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导读,山西,她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沧桑岁月。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座小城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过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文化名村平遥杜家庄系列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杜氏家族探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梁继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杜家庄村村名来源于金末元初的历史名人杜丰国公,我们有必要对杜家庄先祖杜氏家族历史展开深深的探考,信息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从《山西杜氏家族一支》中家族起源得知:长治沁县杜氏以杜丰为祖始,杜丰字唐臣,为金末元初山西西河县(今平遥县)人,其父、祖父、均伺金为官,杜氏曾任沁州长官,宽徭薄赋,沁人立祠祀焉。在此信息中我们得知,长治沁县杜氏以杜丰为祖始;杜氏三代为官称为国公;杜丰为沁州长官为民做了许多实事,是一个清官、好官,深得人民拥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从杜氏遗留的家谱中,共有七世可叙。第一世 杜亨,室胡氏。生子一,杜遇。第二世 杜遇,为元代评事,正七品。俭静仁慈,周贫赈急。室马氏。生三子,杜演、杜珪、杜春。第三世 杜演,永乐寺为僧。无子。杜珪,隐德不耀,以积德好施,乡称善人。生子四,杜志康、杜珏、杜丰、杜璧。杜春,□□□□□□□□为灵阳子。第四世 杜志康,室张氏,生三子,杜思信,杜思恭,杜思□。杜珏,室张氏,生七子,杜希甫,杜安明,杜怀珍,杜良佐,杜汾阳,杜和尚,杜七十。杜丰,生四子,杜思明,杜思忠,杜思敬,杜思问。杜璧。情况不祥。第五世 杜安明,生一子,杜惟存。杜思明,生一子,杜如。杜思忠,生一子,杜宪文。杜思敬,生二子,杜继宗,杜继勋。杜思问,生一子,杜友健。第六世 杜继宗,生二子,杜仲明,杜仲义。杜继勋,生一子,杜仲徽。杜友健,生二子,杜聚,杜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从历史资料记载中,杜氏家族有卓越贡献的人如下。杜丰(1190年―1256年),字唐臣,金末元初汾州府西河县范落村(风落村)人。(具体事迹前面一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丰之长子杜思明(约1217-1281)字彦和,一字彦昭。幼即骑射读书俱佳。处事端方,性格刚毅。袭父爵任沁州长官,人称政务能力在其父之上。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p> <p class="ql-block"> 朝廷宪令始立,时思明任濕州(今濕县一带)知州,行政以严肃为本,如探得有不法之事,即使豪门贵族,也不稍以宽贷。初,人皆议其过刚,但不久境内即官吏服威,盗贼绝迹,百姓安谧,时人刻碑以称誉。后移治陕(今河南一带)、邓(今幽系讼匾淮?各州无不如此。至元十三年(1276),丞相伯颜率兵攻取南宋,遣使奉请十位能干官员,为攻取城邑后,让其治理,思明为其中之一。赴命后,伯颜令率众千名,攻取江左杨罗堡。思明全身铠甲,冒矢石先登,一举攻克。以功赐虎符,授明威将军、吉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大军过后,因杀伤太重,瘟疫盛行,不久即染疾告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返乡养病其间,经营家事,拓展贸易之业,仅数年,仓囤盛满,财货厚积。思明治家亦以严肃贯之,童孩仆人,很少见过其有喜色。人即有小过,亦严惩不贷。衣物不论新旧,但爱整洁,饮食不择肥瘠,只求精爽。旧病复发,64岁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杜丰之次子杜思忠(约1220-1270)。年少时袭爵沁州长官,心间甚感不足,遂辞职而去。入京都任太子宫护卫。时枢密院刚建,杜思忠与幕府丁某共同任职其中。后高丽(今朝鲜)金令公抗旨元廷,朝廷遂派思忠佩虎符出征讨伐。大兵到达后,思忠既不带卫兵,也不穿铠甲,单骑驰入高丽兵营,宣示大义,众皆折服。所至之处,无不俯服,兵不血刃,凯旋而还。授承务郎。不久,改任铁冶提举。思忠道:”盐铁之政,古人所鄙,营利之术,非余之能。”于是弃官还家,放意垄亩,诗酒自娱,聊以度日。不久,病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杜丰之三子杜思敬(约1223-1309),字敬甫。以父勋绩,入侍元世祖忽必烈宫中。与当时著名大学者许衡讲学论道,名震京师。先任平阳路同知,后任治书侍御史。任侍御史时正直敢言,权贵侧目,奸邪伏刑。虽遭权臣谗逐,而世祖信任如故。后拜户部侍郎,历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至元十九年(1282),权臣阿合马倒台,株连者皆罢官,惟思敬独见谅。出任顺德、安西等路总管,升陕西行中书省金事。移汴梁总管,复入朝为侍御史。时宰相桑哥因罪被杀,朝廷为之震肃。