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文章的意义

豆角(103879816)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情感领域“谈谈美篇”大讨论活动中,有一道这样的讨论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友们创作情感领域作品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觉得该写的都写完了,你有破瓶颈的方法和建议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最近几个月,似乎就是遇到这样一个瓶颈期,不知道写什么好,提不起精神来,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写下来了。知青群里的征文活动我也没有参加,因为我回忆一下,觉得下乡插队时期,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写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从此搁笔吗?又不甘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给这道讨论题的回答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读书,以及读美篇里的好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勤思考,一滴水折射的光辉和生活中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起来答案好像很完满,但是仔细想想,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个眼高手低的人,看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很不满意,感觉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属于哪一类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文章算不上散文,算不上回忆录,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事情,就属于记叙文吧。但是记叙文我写得也不好,我不擅长细致描写和抒情议论,文章叙述较多,我写的就是个小作文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困扰我的就是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知青们已经陆续进入暮年,在社会上已经被边缘化,我们群里的活动热热闹闹,很多知青的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令人泪下,但是在社会上又有多少人看呢?有多少人还关注上山下乡这些事情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一次看到一个栏目是“私人史”,我想,这个题目倒很确切,我们写的就是私人史吧。但是如果数量太少,也达不到写史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天情感群里有个直播提示,我点开后,看到是一个记者、总编朱子一先生的直播,题目是:《美篇知识讲堂——个体经历与公共史学》。他提出并解释了一个概念:公众史学。公众史学就是改变精英阶层垄断历史解释历史的传统,公众参与史学,公众参与书写自己经历的事情及内容,最后的读者也是公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众史学有几种形式:传统家谱、家传、个人传记、回忆录、历史照片、口述视频。除了第一种和最后一种,其他的都是我们美篇文章有涉及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到这里我似乎有点脑洞大开,我们知青群里写的这么多文章,不就是公众史学吗?从高处看,我们的个体经历,我们的回忆书写,就是参与了公众史学。那么这些文章对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能为公众史学贡献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认为,7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流行于全球的公众史学,开启了普通大众参与历史写作的热潮,在公众书写、公众参与、公众消费(阅读者)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精英阶层垄断历史解释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明确提出,在中国,以老教师、老三届为先导,企业家、老干部等群体为主力,摒弃了宏观历史,转而以个人微观经历为线索,记录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形成了独特的公众史学现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公众书写的这些东西谁会在意呢?朱老师讲,有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注意收藏这些公众书写的文章做为研究素材。另外这些文章还有一群重要的读者,就是书写者的子女亲属。这些子女后代亲属从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来处,看到前辈有哪些经验要传承,有哪些教训要吸取。写出这些经验教训就是我们人生最后的事情吧。它给后代们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人类三大终极追问,使后代们了解我们当年的生活遭遇和思想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说的公众史学包括内容很广泛,我想我们知青群里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录和书写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吧,我们的文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这个运动的全过程。知青美友的文章以单篇为多,也有连载;以个人经历为多,也有对重大事件的记录和描述;有回城后一切从头开始的艰难经历,也有对留在农村和不幸去世的同学的深切怀念;从上山下乡的初始到如今返回第二故乡的情深意长等都写到了。我们把当时真实的状况写下来留给后人去评价,去研究上山下乡运动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教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是永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最后强调,只有现代化才能产生公众史学。公众书写的文章,就是真实的整理好的素材,它留给后代,留给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老师这个演讲,直接回应了我心中的困惑和疑虑。我们知青群里大家书写的文章,不仅抒发个人情感,也都是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第一手素材,它具有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重要意义,这场运动,终将留给后代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美篇有2亿用户,美篇安排这个议题,请朱老师来演讲,也是意味深长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国作家海登怀特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不是造时势的英雄,我们都是为时势驱使的一般人物,我们随着时代潮流身不由己的沉浮,往往不能通过努力改变个人的命运,而只能听任潮流将我们带向不可知的前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和条件去评价知青下乡这段历史,大家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统一。但我们要努力写下我们所经历的,让后人知道真实的情况,不要让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