,日本茶室壁龛中正式流行起悬挂著名禅师墨宝的传统。</u></b></font></span></h1> (圆悟克勤墨迹“印可状”图像,宋,原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h1> 【书法挂轴】<br> 江户时代(1603-1868年),纸本水墨,丝绸,法严绍典(1778—1838)书。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挂轴上书:“万壑松风共一啜”,由京都禅寺大德寺第441代方丈法严绍典书写。日本茶道中,挂轴是茶会的核心,彰显本次主题,在禅茶一味的理念下,经常采用这种具有禅意的书法。</h1> <h1> 【千利休画像挂轴】<br> 20世纪上半叶,纸本水墨,画家不详,听松宗守(1889-1953)书法。山上宗珠(原名绍夫,1873-1957)收藏,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每逢春天利休忌日的纪念茶会上多悬挂利休像。此画卷由武者小路千家十二代当家听松宗守(1889-1953)委托所画,题词由他本人所写,意为这幅肖像准确地描绘了千利休的本来样貌。</h1> <h1> 【茶之仪】<br> 在中国,茶最早作为食材入馔,最迟汉代已成为专门饮品。唐代,浙江径山万寿禅寺法钦禅师以香茗供佛待客,至宋代发展为“径山茶礼”,被誉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此时期,日本僧人频繁入宋求学,继荣西、圆尔辨圆带回茶籽和点茶法之后,南浦绍明拜师径山寺,带回“径山茶礼”、点茶的道具“台子”并七部茶书,此为日本茶事肇始。绍明的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继承之后,大德寺僧一休宗纯又传给弟子村田珠光,再至武野邵鸥、千利休,代相传习至今。</h1><h1><br> 这是江户时代仙台地区一名藩主伊达岗村(1659-1719)在1693年10月23日晨间举办茶会的会记,记录了茶会的主人、客人以及所使用的器物。</h1> (左:大樋烧乐窑型茶碗,20世纪 ,陶器,九代大樋长左卫门[1901-1986]制,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右:织部烧茶罐,江户时代[1603-1868年]粗陶器。千利休弟子中最著名的七位合称“利休七哲”,其中古田织部喜好桃山时代的奢华风格,指导烧制了具有亮绿色或灰绿色釉的织部烧,至今依然盛行。) <h1> 【茶室流变】<br> 在日本,早期的茶会多为禅院敬佛待客,称为禅院茶;室町时代,出现了盛行于贵族和武士间的书院茶,茶会场所也从寺院转移到仿造中国书院建筑的高门大户中。安土桃山时代,珠光和利休结合百姓自发形成的“云脚茶会”“淋汗茶会”等简朴乡村茶室,创立了草庵茶,以低矮朴素的建筑展现茶“侘”的精神,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h1> (罐子形花瓶,14世纪,粗陶器,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茶勺,江户时代,竹子、桑木,坚叟宗守[1725-1782年]制,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h1> 【茶事传承】<br> 茶事,广义包含所有与茶相关的事件行为,狭义则指饮茶。日本茶道中,以“四谛”为精神内涵,并衍生出“七则”,从茶室的布置到饮茶的手势,从寒暄的礼仪到席间的谈话,以仪式感凸显茶韵之美。</h1><h1><br> 在日本,较为正式、流程复杂、在茶室里进行的称为茶事,较为简单轻松的则被称为茶会。茶事种类众多,有以赏四季景为主的季节性茶事,也有根据举办时间来区分的“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等,一场茶事需耗费3-6小时不等。</h1><h1><br> 简单来说,正午茶事的顺序以<font color="#ff8a00"><b><u>入席、主客双方问候</u></b></font>为起点,主人为给客人<font color="#ff8a00"><b><u>奉上浓茶而点燃初次炭火,</u></b></font>在煮水期间为客人提供<b><font color="#ff8a00"><u>怀石料理</u></font></b>类的轻食,食后客人<b><u><font color="#ff8a00">先行退席休息,</font></u></b>然后待主人准备好后再次进入茶室,主人此时奉上<b><u><font color="#ff8a00">正式的浓茶,</font></u></b>而后<font color="#ff8a00"><b><u>再次准备炭火</u></b></font>,<b><u><font color="#ff8a00">煮淡茶而奉上,</font></u></b>最后<b><u><font color="#ff8a00">进行结束问候。</font></u></b></h1> <h1> 【唐物文茄茶罐】<br> 江户时代,粗陶器。唐物,最早指中国输入日本的货物,后也包含东南亚、欧洲的舶来品。茶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茶具之一,唐物茶罐一度地位尊崇,并成为大名之间极其品贵的政治礼物。此茶罐口沿的金漆修复称为“金善”,反映了历代主人对它的爱惜。</h1> <h1> 【径山茶宴】<br> <b><font color="#ff8a00"><u>作为日本茶事源头的径山茶宴始于唐,盛于宋,</u></font></b>包括献茶、闻香、观色、尝味、论茶、交谈等十余道仪式程序,采用点茶法制作茶汤。期间宾主师徒进行说偈,称为“参话头”,住持与宾客取盏,闻香、观色、举盏吃茶。