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云冈石窟(黄雯雯)

黄雯雯

<p class="ql-block">云冈第12窟复制窟</p><p class="ql-block">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建造于云冈中期(470-494),是云冈“五华洞”之一。洞窟为具有前、后室结构的佛殿窟,外观为一座三开间的殿堂式崖阁建筑,其前堂后室的洞窟形制,既反映出北魏平城时代的宫殿建筑面貌,也揭示了佛寺建筑对宫殿建筑的模拟。</p><p class="ql-block">此窟因其前室有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俗称“音乐窟”。伎乐天人形象具有佛教艺术传播教义、礼佛娱佛的作用,也从侧面体现出北魏王朝的音乐发展状况。第12窟前室共有4组伎乐人物形象,分别为:</p><p class="ql-block">一、北壁最上层呈一字型排列的14身天宫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为担鼓、法螺、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演奏形象。</p><p class="ql-block">二、明窗上、东、西三边17身供养天乐伎。前室明窗框斜面上的供养天乐伎,上方斜面以中间坐佛像为中心,两侧各雕4身,所持乐器,左侧为曲颈琵琶、横笛、排箫、细腰鼓,右侧为法螺、担鼓、五弦琵琶、合掌(拨指);左(东)侧斜面雕乐伎4身,分别为合掌、筚篥、细腰鼓、排箫;右(西)侧斜面雕乐伎5身,分别持横笛、箜篌、细腰鼓、法螺、曲颈琵琶。</p><p class="ql-block">三、北壁窟门圆拱上沿雕刻的10身飞天乐伎。分别怀抱腰鼓、担鼓、琵琶、埙、羌笛、琵琶、横笛、腰鼓、排萧、担鼓等乐器,五五相对飞行,呈演奏状。</p><p class="ql-block">四、窟顶与东、西、南各壁相交处雕刻的7身高浮雕逆发夜叉伎乐。南壁3身,中间一人双手高举,对拨食指,东侧持腰鼓,西侧持鼓;东南角和西南角各一,手持草篥和埙;另一位于东壁上方,手持曲颈琵琶;西壁上方原应有一躯,已损毁不存。</p><p class="ql-block">此窟体现了北朝对佛教的重视与当时佛教的盛行。</p> <p class="ql-block">忍冬纹灰陶砖</p><p class="ql-block">中心莲花向外伸出四枝植物,空隙处各有1组忍冬纹,舒展自如;主图案两侧各有一鸟衔缠枝葡萄。整体别具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忍冬纹最早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后传至西亚、印度,继而辗转随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忍冬纹是北朝流行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除石窟外也被广泛运用在北魏建筑、墓葬和生活用品上。</p><p class="ql-block">体现了北魏与西域的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石柱础</p><p class="ql-block">1965 年大 司马金龙墓出土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此柱础雕刻生动,线条有力,在继承和发展中国雕刻技法的同时吸收外来艺术精髓,融合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堪称杰作。</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石盒</p><p class="ql-block">此石盒用于盛放供奉佛教圣物如舍利或七宝等,盒身、盖顶均刻莲瓣纹,线条饱满简洁。盒底阴刻铭文“妙兴西北方主”,这是目前云冈石窟在北魏造像题记之外的唯一器物刻铭。“西北方主”应反映了佛教十方世界、十方佛信仰的影响。犍陀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中常见这类莲瓣纹舍利石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