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地名沿革

舟正

<p class="ql-block">  正阳关地处淮河中游。近旁有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安丰塘,为渒、淮、颍三水交汇处,具有“寿阳泛天险,天险横荆关”的重要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边不足五里有刘备拒曹(操)屯兵的土城垣遗址——刘帝城;太平軍、捻軍抗清,在这里开展斗争,早在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3月27日).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成立,中心县委机关设在正阳关,指导寿县、凤台、阜阳、息县、霍邱、颍上、太和、固始、新蔡(非苏区部分)九县的革命工作;1932年5月红二十五軍在这里设立过临时军部。夏为杨州域,春秋属楚地,元属安丰府。</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渒、淮、颍水自然冲积有两块滩涂。来自大别山的渒水与源自桐柏山的淮水,及其以南的支流大多源于高山之巅,河短流急,自西南奔流直下,因受阻东乡岗峦,水速慢缓,大量泥沙积淀为滩,湖草茂盛。东乡苍陵的先人们在此放牛、牧羊。因名牧羊滩;淮河与发源于嵩山的颍水交汇冲积滩,河湖环绕,鱼虾肥壮,候鸟成群,先人们居滩鱼猎,因名晒网滩。古有“阳”则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曰:“山南水北谓之阳”。晒网滩,位居淮、颍水汇集的姜家湖、垛子湖水域之北,谓之正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话《中国名水》一书的第六章,汤汤淮河一文中记述:“据考古发现,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先人们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四千多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就在颍河上游一带建都,商朝也曾在淮河流域一带创业。”</p><p class="ql-block"> 夏朝初年(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年)距今约4100多年前,夏部落大禹随父鲧治淮水,“使淮水永安。”《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禹顺流而下,践行勘察,采取疏导之法。《淮安市城乡建设志》记述,相传,禹路经涂山(今怀远县城的淮河南岸)脚下,(时为涂山国)与涂山氏女相遇,被其秀美的仪容、文静的风姿所打动,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但因治水事急,无暇求婚,匆匆离去。涂山氏女得知此情后,对这位治水英雄也产生了热烈地爱慕之情。于是,她常常伫立于涂山之巅,翘首南眺,期盼大禹归来。</p><p class="ql-block"> 禹身背干粮,徒步涉足,勘察发现淮河中游一带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是因峡石口(今峡山口)堵水所致。旱天水被拦截,雨天阻水泛滥。禹带领部落众人,将峡石口劈山移石,疏通了河道。旱天引水灌溉,雨天泄洪排涝,变水害为水利。</p><p class="ql-block"> 禹治平了洪水,满怀导淮成功的喜悦,奔向涂山。向心上人涂山氏女倾吐了衷肠,两人即然情投意合结为恩爱夫妻。婚后第二天,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爱妻,踏上治水征程.曾三过家门没入,妻儿牵挂,屡屡捎信打探,询夫在哪儿?禹也思念妻儿,捎信说:“我来到很远的地方,也时常怀念着远在家乡的你们”。禹死后,世人为了纪念禹治水的恩德和忘我治水的精神。就在涂山之巅和西峡石山上,分别建了禹王庙;把禹妻家乡取名“怀远”(即今怀远县),当年驻扎勘察水情的地方——晒网滩,改名“来远”、即来远镇。</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黄淮、江淮一带的古少数民族首领蚩尤,在与炎、黄部落交战(涿鹿之战)中失败瓦解,一部分融合炎、黄部落,另一部分则南迁,沿淮逆流而上,他们融合在晒网滩,俗称枪帮,鱼猎为生,繁衍生息。晒网滩人居增多,因名晒网滩村落。位居颍河口,涨水时浪沫多,百姓俗称沫河口,传名颍口,曾名颍尾。</p><p class="ql-block"> 这里 因地势低洼,河湖连片,由于黄河夺淮不断加剧,春汎接秋汎,水灾连年,人居东迁至淮河南岸的牧羊滩。</p><p class="ql-block"> 牧羊滩初时因名羊市。明.嘉靖《寿州志》有:“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的记载。旧时,南大街北端的街东侧立着一座圈门,面西的门额上,写着“三元口”三个大字。进圈门前行约15—20米处,与北大街相交。这条街向东连接东后街(曾名中正街),因名三元街。三元街既是东、南、北三条大街的终点,又是起点,是古镇名街之一。