2010年,“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h1> <h1> 中日茶室的布置、茶器的选用都有显著的文化特色,也是茶室主人财力、权力、审美和知识储备的直接展现。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描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为“十二先生”,包括:烘茶炉、茶臼、茶碾、茶磨、茶入、茶罗、茶帚、盏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民间则以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六种茶具为“茶道六君子”。</h1> (景德镇青花瓷碗,明代,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汕头彩绘瓷碗,明代,釉上彩瓷器,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此款为明末中国汕头制造的外销品,最初并非用于茶道,日本人为之配上漆盖,将之改造为净水罐。) <h1> 【茶之器】<br> 日本最初并无烧造瓷器的技术,一般认为其境内发现时代较早的瓷器多产自中国,有青瓷、白瓷和黄釉瓷器,两宋时期的黑瓷茶盏更被奉为至宝,被称为“天目茶碗”。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丰臣秀吉俘虏回国的朝鲜工匠在肥前有田地区(今佐贺县有田町一带)发现制作瓷器的原料,日本才从17世纪开始进行本土瓷器生产,创造了众多风格各异、独具魅力的器物,成为茶道的重要载体。</h1> (带盖水指,江户时代,粗陶器。罐身和罐盖上的纹章是德川幕府家族使用的蜀葵纹章。) (梅花图蓄火盅,19世纪中后期,三浦乾也[1821-1889]制) <h1> 【小知识点】</h1><h1> 水指:茶会中用于储存净水的器。</h1><h1> 肩冲:茶罐的一种形状,器物肩部棱角分明,壶肩的上部平坦,边角处有棱角。</h1> (柿形香盒,20世纪上半叶) (右:濑户烧煎冲茶罐,江户时代) <h1> 【宋加洛风格茶碗】<br> 江户时代,十一代永乐善五郎(1795-1855)制。宋加洛器皿原产于泰国,因其质朴的韵味而在茶界很受欢迎。这件作品的质地和纹饰都明显借鉴了宋加洛器皿的风格。</h1> <h1> 【伊万里烧与金襕手】<br> 日本古时将今天的佐贺县、长崎县一带称为“肥前”,由于海运发达,贸易频繁,这里诞生了日本最早的瓷窑之———肥前窑,烧制出伊万里烧、唐津烧、有田烧等知名产品。<font color="#ff8a00"><b><u>金襕手是伊万里瓷的著名产品,作为在彩绘瓷器上加以金彩修饰的一种技法,其制作技术源于中国的五彩和贴金、描金等技法,</u></b></font>在18-19世纪盛极一时。早在唐代,我国就有用金箔装饰釉陶器使其绚丽多彩的做法。北宋年间,定窑成功以金花之技(将金箔装饰在瓷器上)烧制瓷器。明嘉靖年间,白瓷五彩地或白瓷金箔纹样的瓷器盛极一时,二者传入日本后,白地贴金五彩纹样的瓷器因其绚丽多彩而被称作“金襕手”。此后伊万里窑成功仿烧,引发了“金襕手”瓷器的流行风潮。</h1> (肥前烧金襕手古伊万里茶碗,江户时代) <h1> 【肥前烧古伊万里风盖罐】<br> 江户时代。此罐以欧洲当时盛行的洛可可风格为主体绘制日式庭园图景,显示了江户时代日本瓷窑产品借鉴西方艺术风格以利出口的现象。</h1> <h1> 【百花齐放/美浓烧】<br> 美浓地区(今岐阜县)拥有丰富的粘土资源,是日本重要陶瓷产地,有黄濑户、濑户黑、志野、织部等多种表现工艺。室町时代(1336-1573年)为了躲避战乱,相邻的濑户窑陶工流入美浓,美浓烧在规模和技术上都进入了黄金时期。江户时代,濑户陶工被召回后美浓烧逐渐结束了全盛时代。</h1> (美浓烧绘志野菜碟,安土桃山时期[1573—1603年]) <h1> 【美浓烧绘志野水注】<br> 江户一明治时代(1603-1912年)。水注是将水从“水屋”中取出,并注满水指的用具。“志野烧”是美浓烧的一种,起源于16世纪后期,以厚重的奶油色釉料著称。其中“绘志野”则是在釉面下施彩绘,它与其他“志野烧”的烧制方法均被列入了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h1> (下:美浓烧黄濑户肩冲茶罐,江户时期) <h1> 【百花齐放/唐津烧】<br> 唐津窑是日本陶瓷史上最早的瓷窑之一,江户时代为其全盛期,深受茶道人士喜爱,有着“一井户二乐三唐津”的说法。唐津烧大量生产日用器具,其特点是朴素简约,以稻草灰釉层层涂抹,具有泥土般的质感。</h1><h1> 展览上有江户时代的唐津窑茶碗一个。唐津窑的茶碗以粗土制成的陶器为主,给人朴素坚实的印象。其特点在于“制作八成而使用二成”,即陶瓷器在盛装食物、茶汤后才算百分之百完成。</h1> <h1> 【百花齐放/京烧】<br> 江户时代,作为旧都城的京都依然是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优秀陶工,并从各地选取优质陶土进行创作,在此地区生产的各种瓷器被称为京烧,清水烧即是其中一种类型,因产自清水寺门前而得名。 </h1> (清水烧茶碗,江户时代,初代清水六兵[1738-1799]制) (京烧彩绘菜碟,19世纪中后期,永乐秒全[1852—1927]制,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 <h1> 【百花齐放/萨摩烧】<br> 萨摩烧的历史约400余年,有官窑白摩和民窑黑摩之分,白摩仅供贵族所用。19世纪中叶以前的萨摩烧较为简单,未加彩饰,可用于茶道。之后出现了彩绘萨摩烧,部分器物加饰金彩,主要用于出口。</h1> (萨摩烧花瓶,19世纪,安大略省金斯维尔的A·莱斯利夫人捐赠) (19世纪,萨摩烧锦手蛤形香盒,已故威廉·C·范·霍恩爵士的捐赠品) <h1> 【百花齐放/乐烧】<br> 乐烧为千利休所创。