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上午,一个幸运时机,我又来到了新建的鸡西市博物馆参观学习。鸡西市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市文化中心西侧,新馆总建筑面积9900㎡,主体建设分为上下二层。 鸡西市博物馆是综合地志类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3年批准成立,2022年迁入新馆,今年5月开馆。走进一楼《一眼万年——鸡西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幕幕逼真的历史场景、一张张详实的图片资料,生动展现了鸡西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p class="ql-block"> 《一眼万年——鸡西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厅,主要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万年的回响》。第二部分:《文明的脚步》。第三部分:《青铜的向往》。</p> 第四部分:《北沃沮之北》。第五部分:《渤海东平府》。第六部分:《辽金与东夏》。第七部分:《元与明之荒》。第八部分:《大清的封禁》。 前言<div><br> 距今1-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鸡西地区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距今7千年左右的密山新开流文化是黑龙江省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渔猎文化的典型代表。鸡西是肃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距今5千年的刀背山墓地出土的玉器表明鸡西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3-4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鸡西地区就已经受到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div> 2千年前,肃慎、秽貊两大族系的后裔就在这里碰撞交融,创造了较为原始的衣耕文明。南北朝至唐早期,鸡西属于“勿吉(靺鞨)七部”中的拂涅都,该部是“靺鞨七部”中最晚归属渤海国的部落。公元676年,拂涅部首领自行朝唐,此为鸡西地区和中原地区交往的首次文字记载。<br> 渤海、辽金时期的城址、出土的金代官印、武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展示了鸡西地区古代文明的高光时刻。元明之际,鸡西地区渐成大荒之地。 清初,瓦尔喀部落的南迁更使鸡西地区归于沉寂。“龙兴之地”的封禁,迟滞了汉族人民的进入,却没能挡住侵略者的脚步,当沙俄军队闯入蜂蜜山下、兴凯湖畔的时候,鸡西地区的古代历史就此终结。欢迎您来到这里,穿越万年时空,浏览鸡西历史,听听鸡西故事。 第一部分:《万年的回响》。早在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鸡西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br> 2016年5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鸡西市境内穆棱河北岸梨树区梨树乡河口村东山和鸡东县东海镇山河村西山发现了2 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累计采集到打制石器100多件。<br> 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等5种类型。石器的原料非常丰富,包括绿泥岩、石英砂岩、英安岩、安山岩、板岩、砂岩、玄武岩、燧石、硅质泥岩、石英岩、霏细岩、黑曜岩、流纹岩、玛瑙、流纹斑岩、凝灰岩和角岩。 这2处遗址都属于小石器工业类型,和吉林辉南邵家店、黑龙江塔河十八站等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器既有相似性,又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2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鸡西地区没有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空白。在河口东山和山河西山原始人类石器制作的击打声中,鸡西地区万年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 猛犸象<br><br><div> 猛犸象是长鼻目真象科猛犸象属的哺乳动物。猛犸象俗称长毛象,学名真猛犸象。大小与近代象相似。猛犸象头骨短而高,正面成弓形,侧视顶部成圆顶三角形,额部下凹,枕脊部凸起很高,门齿长大,强烈弯曲并旋卷。身披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一头成熟的猛犸象,身长达5-6米,体高约3.5米左右,门齿长1.5米左右。猛犸象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猛犸象寿命约为60年,雌性猛犸象一生中能生下5-15只小象,猛犸象生活在中国东北、山东、内蒙古、宁夏,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的寒冷地区。因气候变暖、生长速度缓慢、没有足够的食物以及人类和猛兽的追杀,其幼象的成活率极低,导致数量迅速减少直至绝灭。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着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此具猛犸象骨架化石含量70%左右,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大约 距今5万年至1万年之间)。