三元口、即三街交集口,是人流集中、喧闹的街口。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形容喧闹拥堵场靣的代名詞和口头禅。圈门面东的门额上,写着“古羊石”三个大字。相传,出三元口向西,很久前,不远处即是河岸(护城河、淮河),这里,曾有用石块堆叠的羊塑,(售羊的招示)因名羊石。圈门北侧,是三元街、北大街、南大街及通向大西门的石板路,围成矩形街区,形如旧时的羊栏,至今依存。传为羊市的源发地(圈门因文革期间失修,拆除殆尽)。</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羊市(曾名古羊石城)早在东周中期(公元前770年,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巳具邹形。</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寿州志》记载:“正阳镇殿寿西南古安丰县。”</p><p class="ql-block"> 早在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孙叔敖为令尹,兴修芍陂,发展灌溉。塘周坝埂设有“水门三十六”(放水闸),其中有“正阳门”的记载,同时记载“童子门:灌至沙沟十五里,减水闸西流正阳淮河六十里,东流城北门河六十里”。民间传有“安丰塘起雾现城滴”。即安丰城淹没于塘。位居芍西地域羊石城(已称正阳),渐显经济繁盛、水运交通顺畅的优越,得到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寿县志》记载:“自汉高帝(公元前206年将徙都寿春曰郢)更名为淮南国。”羊石城称淮南古镇(正阳镇)。</p><p class="ql-block"> 自北魏(公元386年—534年)建城(土城,即称土圩子)。史记:“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裴邃伐魏,克羊石城(正阳镇),斩城主远康。”</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寿州志》卷六——祠庙《安丰董子祠》在正阳,祀董召南。“天子之令而致之……。正阳镇实古安丰地,在唐为董召南乐道之所。”自(唐)公生召南商舶巡抚都御史。传有“三府衙门”。领:庐州、颍州、风阳。</p><p class="ql-block"> 早在元朝建有学宫—孔子庙。《寿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州学’“据旧志记载:元代,扩其规模,置安丰路学正1员。儒学、蒙古学、医学、阴阳学教授各1员,又寿春县儒学教谕1员。”(孔子庙旧址,今正阳中学校园西北角。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孔子庙大殿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为了扩大家乡凤阳辖地,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寿州划入凤阳,淮南古镇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誉。得水运之利,商贩辐辏。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设收钞关,隶于朝廷户部称凤关,因名凤城首镇,即称关之始。据《建修正阳城垣碑记》:“咸丰间,发逆据金陵,长驱北窜,所衬荼毒,继以苗逆称乱,正阳土圩不守,而州城亦陷。其后大乱初平,山阴施君照来牧寿,从绅民之议,得请于大府,于是乃筑正阳城。”经始于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以十年二月讫工(即公元1872年2月峻工)。</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五年,寿州设3个乡,即东乡曰长丰、南乡曰裕民、西南乡曰保义,正阳关属保义乡;民国时期,民国2年(公元1913年)9月全县为15个区,正阳是其中之一,24年组并为5个区,即城关、曹庵、双庙、正阳、众兴,27年日軍占领了县城与县东部地区,调整为4个区,即城区、苏王区(正阳)、众兴区、双庙区,抗战胜利、沦陷区光复,35年撤区、全县调整为69个乡镇。至36年秋(公元1947年秋)、因反共“戡乱”设立正阳、众兴、双庙3个联防区,其中正阳联防区辖11乡1镇,即正阳镇、迎河乡、店冈乡、板桥乡、戈店乡、苏王乡、堰口乡、窰口乡、九龙乡、双桥乡、卅铺乡、顾寨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2月设为正阳市,是年6月撤市,改称正阳区制,辖丰庄、五里、刘帝、构杞。61年4月正阳镇为县辖镇,曾名正阳公社。文革后,曾改为大公社,辖丰庄、建设、构杞。不久被单独设镇(仅保留镇区)。自2004年9月构杞、建设两乡并入,恢复正阳关镇一名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正阳关起源于晒网滩,有史记载时间应自大禹治水的夏朝初年(约4100多年前)的来远镇。古名羊市(东正阳)的因名于东周初年,其中期已具雏形。距今已2700多年。誉称《淮南古镇》、《凤城首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