他借鉴朝鲜庶民吃饭的陶碗,直接采用手工塑形,以竹片刮去多余部分,令茶器自然简淡,具有乡土风格,与其追求自然简素的草庵茶风格一脉相承。乐烧一般分为赤乐烧和黑乐烧,大多为茶碗,也有部分花瓶、茶罐、水指等。</h1> (鹤图乐烧茶碗,江户时代,三代高桥道八[1811-1879]制。乐烧仅有黑和红两色,极少数有简朴的图案。这款茶碗采用黑色乐釉,外饰鹤、内饰龟——象征长寿,寓意美好。) (富士山赤乐茶碗,江户时代,已故威廉·C·范·霍恩爵士的捐赠品) (宝珠图赤乐茶碗,江户时代,已故威廉·C·范·霍恩爵士的捐赠品) <h1> 【信乐烧大茶罐】<br> 江户时代。茶叶罐主要用于储存茶叶以配送给茶店和客人。每年京都的新茶收获后,都会用这种罐子运送给江户的幕府将军,在将军收到茶叶之前,禁止买卖新茶。</h1> (罐子形花瓶和大茶罐)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风浸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日本陶瓷发展始终受到中国的影响,从备受珍视的“唐物”,到从宁波、汕头等舶来的各地名窑外销品,日本在不断学习、吸收中国乃至朝鲜、西方先进烧造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u> 蕴含东方美学的釉下青花装饰在日本又被称为“染付”</u></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般认为,17世纪日本开始仿照我国景德镇窑的技法烧制青花瓷,各个地区风格各有千秋,而以肥前、有田地区的产品最接近中国品质,江户后期几乎所有瓷窑均在烧制青花产品,以茶道具和酒具为主。日本青花瓷使用的釉下颜料产自中国云南吴州,名为“吴须”,是极为珍贵的瓷器原料,由于吴州青料颜色清淡,故日本青花多以淡色、古朴、清润为特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青花酒壶,酒杯,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山上夫人和梅泽家族捐赠。)</h1> <h1> <font color="#ff8a00"><b> 【第二单元:丹漆千重——匠作漆艺的工艺美学】</b></font><br>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植物漆的国家。距今7000到5000年的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朱漆木碗(刳器)也是迄今可见最早的漆器。自西汉起,中国漆艺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约公元6世纪,日本漆工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种植、收割、加工等技艺。唐朝时,中国优秀的髹漆技艺被遣唐使带回日本,极大促进了日本漆艺的发展。公元8世纪,伴随佛教的发展,漆制神龛、佛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漆器工艺的精进。江户时期,商人阶层兴起,逐步取代贵族武士成为文化产业消费主体,漆器逐渐成为富裕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借鉴中国传统漆艺形成了奢华的装饰风格,漆木器上的纹饰多以写实风景画或古典故事为题材,体现出对人间世相、四季自然的深深眷恋与喜爱,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也是在这一时期,一直作为漆工艺发展遥遥领先的京都的旧有漆器传统及工艺呈现阻滞之态,而作为漆器生产新中心的江户则以生机勃勃之态迅速发展。</h1> <h1> 【印笼】<br> 印笼是一种用于装印章与印泥的小箱笼,表面以髹漆装饰,源自中国的荷包、香包与香囊。后多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受到武士阶层喜爱。</h1> (中国人物雕漆印笼,江户时代,漆木,乔治·克罗夫茨收藏) (中国人物雕漆印笼,江户时代,漆木,乔治·克罗夫茨收藏) (涡纹雕漆印笼,江户时代,奥斯卡·拉斐尔捐赠) <h1> 【仁王像山门图时绘印笼】<br></h1><h1> 江户时代,漆木。亨利·古斯汀夫妇通过安大略省传统基金会捐赠。此件印笼为三段式构造,正面描绘了仁王像山门图,在日本,仁王又称金刚力士,即中国的“哼哈二将”,印笼背面描绘了山间松树,暗示寺庙建于深山之中。</h1> <h1> 【莳绘漆器】<br> 莳绘以极致的优雅与精致,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手工艺品之一。莳绘脱胎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漆器中的描金技法。通常在漆面上用漆笔描绘各式各样的纹样、图案后,在漆未干前,撒上金粉或者银粉,使纹样更为直观、立体,并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成熟技法。16世纪开始,莳绘制品开始对外输出。</h1> <h1> 【光琳画谱】<br> 中村芳中(生年不详-1819),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是大阪画家中村芳中于1802年创作的版画画册,向前辈画家尾形光琳(1658-1716年)致敬。尾形光琳是琳派代表画家,也是日本绘画史上的殿堂级人物,他对江户时代以至日后的日本传统绘画影响至深。琳派风格特点是装饰性强,设计感达到了抽象的水平。</h1> <h1> 【莳绘提盒】<br> 江户时代。食品提盒是由漆木制成的便携式野餐工具包,由小盘子、清酒瓶和分层食品盒组成。