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东平故事.写古镇历史

青山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镇.诉不尽的沧桑 </p><p class="ql-block"> 古镇东平,奖山下一个非常古老且十分富绕美丽的村庄,至今1800多年,宋朝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关隶镇升格关隶县,建安县的东平里等地被划入关隶县(后改称政和县)。东平古称东常市、魁鲸市,亦称东平市。境内有一条小河叫东常溪,经凤池村穿越门前洋在周武亭与梅溪交汇,流向常口注入松溪河。传说,古时有一条青龙在奖山上修炼,偷偷下山游玩,被这里的美丽景色和气势吸引,留连忘返,耽误了返回的时辰,太上老君大怒,施法镇住将其化作一座山,永远趴臥在门前洋的田野中,此山就是东平小学后面的龙山,宽300多米,长1800多米,天空腑瞰犹如一条从西北朝东南方向腾飞的蛟龙。</p><p class="ql-block"> 据八闽通志记述,唐朝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建龙山寺,寺内有三大殿、钟、鼓楼、藏经阁,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明朝永乐年间重修,寺内空坪栽种花卉果树,掘水井挖鱼塘,置田产等,其规模和精致可与福州鼓山涌山寺篦美。明朝永乐年典史郭斯垕有诗赞曰: </p><p class="ql-block">“门对稻田千顷阔,地连对市一街通;雨收溪树含情碧,日出林霞散晓红;无限诗情与禅意,黄花开遍竹篱东”。距寺庙两百多米处还建一座“金刚廊”,地处九曲巷至新市桥街道中段,恰如郭斯垕诗曰: “地连对市一街通”;金刚廊气势磅礡,硕大的金字“龙山寺”牌扁悬挂在廊檐上方,两面大石鼓竖立在大门两侧,威武雄壮、庄严肃穆。星移斗转,一九四三年,龙山寺成为国民党钱东亮师参谋长柴毅围剿闽北革命游击队的指挥部,一大批被捕的共产党人在此囚禁、严刑逼供并惨遭杀害。解放后,龙山寺被改为东平中心小学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拆掉旧寺庙建新教学大楼。九十年代经东平村民的争取,择北街后柯邨再建“龙山禅寺”,建大殿、门楼、牌坊,还把“金刚廊”大门的二个石鼓移去竖在大门两边,成为延续“龙山寺”香火的唯一物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九曲花街</p><p class="ql-block"> 据前辈老人说,隨唐时期,东平的街市在九曲巷至新市桥一带。古时的九曲巷很热闹,有酒家、面馆、茶馆、商铺等,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接踵而至;夜晚时分,店铺内外高悬的红蜡灯笼亮堂,酒家客朋满座,推杯換盏、觥筹交错,喧哗而热闹,欢乐且快活。巷子别致,巷道两侧九幢房九道弯,故称九曲巷,寓意久久吉祥,久久富贵。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店铺门前都会竖起两根连枝带叶的毛竹装饰彩门,插上五颜六色的纸花,十分喜庆,增添福气和吉祥,花街由此盛名且闻名遐尔。客商慕名而来,徒步的,坐轿的、还有骑马的,街市不远之处设有驿站,为其提供住宿,置留空地遛马所用,人们把遛马的地方叫作“马坪”,时至今日还叫马坪。巷子两边用石头砌筑的墙基有50多公分高,虽已残垣断壁,但还完整,外侧是莱地和农田,八十年代后期,九曲巷建新农村,一条新路叫“幸福路”。沧桑岁月,荒废已久的九曲巷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早已被人遗忘。</p><p class="ql-block"> 二、“街头角”与街尾庙</p><p class="ql-block"> 元朝未期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市场凋蔽,九曲花街迅速衰败冷落,民众怨其运势不济,恨其山河破碎,蓄意搬迁避其不测。至明朝永乐年间,东平的宋、张家族与暨、李、扬等大户商议,谋在九曲巷对面的山地建造新村。传说,这片山地是凤栖地,一只凤凰从奘山飞低东常市,俯㒈门前洋臥着一条龙,则落栖此地,当发觉龙体僵化成山脉后,旋即飞走。据说有一位地理先生携弟子从建阳方向去浙江龙泉,傍晚走到宋厝峡,在岭上远眺凤栖地被五彩祥云笼罩,非常惊奇,告知弟子,此地吉祥,乃风水宝地。又传说“街头角”原是一洼“牛浆地”,有一泉水泊泊外流形成一个大水坑,冬夏一群牛常在此浆澡,长得膘肥体壮。众说纷纭,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 重建东平,仿建州府的模式,规划设置东、南、西、北街,在十字“街头角”的地方建四幢格式一样的廊式二层阁楼,房顶都塑造一根长的翘角,格外醒目,壮观美感。