思敬上书议事甚合皇帝心意,至元二十八年(1291)拜中书参知政事。大德十年(1306)任中书左丞。武宗继位后致仕。杜思敬对医学颇有研究,家居期间,辑名医张元素诸家医籍,择其尤切者节而录之,编撰成著名的《济生拔萃方》十九卷,为我国医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卒后,谥文定。杜思敬还爱好诗文,有《桦阳十景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遇,杜氏第二代,曾任元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钰,杜丰之弟弟,曾任元河东南北路奥鲁万户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肯,曾任元通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宣,曾任元集贤大学士晋国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平遥仁庄文化人士骨科专家胡成温在《杜家庄与杜姓的传说》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元代杜家连续父子两代中进士,因护国有功,被皇帝封为“杜国公”,赐地百顷。村西有块风水宝地,传说落过凤凰,被杜家选中,举家搬迁到凤凰落过足处圈地建村,起名为凤落村。凤凰落地时头向西,选西为上修建杜家莊园,为杜家主人居住;凤尾向东,选东为下修建窝棚,供耕种土地的人家居住;两处相隔一畛地,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好分辨,凤凰落足处之东叫东凤落,之西叫西凤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凤落以杜姓人为多,都是杜国公的后代。当时杜国公功高位显,所有管家佣人都得改姓为杜,皇帝又赐封千亩土地,村北有大片土地,离村较远,修建住房,派管家去经营管理。因干活人辛苦劳作,起名叫辛村。至此辛村有了杜姓人家。外姓人搬迁到三个村租地的打长工短工的越来越多,三个村人多也就姓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风落村中建有杜家祠堂,座北向南,院门挂有木刻油漆对联,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是婆诰命媳诰名婆媳诰命。可见杜氏家族当年的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从平遥县政协文史委阮小萍主任(《平遥稗史》西风落村一文中得知,杜丰国公的墓地就在西风落村东北的毛草地(地名),此地就在东、西风落村与梧桐村的交界处。这也印证了真正的杜家祖坟地在西河县范落村北边,即今天的西风落村与梧桐村(原名叫辛村)之间,而梧桐村的杜氏人家就是元末杜家祖坟的守坟人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金末元初,隶属于汾州府的平遥县有两大家族,一是平遥西河范落村的杜氏家族,二是平遥梁官村的梁氏家族。杜家杜丰国公,时任沁州长官。梁家梁瑛元帅,时任西京、平阳、太原、京兆、延安五路万户,署治太原。其儿子梁天翔,18岁时任平遥县县尹。杜氏与梁氏通婚,门当户对,显赫当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杜氏家族轶存家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日走进平遥县杜家庄乡东、西凤落村,听到的是杜氏家族昔日曾经的辉煌故事,看到的是杜氏家族破败不堪仅仅残留的一点遗存。在平坦的田野里难以找到杜氏家族民族英雄的坟茔,在脑海里闪现的是武将金戈铁马、文人挥毫泼墨英雄形象,静静的思考着过去的历史,不得不去哀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汾州文化研究‖编委会 </b></p><p class="ql-block"> (排名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b> 名誉主任:</b>张志芳</p><p class="ql-block"><b> 主任:</b>武登云</p><p class="ql-block"><b> 编委:</b>郝胜芳 柳静安 任达奇 王继伟 石守勇 王继民 张一涛 李春艳 李 峰 李海洲 宋冬生 王永宝 强玉山 张前耀 高冬生 马鸿宾 韩志刚 路剑锋 韩守林 冯志彤 李世立 尔学礼 药利斌 王希良 孔宪泉 薛文栋 王 君</p><p class="ql-block"><b> 执行委员会:</b>武登云 张立新 李世林 冯恩启 张月梅 孙雨亭 梁志友 梁继国 冀广大 李景耀 辛 中 朱丽彬 闫春成 韩 雅 高巧玲 郑天明 冯利花 晋晓鹏 段振亮 张春桥 孔令海 张超际 王 涛 田 伟</p><p class="ql-block"><b> 主编:</b>武登云</p><p class="ql-block"><b> 常务主编:</b>张立新</p><p class="ql-block"><b> 常务副主编:</b>李世林</p><p class="ql-block"><b> 杂志编辑:</b>冯元明 郑长征 孙雨亭 王希敏 胡红珊</p><p class="ql-block"> <b>美篇编辑:</b>韩 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