在江户时代中期,人们去参加季节性聚会或庆祝节日,如赏樱花、看戏时,有携带食品提盒野餐的习惯。此提盒装饰着一圈鹤的家族纹章,表明这是婚礼家具的一部分。</h1> <h1> 【闻香游戏套装】<br> 江户时代。熏香随着佛教传入日本,逐渐形成了日本香道,并于江户中期达到鼎盛,辨认、鉴赏、研究各类熏香的闻香游戏广受欢迎。闻香游戏盒中包含盛香料用的小方盒、各类处理火的镊子、夹子等工具,以及炭团、香木等主要燃香道具,还有游戏用的装饰方牌。</h1> <h1> 【菊花图马鞍】<br> 江户时代。骑马自4至5世纪从中国及东北亚地区传入日本列岛以来,逐渐发展出日式马具。在相对和平的江户时代,武者及马的盔甲从实用性转为装饰性,主要用于仪式,让路人驻足欣赏。此马鞍上装饰有金的绘菊花图案,极具观赏性。</h1> (狮子马镫,江户时代,铁,莳绘漆。本藏品收藏由鲁本·威尔斯·伦纳德遗产基金提供支持) <h1> 【莳绘的分类】<br> 主要有三种。<font color="#ff8a00"><b><u>研出莳绘</u></b></font>是日本莳绘最早的三种类型之一。先用漆描绘图案,撒上金银等金属粉及色粉,等干燥以后再在表面涂漆,完全干燥后用木炭打磨。<font color="#ff8a00"><b><u>平莳绘</u></b></font>是在纸上描绘纹样后反贴于漆面上,再用漆临摹图案,趁漆未干时撒上金属粉,待干燥后在纹样部分上漆、打磨。<font color="#ff8a00"><b><u>高莳绘</u></b></font>用于在隆起的漆面上进行莳绘描绘。与前两者比较就富有立体感和力度,它是莳绘从平面二维走向立体三维创作的一个突破。</h1> <h1> 【三友扇图莳绘香盒】<br> 江户时代,漆木,亨利·古斯汀夫妇通过安大略省传统基金会捐赠。此件香盒采用平前绘技法刻画扇面,绘有松竹梅、小亭等景物。表面其他部分以及香盒内面则上漆后撒以金粉,形成梨地底面。在日本,扇子被视为拥有招灵和驱邪能力的器物。</h1> <h1> 【八仙图莳绘砚盒】<br> 江户时代,漆木,亨利·古斯汀夫妇通过安大略省传统基金会捐赠。八仙文化源自中国道教,传入日本后经常被描绘成令人尊敬的吉祥象征。在这件作品中使用高蔚绘技法凸显八仙图案,同时使用了金漆、红漆、黑漆等,格外华丽生动。</h1> <h1> 【三友图莳绘砚盒】<br> 江户时代,漆木。此砚盒除外盒外,由砚台,调色盘等六部分构成。砚盒以平的绘技法刻画了松、竹、梅,纹样饱满,线条有力。“岁寒三友”在中国、日本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品行高洁。</h1> (左:琵琶形香盒/ 蝴蝶图螺钿印笼,江户时代) (松竹图莳绘信笺盒,江户时代) (小川秋景图莳绘砚盒,江户时代,亨利·古斯汀夫妇通过安大略省传统基金会捐赠) <h1> 【松图莳绘印笼】<br> 江户时代,本藏品收藏由鲁本·威尔斯·伦纳德遗产基金提供支持。此印笼为三段式构造。一面以高莳绘技法描绘了一幅松图,金粉刻画的松枝松针极富立体感。松枝自古是一种具有灵性的树,是生命力的象征。表面贴附小块鲨鱼皮,亦或是鲐鱼皮点缀。另一面以高莳绘技法描绘一只憨态可爱的黑熊目不转睛地盯着身边螃蟹的图景。印笼有一枚绪缔和一枚根付,根付上刻画了枫叶的纹样。</h1> (松图莳绘印笼/鹰图案印笼及带般若面具的根付/烟盒及根付) <h1> 【烟盒及根付】<br> 19—20世纪,竹漆、黄铜。埃德加J·斯通先生为纪念其父亲捐赠。烟盒一般由木材和金属等硬质材料制成,最初是为户外工作者设计的,可携带细碎的烟叶和点具。随着烟斗在江户时代的流行,便携式烟盒也逐渐为大众所使用。</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然之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日本列岛地理温和湿润,从绳文时代以来,采集、狩猎、农耕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将自然与自身融为一体的感情,始终贯穿日本文化中哲学、思想、文化等一切精神活动之中。装饰题材侧重表现各类动植物和人物,并在艺术化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形象到抽象的不同形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自天宝元年至十二年( 742-—753),鉴真和尚6次东渡日本,带去了灿烂辉煌的唐文化后,龙、麒麟、凤凰、龟、唐草、宝相花纹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莳绘中也无所不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唐草纹莳绘建水】<br> 江户时代,漆木。茶道里的建水又称水盂,水丞,在茶事中,主要用来放置温壶清杯的水和冲泡完的茶叶渣。唐草纹在日本是一种吉祥纹样,多用于婚嫁漆器的装饰。在这件建水上,能看到唐草纹的藤蔓植物回旋缠绕,花朵繁复华丽,叶片曲卷,整体纹样流畅舒展,充满浓郁的浪漫色彩。</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知识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莲花纹,以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在我国大约始于西周时期。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莲花纹被广泛运用到石刻、服饰、彩绘和壁画等领域。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主题纹饰,见于瓷器等器物装饰上。