若干年后,王氏家族兴起乐于参与,在南西街之间拓建“王厝巷”。自此,东平的四条街道基本成型,因其东西街稍短,南北街较长,形状如船,犹如一艘航船乘风前行;船怕漏水,数百年来,人们都没有在四街之内掘井用水,以避禁忌。</p><p class="ql-block"> 嗣后十多年修建街尾庙宇。东街通往营前、松溪县方向,在东街尾的小溪上建一座跨溪廊桥并连接新建的观音阁,塑菩萨、建舞台。八十年代,拓宽公路,观音阁被挤在新建的桥墩下。</p><p class="ql-block"> 南街通往护田、西津和建州府。街尾建造关帝庙,也叫关神庙,建舞台、塑关公,解放后塑像被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福安监狱迁移东平,一个中队的犯人驻在庙里,三年后搬到新建的狱房。九十年代,镇政府建办公大楼,相邻的关帝庙在规划中。</p> <p class="ql-block">  西街通往界溪、苏地和建阳,街尾有一条小溪,小溪上面铺设木头跨溪建造福主庙,庙旁边有一鱼塘,故称"塘后桥”,桥上建庙、建舞台、塑菩萨。解放后,移走菩萨像,六十年代初,劳改农场一个中队驻此,场部设在旁边的王氏祠堂,三年后搬到新建的监狱,八十年代后期建文明路,塘后桥被拆掉。</p> <p class="ql-block">  北街通往凤头、西表,因地势略高,称为″北街头”,在街头建“大奶庙”,塑三位大奶菩萨像。1958年,县酿造厂扩建,大奶庙被拆掉,由于拆毁的时间长久,很多人都不知情。</p><p class="ql-block"> 清朝咸丰年间,在东、南街相联处拓建一路,其路囗对着王厝巷,称作“新街路”,民国初建有一座基督教堂,解放后改作茶叶收购站,东端有一座“叶氏祠堂”,八十年代以前被供销社作物资仓库,之后改建新街路拆掉祠堂。</p> <p class="ql-block"> 三、东平的“圩"期</p><p class="ql-block"> 最近,多位乡友撰写有关东平圩期的文章,内容精彩,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人情,生动感人。数百年来,年年岁岁,圩日如过节一般,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至“街头角”,有肩挑有手提、有大人有小孩,销售自家产品,购买所需物资;街上物品琳琅满目,狹窄的街道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喧嚣而拥挤。东平圩期有400多年历史,明朝天启年间,奖山寺主持雨来和尚,传经拜佛云游四方,常携弟子往来东平,熟悉东平乡情,懂得农村行规,他热心牵头举办圩期活动,制定每月逢二、七为圩日,这一举措促进了乡村的货物流通、方便了农民的商品交易,深受大众喜欢和拥护。</p><p class="ql-block"> 明朝天启皇帝只执政7年便一命呜呼(1621一1627年),崇祯皇帝继位17年就被李自成义军推翻,随后清军进关入主中原,清朝廷以强硬手段消除明朝遗留的所有痕迹,东平的圩日是明朝天启年间做的一件事,因益于民众,清朝官僚没有压制禁止,没有贪作己为,而默认了这一事实,所以流传下来。文革时期,有一段时间为了抓革命促生产,将五天一圩改为十天一集,大队干部与民兵在四条街尾值班拦截,都无法阻止从各地而来的赶集社员,依然在街尾路边进行物品交易,不久又恢复了五天一圩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p><p class="ql-block"> 逝去的光阴不再复返,</p><p class="ql-block"> 远去的往事已经尘封。</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东平,</p><p class="ql-block"> 无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有多少欢乐与哀怨,</p><p class="ql-block"> 停在风雨里,</p><p class="ql-block"> 留在岁月中。</p><p class="ql-block"> 漫漫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 追溯那些痕迹;</p><p class="ql-block"> 让悠悠往事,</p><p class="ql-block"> 写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乐在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谢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