</div> 东北野牛<div><br> 东北野牛属于寒温带动物,与王氏水牛、德氏水牛、短脚水牛、原始牛同归于野牛属。广布于四川、河南、陕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东北地区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身长3.5米,肩高 2.5米左右,成年体重可达1.5吨左右。东北野牛化石在松嫩平原最为常见。我国发现的东北野牛化石多出土于河湖的一、二级阶地。此具东北野牛骨架化石含量大约80%左右,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大约距今5万年至1万年之间)。</div> 披毛犀<br><br> 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活在中晚更新世的亚欧大陆。平均体长3.5~4米,肩高约2米左右,体重平均4.5吨。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披毛犀与真猛犸生活在同一时代。披毛犀的灭绝年代至今只有 10000年,早期人类的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具披毛犀骨架化石含量大约 20%左右,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大约距今5万年至1万年之间)。 第二部分:《文明的脚步》。大约 7千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鸡西地区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开始向文明之路蹒跚前行。在大、小兴凯湖之间湖岗上的新开流人过着渔猎加采集的原始生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制作的骨雕鹰首是中国古代渔猎文化中鹰图腾崇拜的最早实物,他们制作的骨鱼钩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鱼钩之一,在中国钓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距今5千年左右,鸡西地区几乎和中原地区一起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鸡冠山东北的刀背山墓地是东北地区第二大、黑龙江省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大积石冢群,其出土的精美玉器表明文明的曙光已在穆棱河畔出现。 距今4千年左右,鸡西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麻山五龙遗址出土的石镰等原始农业工具证明了这一点。学界普遍认为,这些燃起鸡西地区文明之火的人群极有可能都是肃慎族系的先民,鸡西是肃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br> 第三部分:《青铜的向往》。距今4-5干年期间,肃慎人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第二松花江流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距今3千年左右,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肃慎人还处于石器时代。此时,东北的肃慎人进入了中原地区政权的视野,肃慎人以其“梏矢石砮”贡于中原政权而闻名。 由于肃慎人势力范围内几乎不产铜,肃慎人的武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处于石器和陶器阶段,没有大型的青铜器,小型的青铜器也很少,特别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青铜器物。但青铜文化仍然深刻影响着鸡西地区肃慎人的生产、生活。如仿青铜矛造型的石矛,青铜器造型的陶匜等等。 青铜的出现,极大打击了肃慎人石器、陶器制作的自信,此后,石器由精美变成粗劣,陶器上的纹饰由精美繁缛变成简单随意,素面陶器越来越多。<br> 第四部分:《北沃沮之北》。2 千多年之前,秽貘族系中的北沃沮人已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缓慢拓展,渗透到原肃慎人的势力范围,到秦汉时期,已经进入穆棱河流域。曹魏时期,兴凯湖以南的穆棱河右岸地区,穆棱河上中游左岸的部分地区皆是其活动范围。 此时,中原政权把原来肃慎人的后裔称为“挹娄”。鸡西地区成为挹娄文化圈和北沃沮文化圈的交集地带,大致以穆棱河为界,穆棱河右岸,小兴凯湖以南地带都发现过北沃沮文化的器物。碱场河、凤山河、黄泥河、大、小石头河等穆棱河支流向西、向北流入穆棱河,这片地区出土文物的北沃沮文化特征尤为明显。 此外,穆棱河左岸到牤牛河右岸之间地区出土的文物也带有明显的北沃沮文化特征,而牤牛河左岸以北地区出土的文化则带有明显的挹娄文化特征。大量磨谷器和碳化谷物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鸡西地区农耕文化已经进入新阶段。 第五部分:《渤海东平府》。距今1500年左右,肃慎族系和秽貘族系的后裔不断融合,文化特征日益趋同,形成了七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史书上称之为“勿吉七部”或“靺鞨七部”。鸡西地区处于大拂涅部、号室部和黑水部的交界地带。<br>公元 676年,拂涅部首领自行朝唐,揭开了鸡西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公元698年,粟末部出身的大祚荣建立政权,史称“渤海国”。渤海国建立以后,拂涅部附属于渤海政权,到9世纪初期,被渤海政权吞并。拂涅部是“靺鞨七部”中除黑水部外,最后一个纳入渤海国行政区划的一部。