</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卷草纹,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以“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因盛行于唐代,故日本称为“唐草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 唐草纹莳绘水注,江户时代,漆木) <h1> 唐代绘画声名远播,在日本催生了“唐绘”。宋代书画传入日本后更是引发了追捧与摹仿。室町时代早期的漆器,较多模仿中国绘画手法,将湖石、树木等绘于漆器之上。比如江户时代的作品《牧马药绘印笼》,描绘了群山环绕间奔腾骏马的壮阔之景,每匹马的体态与外形均不相同,或立或卧,英气逼人。这件作品的主题源自有“宋画第一人”美誉的李公麟所绘《五马图》。《五马图》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后来人画鞍马人物的最佳范本,传入东洋后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h1> <h1><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第三单元:入木浮生——浮世绘里的俗世生活】</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7世纪以后,欧洲迎来了自文艺复兴后的艺术高峰,现实主义、巴洛克艺术、浪漫主义等百花齐放;中国画坛亦名家辈出,四王画派、“扬州八怪”等共同推动文人山水画走向高峰。在日本,为了满足新兴庶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通俗文学兴盛,</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u>作为小说插画的“绘”吸收了西方绘画技法,以及中国水墨画、木刻版画的双重影响,逐渐摆脱从属地位,形成具有强烈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浮世绘”。</u></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u>“浮世”原为佛教用语,意为尘世的生活,常喻人生无常苦短,须尽欢处且尽欢。</u></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浮世绘”发源于民间,富有浓烈的市民阶层趣味,内容包罗万象,有美人、武士、相扑、歌舞伎,也有街道市井、山川风景、花鸟鱼虫,更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等,写尽繁荣俗世,被喻为“江户时代百科全书”。</span></p><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浮世绘的前身是融合了中国宋元水墨画风格、描绘日本本土内容的大和绘行生出的风俗画。<b><font color="#ff8a00">鼻祖菱川师宣</font></b>(生年不详-1694)最初借鉴明清版画的技法,进行小说、故事书籍插图的批量绘制。其后逐渐将插画从书籍中抽离,<font color="#ff8a00"><b><u>制作“一枚摺”(单页画),成为浮世绘的最初形态。</u></b></font></div></h1> <h1> 【邸内游乐图屏风】<br> 江户时代,屏风绘画、金箔和纸本设色。亨利·古斯汀夫妇通过安大略省传统基金会捐赠。这幅屏风描绘了风月场所中饮酒、唱歌和划船的场景。这种描绘世俗场景的绘画作品,一般由非官方、非传统画家创作,不涉及任何现实隐喻或深层意义,在江户时代初期受到追求纯粹欢愉的人们的欢迎。这种态度和画风为浮世绘所继承,成为展现江户时代普通人真实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h1> (邸内游乐图屏风[局部])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浮世绘有肉笔绘和版绘之分,肉笔绘即画师手绘的作品,木版绘则包括绘画、雕版、拓印三个步骤,受中国明清版画技巧影响,从单色的“墨摺绘”发展到多色“锦绘”,实现了批量印制。初期的肉笔绘大多为屏风,以描绘人们宴饮娱乐场景为主,之后衍生出画轴、扇子、挂轴等多种形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font color="#ff8a00"><b><u>墨摺绘,</u></b></font>始于17世纪中期,受宋元水墨画的影响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以单一墨色创作的插图和单幅版画。如有需要上色的情况,由画师手动上色,称为“墨摺笔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font color="#ff8a00"><b><u>丹绘,</u></b></font>17世纪末-18世纪初,鸟居派的创始人鸟居清信使用从矿物中提取的“丹”,配黄、绿等简单颜色,创“丹绘”。</span></h1><p class="ql-block"><br></p> (邸内游乐图屏风[局部]) <h1> <font color="#ff8a00"><b><u>红绘,</u></b></font>18世纪初,加入红色植物颜料,形成“红绘”。<br> <font color="#ff8a00"><b><u>锦绘,</u></b></font>画师铃木春信(1725-1815)于1765年制作出日版第一幅彩色版画《夕立》,在中国版画技术的影响下,开发出多色套版印刷技术,因色彩绚丽如锦,被出版商命名为“锦绘”,浮世绘真正开始流行。本次展览中铃木春信《黎明分开的两个恋人》即为锦绘。