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

甲骨文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感叹道:“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是空的,它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并靠着这雄厚的遗产世世代代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它们扎根于时间深处,历经数千年而枝繁叶茂,不断丰富,不断充盈,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文化遗产从古到今,跨越千载,向华夏热土上的每一位中华儿女,讲述着风起云涌的峥嵘往事。一座城市的历史都深深的藏在老街巷里,作为衢州最能体现古城风貌的老街,水亭门街巷目前尚存有三街七巷。这是一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就像一本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嵌入字里行间。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也是衢州市传统风貌建筑最集中、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街区</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处处历史建筑,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皇巷</b></p> <p class="ql-block">天皇巷北端至新河沿,南端接水亭街,千百年来如同衢城的一条血脉,静静流淌着。说起天皇巷,不得不提起的就是天王塔。天王塔建于梁天监年间,是衢州人心中最早的宗教建筑。天皇巷也因天王塔而得名,明弘治《衢州府志·坊市》记载的是“天王塔”,但因衢州方言里“王”“皇”读音类似,所以“天王塔”也被称为“天皇塔”。久而久之,“天王巷”也就被衢州人称为了“天皇巷”。 天皇巷最有名的就是天王塔,在衢州的民谚中有一句“不见天王塔,两眼泪汪汪”,意思是说那些出城离乡的人们割舍不下故土而不停回望,要一直走到看不见天皇塔的地界才算是终于离了家乡。 </p> <p class="ql-block">巷子继续前行,原本宽敞的空间突然变窄,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眼前的多是高墙深垒的传统民居大院,尽管饱经风霜,但从保留下的建筑仍可窥探出当年的繁华。“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硬山顶、额枋、雀替、牛腿等构件雕刻精美,流檐翘角,白墙灰瓦间处处凸显出浙西民居特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罗汉井巷</b></p> <p class="ql-block">据说,以前罗汉井巷有一个老人,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罗汉,梦里罗汉对老人说:“这条弄堂要在太阳升起的洞口修一口井,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能免疫消灾。”于是,弄堂里的百姓一起出钱出力,修建了这口井,该井的挖凿年代无可考究,而文献亦无无记载。如今,罗汉井不仅是一口井而成了一座巷子的总称。但这座巷子中居住的人也寥寥无几,许多古老的建筑风化严重,踏足此巷的人也只是探寻美景而已。完整保存下来的罗汉井是历史的记忆,它承载着古老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2006年,我国设立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个文化节日都会如期而至,它提醒着我们,去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自然遗产;去崇敬和热爱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采访:郑若熙,蒋玥</p><p class="ql-block">编辑:毛何璐,周洛羽,王嘉文</p><p class="ql-block">美篇:王嘉文</p><p class="ql-block">审核:徐夕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