拂涅故地成为渤海国十五府之一一-东平府,取“东土悉平”之意。 东平府含伊、蒙、沱、黑、比五州,下设18个县,府址设在伊州,鸡东县向阳镇古城村的向阳城址是东平府府址的可能性极大。渤海国强盛时期,鸡西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都在东平府境内,只有虎林市北部乌苏里江流域在黑水靺鞨的控制之下。<br>此阶段,鸡西地区铁器已经普遍使用,人口突破5万。<br> 第六部分:《辽金与东夏》。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在其故地建东丹国。928年,东丹国都南迁,迁渤海47万人到今辽宁、吉林一带。东平府“伊、蒙、沱、黑、比五州,共领县十八,皆废”,人口悉数南迁到辽宁。 10世纪中叶后,鸡西地区行政上归辽东京道率宾府管辖,此后100多年里,位于生女真和东海女真之间空旷地带的鸡西地区近乎无人区。金代,鸡西地区大部分归上京路下设的胡里改路和恤品路管辖。这一阶段是鸡西地区古代史上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和武器普遍使用。出现了大量定居点,筑城而居,筑城而守、筑城而治、筑城而市成为常态。 金末,蒙古军队多次攻入金境。1215年,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国号“大真”,1217年,改国号为“夏”,为区别于西夏,蒙古称之为“东夏”。东夏国军队和金残余势力在鸡西地区割据几十年,留下了诸多战斗遗迹和东夏国之谜。 第七部分:《元与明之荒》。1233年,蒙古军队攻陷东夏国都城,东夏国成为蒙古的附属藩国。1235年,蒙古设南京二万户府,由东夏国国王兼任总管,鸡西地区在东夏国势力范围内。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开始加强对东夏国的控制,1266年起,逐步在东夏国管理区域设立行政区划,1283 年左右,元撤东夏藩国。 元代,鸡西地区先后划归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但由于金末元初的长期战乱,加上蒙古军队的屠杀和人口掠夺以及林密水阔的地理条件,有元一朝,鸡西地区人烟极度稀少,定居者寥寥。 元、明时期,女真人逐渐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块,鸡西地区恰好处在三大女真都没有涉足的空旷地带,此一阶段,鸡西地区的大部分地区仍然荒无人烟,只有虎林市虎头和梨树区最南部一带有少量土著居民。明代末年,关内人民季节性地进入了虎头一带。 明代,除现虎林市大部分归1410年设立的亦麻河卫管辖外,鸡西大部分地区归1403年设立的毛邻卫管辖。 第八部分:《大清的封禁》。16世纪末以后的20年间,清帝努尔哈赤及皇太极不断对东海女真用兵,征服了穆棱河流域和松阿察河流域的女真部落,将大部分被征服的部民迁入东北腹地。天聪年间,又将在密山一带的瓦尔喀部迁走,编入八旗。此后,鸡西地区只有松阿察河流域和乌苏里江上游有少量赫哲人在此渔猎。 清代,鸡西大部分地区归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管辖,只有虎林市西北部分归三姓副都统管辖。由于大量满族人入关,且清政府把鸡西地区划入“龙兴之地”,禁止汉族人民进入,加上山多林密、沼泽遍地,水路交通“荒僻危险,实难行走”,故直到十九世纪中期,鸡西地区除虎头一带的乌苏里江流域外,仍然人烟稀少。 大清的封禁迟滞了汉族人民北上的脚步,却挡不住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十九世纪上半叶,沙俄用枪炮敲开大清帝国的后门,鸡西地区古代历史的大幕徐徐降落。 结束语<div><br></div><div> 讲述中国历史的古籍浩如烟海,可关于鸡西古代历史的文字记载却寥若星辰。因此,如何追溯鸡西先民历史、理清鸡西历史发展脉络、讲好鸡西故事就成为长期困扰鸡西文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要依据文字记载讲清和展示鸡西古代历史几乎不可能。而鸡西市博物馆作为地志性综合博物馆,讲清和展示地方历史是职责所在。</div> 多年来,鸡西的文博工作者苦苦探寻着讲好鸡西历史故事的途径,但收效甚微。2004年和2019年两次基本陈列布展都感觉不尽人意,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慨。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的重要指示为我馆做好《一眼万年——鸡西古代历史文物陈列》这一基本陈列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这次布展找到了正确的路径,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 2021年以来,鸡西市委、市政府空前重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作。大手笔的经费投入,为本次展陈手段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可能。此乃鸡西文化之兴、鸡西人民之福,伟哉!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鸡西地区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历史。鸡西市博物馆是鸡西历史文化的浓缩和再现,是展示鸡西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衷心祝愿它,越办越好,为推动鸡西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p> 感谢您对美篇《历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推动者一一参观鸡西市新博物馆《一眼万年——鸡西古代历史文物陈列》散记》的欣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