</h1> (铃木春信《黎明分开的两个恋人》) <h1> <font color="#ff8a00"><b><u>红摺绘,</u></b></font>1744年,受中国苏州版画“洋风姑苏版”影响,形成墨版上红绿两色套印。本次展览中鸟居清广《抽陀螺》、鸟居清满《抱鲤》《北条时政》即为红摺绘。<br> <font color="#ff8a00"><b><u>漆绘,</u></b></font>18世纪初,在“红绘”的基础上,添加胶质墨色,模仿漆的厚度和光泽,主要用于人物的头发和服饰,称为“漆绘”。</h1> (鸟居清广《抽陀螺》) <h1> 【刀、书信与福寿草】<br> 柳柳居辰斋(生卒年不详),江户时代(1603—1868年),木版画。此作品为“花鸟绘”,以三件静物为主题。<font color="#ff8a00"><b><u>福寿草是日本的报春花,寓意在正月祈求吉祥。</u></b></font>画师柳柳居辰斋是葛饰北斋的弟子,“辰斋”一名取自北斋曾经的画号。</h1> <h1> 【小知识点】<br> 明清时期中国版画艺术进入鼎盛。明末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康熙年间出版的《芥子园画传》,都采用了先进的套色木版技术,代表了明清版画的最高技艺。江户时代,日本仅开放长崎港作为对外贸易的渠道。1644年至1844年,通过商船传入日本的我国各类画谱逾400套,其中以《芥子园画传》《 十竹斋书画谱》最受喜爱。这些满载中国绘画技法和先进印刷技术的“教科书”给予刚刚兴起、尚处于单色印刷阶段的浮世绘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如铃木春信所创“锦绘”中的“空摺法”,即是借鉴了《十竹斋书画谱》中的“拱花”印法。</h1> <h1> 浮世绘以俗世百态为主题,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可以分为专门描绘女性的“美人绘”、描绘歌舞伎演员的“役者绘”、描绘英雄武将之姿的“武者绘”、描绘花鸟鱼虫的“花鸟绘”、描绘风景名胜的“风景绘”“名所绘”、描绘戏剧或剧院的“芝居绘”、描绘食物和用餐场景的“食事绘”、作为孩子们玩具或绘本的“玩具绘”、以及把年月日信息隐藏在画面中的“绘历”等。 </h1> (《绘历》,江户时代) (《猫奴观鱼》,磯田湖龙斋([1735-1790],江户时代) <h1> 明治维新以后,浮世绘伴随着日本商品流向西方,对莫奈、马奈、梵高、德加等众多西方艺术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代日本,“全盘西化”的世风一度涤荡着市民的生活。随着现代印刷术和照相技术的发展,作为商品的浮世绘逐渐被取代,而作为艺术品的版画浮世绘,却将传统技法与新方法结合,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焕发其传统艺术之美。</h1> <h1> 【南瓜(黑色)】<br> 草间弥生(1929- ),20世纪,铜版画,迪安娜霍顿捐赠。南瓜是92岁的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最喜欢的主题,将其描述为“迷人、狂野和幽默”。她笔下的南瓜以不规则的形状、圆点表面和网状背景为特征,点和网都代表了从小因精神疾病而产生的幻觉图像。通过这种方式,她表达了自己的心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实现“从痛苦和焦虑中拯救自己”的方法,看似轻松的主题背后隐藏着她艺术中深沉而黑暗的一面。 </h1> <h1> 【相】<br> 筱田桃红(1913—2021),20世纪,石版画。多里·多伦旺德遗产捐赠。筱田桃红是日本当代最多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最初是一名书法家,之后开始探索绘画领域,以及石版印刷、壁画、书籍设计以及散文写作,在这幅作品中,能明显感觉到书法的表达方式。</h1> <h1> 【葛饰北斋】<br> 葛饰北斋(1760—1849),是日本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与喜多川歌麿、歌川广重并称为“浮世绘三杰”。他早年师承胜川春章,并积极学习各家之长与西方绘画技巧,一生创作了三万多幅作品。在五十岁时完成了《北斋漫画》<b><font color="#ff8a00"><u>,被后人认为是日本漫画的鼻祖。</u></font></b>在年过七旬时,葛饰北斋迎来了艺术的巅峰。他从旅行中看到的山景中获得灵感,以富士山为主题,创作了46幅《富岳三十六景》,描绘不同气候、不同角度、不同人物的富士山,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h1> <h1> 【山下白雨(暴风雨中的富士山)】<br> 葛饰北斋,木板画,出自《富岳三十六景》系列。此作品是葛饰北斋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之一,与《神奈川冲浪里》《凯风快晴》并称为三大传世名作。图中描绘了雷雨迫近之际的富士山,因山体色调锐利而深沉,故称“黑富士”。同系列中另一幅构图相似的画作因采用更为宁静的笔法描绘了晴空之下的富士山而被称为“赤富士”。</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歌川广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歌川广重(1797—1858),原名安腾广重,出生在江户一个低级武士家庭,少年时父母双亡。他选择了门槛不高、从业者众多的浮世绘画师作为职业,拜入了浮世绘史上最大的派系歌川派门下。广重借鉴学习葛饰北斋名作《富岳三十六景》,以自身公务考察时留下的草稿为基础,结合西方绘画的远近法,创作出了本展中的《东海道五十三次》,描绘由江户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宿场的景色。