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巴卡拉瓦之旅

💝空谷💝

<p class="ql-block">我刚刚从超市冰柜里拿出一盒物件,一扭身抬头,前面一人,正上半身倾斜在购物车上,专注着在看手机。从后面看,我想当然地认为他应该是一位中东大叔。遂起了上前问问,手中的东东是不是我要买的东西的念头。快走两步,停在他的购物车前,回头的同时,他居然眼睛离开了手机,抬起头来。啊!哪里有什么中东大叔啊?原来是山水君。两人都很惊讶:双方脸上都写着:原来是你啊!</p><p class="ql-block">他眼睛先是盯在了我的脚上</p><p class="ql-block">“脚好了?”</p><p class="ql-block">“昨天第一次扔掉拐杖了,试试正常走路。”</p><p class="ql-block">他目光移到了我手上“你买的什么呀?”</p><p class="ql-block">“这个好像是冷冻酥皮吧?”</p><p class="ql-block">“Baklava!”</p><p class="ql-block">他直接呼出声来。</p><p class="ql-block">这山水君原来不仅国学底蕴深厚,而且……一定是资深吃货。</p><p class="ql-block">Baklava在两周前我还不知道这个词,也不知道这是个曾引起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千年战争的祸源。此时心里响起闺蜜Echo曾说过我的那句话“瞧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但是,我在这两周内被它折磨的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寒冬将至,院子里的花姑娘们需要找婆家出嫁,俺在圈里替花儿们发了征婚广告,不到半天功夫,上门求亲的络绎不绝。当晚有位亲家亲自带着彩礼上门求亲。这彩礼是一盒……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1日 中午12: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谷:谢谢亲的点心,好好吃啊</p><p class="ql-block">又想学艺了,不知叫什么名字,怎么做的能给个方子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家:不客气!朋友送的,我借花献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谷:能问问朋友吗?超想学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1日 中午12:5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家:问了朋友,她是买的,黎巴嫩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谷:哦</p><p class="ql-block">谢谢拉 黎巴嫩的咱也能学 </p><p class="ql-block">着做做吧?太好吃啦</p><p class="ql-block">亲家:你上网查查,看看能否找到方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俺想起家里还有的馄饨皮,迫不及待地开工了。然鹅……很悲催啊,失败之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枚专业吃货,本着一贯的,对待美食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认真精神,俺首先要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食物,它总得有个名字吧?否则俺不是跟二师兄吃了人参果似的?亲家母说过是在黎巴嫩商店买的,有了这线索,俺就放狗去搜吧。看图说话,在网站上搜来索去,终于在一个黎巴嫩餐馆的菜单上看到了一幅跟亲家母送来的彩礼长得很像的片片。点开菜单这梦里寻它千百度的东东叫作Baklava。有了名字就好办。关键词一打入,好家伙,各种语言版本的介绍一一呈现。自然方块字是我当仁不让的首选。</p><p class="ql-block">“巴卡拉瓦,这种糕点最早可以追溯到亚述时代,此甜点属于土耳其贵富人们的奢侈品”</p><p class="ql-block">“巴卡拉瓦的味道含有善良、传承、家人的期盼以及支持。”</p><p class="ql-block">“土耳其版的蜜三刀。”</p><p class="ql-block">形容最出色的是这一段:</p><p class="ql-block">“一口咬下去,酥松香脆,入口即化,那种神奇的体验,大概不是“齿颊留香”四个字就能够勾勒得出来的。小小的点心让人瞬间丧失招架之力,难怪数百年来土耳其人对它的爱矢志不渝;难怪长久以来,为了争夺“巴克拉瓦发源地”的称号,土耳其和希腊吵得不可开交。关于巴克拉瓦的故事,就像爱情一样,吵吵闹闹,但却甜甜蜜蜜,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浪漫”了。”</p><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皇冠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最好的答案来自亚美尼亚语。当巴赫被采取, 这意味着借出, 它被添加了哈尔瓦, 这意味着是甜的。这是最接近"巴克拉瓦"一词的:然而,历史学家也就这一点进行了争论。因为据说,在奥斯曼帝国的征服中,这个词本身来自蒙古语,意思是堆积起来。</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于大多数人....太陌生了(涉及关键名词包括土耳其,拜占庭,古罗马,奥特曼帝国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克拉瓦常见,但无蔗糖的却不常有。它将正常的蔗糖换为了麦芽糖醇,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85%~95%。在体内不被消化吸收,热值仅为蔗糖的5%,不使血糖升高,不增加胆固醇,为疗效食品的理想甜味剂,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而且当和脂肪一起食用时,还有一定的抑制脂肪储存的功能。同时麦芽糖醇与其他的甜味剂不同,不会在口腔中分解发酵成酸,不会导致龋齿的发生。无蔗糖巴克拉瓦在享受了味蕾满足的同时,还可控糖控脂,鱼和熊掌可兼得~成年人的快乐是不做选择,全部拥有。</p><p class="ql-block">这种甜品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它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余年的希腊。当时的古希腊人会把面包胚擀到很薄,撒上核桃碎与糖浆烘烤到酥脆。而即使是我们如今所能品尝到的巴克拉瓦的现代版本也是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土耳其便已成型。当时的学者所写的食谱里记录的酥皮点心(虽然还不叫做baklava)的烹饪方法便已与今日的做法没有本质的差别。可以说巴克拉瓦当之无愧地承载了数千年的美味与中东人民智慧的结晶。要知道法式千层酥也仅仅有数百年的历史(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6世纪),考虑到当时中东文明对欧洲饮食文化的影响(带去了酸甜口味,大米,雪芭以及诸多甜品技巧)很有可能当时的法国大厨们也受到了巴克拉瓦的千层酥皮的启发。在这数千年内巴克拉瓦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亚、希腊与印度留下了种子,以至于你现在不管是去吃希腊烤肉,中亚抓饭或者印度咖喱,餐后在点心菜单上都大概率可以见到baklava的影子。巴克拉瓦甚至和中国也有些许渊源,在元代人忽思慧编写的《饮膳正要》里便也提及过一种用菲洛酥皮、坚果与牛奶制作的甜品,它很可能就是被元朝贵族们从中亚与蒙古带来的。今天我们就来教大家怎么做这道古老的美味甜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