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在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由此,成都乃至四川一带被称为“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的两个别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蓉城:源于成都的市花——芙蓉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城:“锦官城”这个称呼源自于唐朝,当时成都作为大唐王朝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市,其城墙宏伟壮观,并且有很多官员专门负责管理监督锦织业,这些官员被称为“锦官”,于是便有了“锦官城”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关于远近闻名的四川火锅,凡是来此一游,没人不打卡这款美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确实和家乡的味道不一样,辣锅有牛油的浓香,有辣椒的刺激味蕾,还有麻椒的酥麻,典型的川菜特点:麻、辣、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我这东北胃有点享受不了,胃有些灼热的胀,也兴许是贪嘴,吃太多啦!</p> <p class="ql-block">取暖设备</p> <p class="ql-block">关于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杜甫,称诗圣,凡是小本毕业了的,都学过他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比李白小了十多岁,二人却是忘年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杜甫是官十三代,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命运的转折在他27岁,父亲去世,依靠坍塌,他不得不自力更生。于是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官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奸佞宰相李林甫,他为了避免有识之士被唐玄宗相中,便一手操控着参加科举考试的结果。所以,杜甫这种有才之人就落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0岁的杜甫娶妻生子,养家糊口的重担逼迫他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结局与第一次无二,所以,杜甫此时的日子过得穷困潦倒。杜甫的孩子也是被饿死的。于是愤恨的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杜甫被朝廷封了九品芝麻官,生活状况无所改变。</p> <p class="ql-block">杜甫很向往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所以他在此修建自己的茅草屋。他在这里生活3年9个月,创作诗歌240多首,相当于周更。他在这里生活的很惬意,由于他的两个挚友接济他,所以吃的好穿的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p><p class="ql-block">是康熙十七子果亲王题写的,就是甄嬛传里喜欢甄嬛那个十七王。为何不题写为杜甫草堂?因为杜甫属于前辈,晚辈不可直呼其名,所以用他的字少陵。</p> <p class="ql-block">杜甫实际居住的草房子早销声匿迹,如今我们所见的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是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名称来源于清朝时期,当准噶尔部侵扰西藏时,清朝派遣三千官兵前往平定叛乱,并在当地修建了满城。</p><p class="ql-block">这个满城后来被称为少城,而宽窄巷子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条主要的胡同或巷子,包括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条巷子最初的名字分别为兴仁胡同、太平胡同和如意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条巷子逐渐合并,成为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宽窄巷子。</p>