这部作品让他一跃成为与北斋齐名的“名所绘”两大代表之一。其中运用的大量海外进口的有机颜料“普鲁士蓝”,因他的应用也得名“广重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歌川广重画作前,有一对中年男女在拍照——主要是男士在给“作凝思状”的女士拍照。还好,当博物馆成为人们的摆拍道具,至少说着这个社会,还是向往文化与艺术的。</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深川万年桥】<br> 歌川广重,江户时代。出自《名所江户百景》系列。《名所江户百景》系列由19张江户城周围的风景图组成,采用了创新的构图和意想不到的视角。此作品名为“深川万年桥”却不以桥为主体,只在画面边框可见桥的栏杆,视角则从悬挂在窗边的乌龟延伸出去,极富想象力。《名所江户百景》为歌川广重晚年集大成之作,作品对西方艺术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即从这一系列中复制 了两幅。</h1> <h1> 【东海道五十三次—蒲原】<br> 歌川广重,江户时代。1832年,歌川广重随同幕府官员从江户前往京都向天皇进献御马。翌年,在出版商的协助下,他将这次旅行沿途的风景写生汇集创作成了“名所绘”巨制《东海道五十三次》,为当时的日本民众提供了足不出户便可一览山河的视觉体验。这套作品一问世就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葛饰北斋《富岳十六景》的竞争对手。</h1> <h1> 【万国尽—英吉利人】<br> 歌川芳虎(活跃于1850-1880年),江户时代,木版画。本次捐赠得益于ROM第一任主席理查德·克里纳爵士后裔的资助。1859年,日本向西方国家开放了贸易,港口城市横滨成为浮世绘艺术家新类别绘画的主要来源。这种描绘外国人和外国风俗的浮世绘被称为“横滨绘”,也称“开化绘”。</h1> <h1> 【近江八景—比良暮雪】<br> 北尾重政( 1739-1820 ),江户时代,木版画。埃德蒙·沃克爵士收藏。<font color="#ff8a00"><b><u>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题“八景”源自北宋山水画家宋迪“潇湘八景”,是中国湖南八处盛景。</u></b></font>“近江八景” 则是其传入日本后本土化的创作主题。此作品中描绘了三个儿童在雪地里捕捉麻雀,远处是琵琶湖西的比良山。</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风入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浮世绘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版画印制技术、绘画技法还是内容主题,都在不同程度上持续受到中国的影响。早期“美人绘”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唐代仕女图的风格,鸟居清长对美人衣物线条的处理,就参考了中国“十八描”技法。明清小说发达,三国、水浒等主题的文学作品进入江户后被奉为经典,描绘英雄豪杰的“武者绘”备受欢迎,对此类作品的研究和翻改,至今不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户成为都城以后,城市发展迅猛,大量庶民、商人、武士等涌入,男女比例严重倾斜至3:1,风俗业随之兴起。幕府专门划分了风俗业区域,称为“吉原”。以吉原游女、艺伎、平民女性等为主角的“美人绘”是浮世绘最重要的主题之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富士山麓猎鹰图】<br> 喜多川歌麿(1753-—1806),江户时代,木版画。埃德蒙·沃克爵士收藏。喜多川歌府极为擅长画美人,与擅风景绘的歌川广重、葛饰北青并称为“浮世绘三杰”。他擅长刻画女性的心理活动,其半身或头像特写的“大首绘”,以人物神态清晰生动而最受称道。此作品为群像,图中九人正在进行鹰猎,<font color="#ff8a00"><b><u>富士山、鹰、女士和服上的茄子图案,都是日本人希望在新年的第一个晚上梦到的吉祥象征。</u></b></font></h1> <h1> 【河畔纳凉】<br> 鸟居清长( 1752-1815),江户时代,木版画。埃德蒙·沃克爵士收藏。鸟居清长活跃于江户中期,是鸟居派第四代家主。鸟居派侧重役者绘和芝居绘,但清长却以美人绘闻名,画风独特的“清长美人”有“江户维纳斯”之称。此作品为二联作中的左半张作品,全图表现了江户时代日本民众在河道驳岸上纳凉,观赏远处烟花的清凉景象。</h1> (《弹琴》,来自《妇人风俗尽》系列,尾形月耕[1859-1920],江户时代,贝尔·福哈莱维捐赠)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武者无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武者”指的是历史故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武将等,“武者绘”即是描绘武者或著名对战场景的浮世绘。自幕府禁止以生活中真实的武士为题材创作以后,画师们转向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为了让平民易于理解,往往加入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鬼怪、纹身、装饰等,或采用中日杂糅的样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极盛时期,中国开往长崎的商船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了大量小说。相比才子佳人题材的作品,三国、水浒等英雄题材在重武轻文的日本大受欢迎。据学者统计,仅江户时期就出版了水浒相关的绘本11部、插图和锦绘近1600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羽》,鱼屋北溪[1780-1850],江户时代,詹姆斯·金教授捐赠)</p> <h1> 【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个浪子燕青】<br> 歌川国芳( 1797-1861 ),江户时代,木版画。埃德蒙·沃克爵士收藏。歌川国芳是浮世绘歌川派晚期大师之一,有“武者绘只限国芳”之美誉,最为著名的是以水浒为题材创作的《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将水浒好汉形象与日本本土元素结合,引发了空前的武者绘热潮。</h1> <h1> 【无边光景】<br> 十八世纪后期,随着以江户为起点、覆盖日本全国的“五街道”(东海道、中山道、奥州街道、日光街道、甲州街道)交通体系修建完成,大名往来、商人运输、各阶层人士旅行都更为频繁便捷,激发出许多以风景名胜为主题的“风景绘”“名所绘”艺术创作,并一跃成为浮世绘的主要题材。</h1> (《富士拾景—河口湖》,吉田博[1879-1950],20世纪 ,木版画) (《官员》,胜川春章[1729-1792],江户时代 ,木版画) (《北条时政》/《抱鲤》鸟居清满[1735-1785],江户时代 ,木版画) <h1> 【戏剧繁盛】<br> 江户时代,随着歌舞、弹唱逐渐成为独立艺术,歌舞伎等戏剧也脱离了游廊,以戏院为中心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戏剧表演中,充分融合了其他文艺形式,如改编文学作品作为表演剧情,加入木偶表演以及多种和乐器演奏。和乐器为演奏日本和乐的乐器,包括和太鼓、和琴、尺八、三味线等,或由中国传入,或根据中国传统乐器仿制而成。</h1> <h1> 【十三弦筝(日本筝)】<br> 19世纪 ,泡桐木。十三弦筝(又称日本筝)源自中国,在8世纪传入日本,用右手的拇指和前两个手指以拨片拨弦来演奏。除了用于宫廷音乐,日本筝在明治时代( 1868-1912)之前多为盲人表演者使用。</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下乐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歌舞伎表演是江户时代市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役者”特指歌舞伎演员,“役者绘”则是描绘演员风姿或戏剧重要场面的海报、招贴画,是江户需求量最大、销量最好的浮世绘题材之一。</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御伽谭博多新织—八重织之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歌川国贞(1786—1864),江户时代,木版画。伦纳德·沃什米为纪念露丝·玛丽·沃什米(1908- 1988)而捐赠。此作品为三联作演员海报的中间一张。歌川国贞擅长“猪首猫背”美人(指较为圆润的鹅蛋脸和弯曲成S形的体态),普遍认为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出了江户美人之“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br>(《伊达姿花见御殿》/歌川丰国[ 1769-1825 ],江户时代 ,木版画)<br> <h1> 【市川团十郎五代目】<br> 胜川春英( 1762-1819 ),江户时代,木版画。胜川春英是胜川派创始人胜川春章的得意门生,专攻“大首绘”。此作品描绘的是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团十郎五代目(活跃于1778-1799年) 。市川团十郎是自江户初期延续至今的歌舞伎世家,在日本享有盛名。</h1> <h1> 【狐面木范】<br> 19世纪,木质。路易丝·霍利·斯通捐赠。狐面具用于能剧表演。日本神道教信奉“八百万神”,认为神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狐狸在日本文化中是象征丰收的稻荷神。</h1> <h1> 展览到此结束。三个单元中,最喜欢第一单元,茶与茶具,亦能让人心静。而将茶道、漆艺、浮世绘与中日的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将17世纪至19世纪全球剧变时代里,中日两国都刚好在闭关锁国中错过了第一波发展机会联系在一起,不得不生出“不学习就只能落后挨打”的痛楚和感慨。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的发展与融合,如何在文化交流中既保留自己本土文化的长处,又积极吸纳别人文化中的优点,这恐怕才是看展之后,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吧。 </h1><div><br></div><div><br></div> (有趣的是,特展外的文创区,没有与特展相关的文创品) (绝对想不到,在成都博物馆文创区看到了洛阳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从博物馆看天府广场) <p class="ql-block">(成都博物馆“花与器”系列文创,和刚看完特展的心情很搭)</p> (书签包装上写着:历史在指尖翻动,斑斓着人生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